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暴漲神話難敵「股權稀釋」恐慌,美股「加密金庫」策略失靈?

2025-08-19 13:50

最近,美股市場上屢屢出現因持倉加密貨幣而飆升的公司,這似乎為試圖博取高額回報的小型公司創造了一條致富路徑:大舉購入加密貨幣后坐享股價飆升,隨后增發股票融資並繼續加倉數字資產。這套「加密貨幣金庫策略」的運作藍圖看似完美,但不少投資者顯然對其第三環節——尤其是潛在的股權稀釋效應——投出了反對票。
 

在這些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佔大頭的散户投資者,每當企業提交股權增發備案后便瘋狂拋售,導致相關個股從估值高位急速墜落。上周四,生物科技公司ETHZilla(原名180 Life Sciences,ETHZ.US)宣佈擬融資5億美元的股票增發計劃后,股價應聲暴跌29%。而就在兩天前,這家轉型為以太坊持倉平臺的企業剛因披露價值3.5億美元的以太幣持倉,創下單日暴漲200%的奇蹟。

其他加密貨幣資產持倉企業同樣難逃厄運。SharpLink Gaming(SBET.US)6月13日向美國證交會提交允許特定投資者出售股票的備案后,股價單日重挫72%。7月,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US)申請發行20億美元證券的備案直接引發40%的市值蒸發。

 

image.png

 

散户投資者將這些融資備案視為離場信號。他們既擔憂股權稀釋風險,又預判備案股票將全部流入市場(儘管這並非既定事實),於是選擇獲利了結。更令其不安的是,這些企業的估值往往數倍於其實際持有的加密貨幣資產價值——這對於那些效仿比特幣巨鱷Michael Saylor持倉策略、大舉囤積數字代幣的企業而言,無疑敲響了警鍾。

「當持有加密貨幣的企業提交股票備案,部分持股者就恐慌性拋售,認為將面臨股票供給洪峰,」Lowenstein Sandler LLP合夥人Daniel Forman指出,「但在很多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而且在那個時間點,投資者甚至無法出售股票,因為備案尚未生效。」

以太坊聯合創始人、SharpLink董事長Joe Lubin在6月公司股價因備案下跌時曾試圖安撫市場。這家持有超30億美元以太幣、市值約35億美元的企業掌門人在社交平臺X上強調:「這只是傳統金融領域私募后融資(PIPE)的標準流程,不代表實際拋售行為。」 他特別申明主要投資方Consensys及他本人均未減持。儘管如此,該公司股價在次日仍暴跌逾三分之二,至今未能收復失地。

面對近期股價回調,ETHZilla董事長McAndrew Rudisill顯得從容不迫。他認為這是股價經歷暴漲后,向企業以太坊持倉價值的合理迴歸。「2-3倍市淨率或是較合理的估值區間,我們目前正處在這個波段,」Rudisill在採訪中表示。

儘管遭遇劇烈波動,加密貨幣資產持倉策略仍為部分企業帶來超額收益。ETHZilla自7月底公佈轉型計劃以來累計上漲136%;曾主營體育博彩技術的SharpLink自5月下旬轉型后漲幅達210%。

散户焦慮

散户投資者Reza Ibrahim表示其投資了多家加密貨幣持倉企業,但他預判行業即將見頂。他在SharpLink實現150%收益后已清倉,並計劃在今年四季度加密貨幣預期下跌前全面撤資。「這個領域亟待深度調整,」這位26歲的投資者坦言。

56歲的Juan Plasencia則選擇部分獲利了結——因估值相對同業較低,他僅減持了半數SharpLink持倉。但在BitMine提交8020萬股增發備案后,他立即清空了所有持股。「私人投資者不可能長期維持高估值持倉,」Plasencia指出。即便經歷暴跌,BitMine市值仍高達近100億美元,較其加密貨幣資產淨值溢價約45%。

「鎖定期結束之日就是拋售啟動之時,」Plasencia分析道,「他們的利潤早已鎖定。」雖然明白企業未必全數發行備案股票,但這種不確定性足以促使他提前離場。「難點在於無法預知實際融資規模和發行量,所以我默認備案額度會全部兑現。」

部分投資者則僅憑社交媒體討論就作出交易決策。Forman指出,這些備案文件的實際含義遠比新聞標題所呈現的要複雜,「新興投資者羣體正在學習理解這套機制」。

隨着賽道日益擁擠,Sichenzia Ross & Friedman LLP創始人Gregory Sichenzia預言:「90%的公司將被淘汰。泡沫破裂、股價崩盤、融資渠道枯竭后,只有真正執行力強的企業才能存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