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09:51
南向資金的洶涌「掃貨潮」仍在持續。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2025年內南向資金淨買入港股已超9020億港元,遠超2024全年的8078.69億港元,並且港股通自2014年開通以來累計淨買入港股已接近4.6萬億港元,可見內地資金對港股市場配置價值的認可度正在顯著提升。
那麼,南下腳步加速的內地資金,究竟都在買些什麼呢?讓我們來分月度看看南向資金淨買入居前的行業方向。
表:南向資金2025年月度淨買入前五行業情況
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發現,港股銀行板塊是今年南向資金持續青睞的重要方向之一,每個月都穩定處於淨買入前三的位置。核心原因離不開低利率環境下,銀行高股息、低波動、低估值的特點,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資金,尤其是長線資金而言具有較強配置吸引力。
南向資金流入方向中的另一個顯著趨勢是,自四月以來,醫藥生物板塊成為南向資金的「心頭好」,持續高居月度前三。究其原因,或主要在於創新葯板塊受益於多重催化產業景氣度提升,而港股創新葯板塊中匯聚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相對稀缺的優質資產,成為市場資金的共識性選擇之一。
另一方面,也不難從南向資金的動態中窺見年內港股市場的其他板塊熱點頻現且輪動較快,科技互聯網、商貿零售、非銀金融等板塊,都階段性吸引了大批資金湧入,共同構成了2025年至今亮點紛呈的港股行情。
南向資金為港股市場注入了充裕的流動性支持,助推年內港股成交量整體放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3日,2025年內全部港股日均成交額達1919億港元,相較去年同期的日均827億港元增幅超132%,刷新歷史新高的同時,也反映出市場參與者用「真金白銀」表達了對於港股市場的信心。
從成交額佔比來看,南向資金更是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股通成交額在港股市場整體成交額的佔比已從2020年的10%左右提升至當前的35%左右,過往「外資主導港股行情」的固有認知正被逐漸改寫,南向資金在港股市場的定價能力顯著增強。
當南向資金成為港股市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行業覆蓋面廣泛、兼顧資產質量和稀缺屬性、既契合產業發展方向又符合中資審美的港股龍頭聚集地——港股通50指數,則有望成為內資南下灌溉的核心載體之一。
港股繁榮,何處是核心?
中證港股通50指數(簡稱「港股通50」),選取港股通範圍內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樣本,以反映港股通範圍內大市值證券的整體表現。
從市值分佈看,港股通50的大市值屬性一目瞭然。Wind數據顯示,截至25/8/12,50只成份股均為總市值在千億元以上的港股龍頭,總市值在萬億元以上的成份股權重合計佔比達64%。同時,指數成份股2024年報的淨資產收益率ROE均值為16.04%,可以説是港股市場中「大而美」資產的集合地。
考慮到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以機構為主,機構資金通常更偏好兼顧流動性和企業質地的大市值股票,因此港股通50指數擁有較廣泛的資金認可度,也能夠較好承接南向資金賦予的充足流動性。
再從行業分佈來看,港股通50指數成份股覆蓋19個申萬一級行業,包羅板塊眾多,兼顧傳統行業龍頭和新興經濟佼佼者,如前文提到的2025年內南向資金青睞的銀行、非銀金融、傳媒、商貿零售等行業方向,均在港股通50指數中佔據着重要位置。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騰訊控股、匯豐控股、阿里巴巴-W、建設銀行、小米集團-W、友邦保險、美團-W、香港交易所、中國移動、工商銀行。
(數據來源:Wind、中證指數公司,截至25/8/13,涉及個股僅供展示指數前十大成份股,非個股推薦,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圖:港股通50指數成份股行業分佈
隨着近年來不少中國「明星企業」赴港上市,不僅帶動了港股投融資的全面回暖,也推動港股市場資產結構轉型,越來越多新經濟佼佼者在港股亮相和驚艷市場。港股通50指數樣本每半年調整一次,並且設置了快速納入通道:如果香港市場新上市企業市值在香港上市公司中排名前十並納入港股通範圍,將在其納入港股通範圍后第十一個交易日快速納入指數。通過納入市值更大的個股實現成份股的定期優勝劣汰,也能夠更加精準的刻畫中國經濟動能變化。(指數信息來源:中證指數公司)
這種迭代進化是市場經濟自然選擇的過程,企業的競爭力、市場認可度和發展潛力等特質最終會體現為企業市值的不斷增長,進而被納入港股通50指數成份股,市值越大的龍頭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也相應越高,從而讓指數在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擁有可持續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也正是得益於指數成份股對於港股各領域優質核心的較廣泛均衡覆蓋,港股通50指數2025年內斬獲了28.42%的漲幅,不僅高於同期恆生指數(27.69%),更跑贏了年內吸睛無限的恆生科技指數(26.02%),既跟上了港股市場整體的上揚,又相對行業風格類指數的波動較小,在「風高浪急」的港股中可謂是「低調但閃耀」的存在。(數據來源:Wind,截至25/8/13,指數過往漲跌不代表未來表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或承諾,請投資者關注指數波動風險。)
圖:部分港股指數2025年以來表現
港股通50指數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自帶啞鈴策略。從恆生一級行業分類來看,指數成份股中代表着傳統經濟方向的金融業、地產建築業、能源業,合計權重佔比達47.53%,代表着新興經濟方向的非必需性消費、資訊科技業、電訊業,合計權重佔比48.21%,分佈相對均衡,或天然構成了兼顧價值與成長、低估值與新動能的啞鈴兩端。(數據來源:Wind,截至25/8/13,指數成份股所屬行業會隨着指數成份股調整而發生變化)
因此,通過港股通50這一隻指數,或許就能夠幫助我們較好實現港股啞鈴配置,分散佈局港股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各領域核心。不僅幫助投資者減少了選擇行業風格和入場時機的難題,也能夠較好分散組合風險。
作為市場首隻跟蹤港股通50指數的ETF,港股通50ETF(513550)成立以來便成爲了市場資金佈局港股核心資產的有力抓手。截至2025/8/13,港股通50ETF(513550)規模達28.66億元,是目前市場僅有的規模過億的跟蹤港股通50指數的ETF,具有較可觀的規模和流動性優勢,或是把握港股市場整體機遇的較優選項。(數據來源:交易所,港股通50ETF成立於2020/12/30)
備註:港股通50ETF成立於20201230,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上半年收益依次為-14.90%、-5.81%、-9.93%、23.95%、20.74%,業績比較基準為:中證港股通50指數收益率(使用匯率估值折算),同期收益分別為-15.45%、-7.22%、-11.89%、20.55%、19.31%。歷任基金經理:李茜(20201230至今)、何琦(20201230至今)。以上數據摘自基金定期報告。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並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投資者在投資基金前,需充分了解基金的產品特性,並承擔基金投資中出現的各類風險。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具體情況。本基金投資於境外證券市場,除了需要承擔與境內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基金還將面臨匯率風險、境外證券市場風險等特殊投資風險。指數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中證」) 編制併發布,其所有權歸屬中證。中證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保指數的準確性,但不對此作任何保證,亦不因指數的任何錯誤對任何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