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8:58
華夏時報記者 張斯文 于娜 北京報道
麗珠集團近期業績表現呈現營收下滑與利潤增長並存的態勢,這一現象主要源於費用端的優化措施。儘管通過削減銷售、管理費用及緩解資產減值壓力實現了利潤增長,但該模式的可持續性引發關注。
與此同時,公司研發投入持續縮減,多項在研項目的終止不僅反映出研發戰略的調整,也引發了市場對其創新能力持續性的擔憂。核心管線推進緩慢與早期項目終止頻發,進一步加劇了研發管線的不確定性。
在覈心業務層面,化學制劑與中藥製劑板塊收入雙雙下滑,政策調整與市場需求變化成為主要壓力來源。化學制劑受醫保談判和集採影響顯著,中藥製劑則面臨需求回落壓力,雙重因素下公司未來增長面臨多重挑戰。
費用削減帶動利潤增長
麗珠集團業績進入了下降通道。
具體來看,公司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營業收入連續7個季度同比下滑,其中2024年二季度降幅最大,為-7.24%;2025年一季度降幅雖然收窄至-1.92%,但未扭轉下滑趨勢。
儘管部分季度環比出現波動,但營收規模整體呈下行態勢,主要受化學制劑(尤其是消化道產品)收入下滑拖累。
然而,這份很難令投資者滿意的報表里面,仍有奇怪之處,在營收下滑1.92%的背景下,歸母淨利潤實現了4.75%的增長。
這種「奇蹟」並非業務突破,而是源於費用端的顯著優化。2025年一季度,公司三項費用同比下降1.37億元。
因此,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雙降變相「提升」了公司利潤,從而得以掩蓋了核心業務收入的持續疲軟。
這並非是公司第一次使用這種「伎倆」,麗珠集團在去年已經採用了類似手法,已經是「慣犯」了。
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32.55億元,較2023年的35.98億元減少3.43億元。同時,管理費用從6.54億元降至6.13億元,減少0.41億元。
據此推算,兩者合計貢獻利潤增量約3.84億元,是2024年歸母淨利潤增量1.63億元的235%。由此可見,減費手段是公司利潤增長的核心推手。
不僅如此,2024年公司資產減值損失為1.82億元,較2023年的3.10億元減少1.28億元,同比降幅41.44%。主要原因是2023年計提了大額存貨減值(如子公司麗珠單抗新冠疫苗庫存減值),而2024年僅因終止PD-1項目計提開發支出減值0.92億元,減值壓力顯著緩解。
據推算,這一變動直接增加當期利潤1.28億元,進一步增加淨利潤。
如果説削減銷售和管理費用尚屬「節流」保利的常規操作,那麼麗珠集團壓縮研發投入的做法,則不免引發投資者焦慮。
研發投入縮減多項在研項目終止
近年來,麗珠集團研發費用加速下滑。
2023年研發費用13.35億元,同比下降6.44%;2024年進一步降至10.33億元,同比降幅擴大至22.58%;2025年一季度研發費用2.16億元,同比仍下降9.28%,延續縮減態勢。
從研發費用佔比看,2025年一季度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為6.79%,較2023年的10.5%顯著下降。
而今年年初,麗珠集團剛剛經歷了新葯研發的「滑鐵盧」。
資料顯示,麗珠集團PD-1項目(LZM009)始於2016年,2017年獲中美臨牀試驗批件,彼時國內尚無同類上市產品。
但隨着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企業PD-1藥物2018—2019年陸續上市,國內PD-1市場競爭白熱化,到2025年國內已有近20款PD-1/PD-L1藥物。
然而,麗珠該項目進度滯后,始終未能上市。2025年1月,公司以「聚焦優勢項目」為由終止該項目,計提開發支出減值9242.5萬元,直接減少2024年歸母淨利潤1.06億元。
PD-1項目終止是麗珠研發戰略收縮的標誌性事件,反映出公司在腫瘤免疫領域佈局的失敗。而項目終止導致公司在腫瘤領域管線出現空白,與國內頭部藥企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麗珠PD-1項目的終止確實反映了「跟隨式創新」模式在當前競爭環境下的挑戰。其次,在眾多PD-(L)1產品已經上市的情況下,后入者面臨市場空間被擠壓的風險。第三,藥企應更加註重差異化立項,例如尋找未滿足醫療需求的領域或開發聯合治療方案,以區別於現有產品。
梳理公司正在重點推進的有以下項目:目前來看,LZM012(IL-17A/F單抗),這款藥物在銀屑病Ⅲ期臨牀達優效終點,第12周PASI 100應答率49.5%(對照組40.2%),起效速度與長期療效優於司庫奇尤單抗,有望成為國內首個IL-17A/F抑制劑,2025年已提交上市前溝通申請。
JP-1366(P-CAB)藥物的反流性食管炎適應症Ⅲ期臨牀完成,2025年8月報產,為國內第二款P-CAB片劑,2024年國內P-CAB市場規模12.48億元(同比增長81.22%),競爭格局尚寬松。
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目前在Ⅱ型糖尿病適應症2024年報產(技術審評中),減重適應症Ⅲ期準備中,有望切入代謝疾病大市場。
但麗珠集團仍有不少進展滯后與終止項目。
例如,公司早期的項目終止頻繁,2024—2025年終止ADC(A04)、CAR-T、HER2-ADC等多個早期項目,原因包括「國際技術迭代快」「臨牀價值分化」「生產成本高」等,反映早期立項評估不足。
此外,公司核心管線推進緩慢,四價流感重組蛋白疫苗2025年Q3啟動I期臨牀,進度落后於國內同行;抗癲癇藥物NS-041仍處Ⅱ期,抗凝藥H001Ⅱ期數據尚未披露,均未進入關鍵階段。
化學制劑與中藥製劑收入雙降
麗珠集團2024年整體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97%,核心驅動因素為化學制劑與中藥製劑兩大板塊收入顯著下滑。
其中,化學制劑受國家醫保談判降價及集採政策衝擊,中藥製劑則因疫情后需求回落導致高基數效應消退,兩大板塊合計貢獻營收降幅的80%以上,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阻力。
化學制劑作為麗珠集團第一大收入來源,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6.87%,主要受「醫保談判降價」「納入集採」兩大政策因素影響。
資料顯示,麗珠集團核心產品注射用艾普拉唑鈉在2023年底醫保談判中降價11%,儘管新增「預防重症患者應激性潰瘍出血」報銷適應症,但「以量補價」策略受行業整治及醫院集採考覈影響,上量不及預期,導致消化道領域收入同比下滑11.6%。
注射用伏立康唑中標第八批國家集採、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被列入第九批集採目錄,兩款產品合計收入佔比約3%,但價格降幅超50%,進一步拖累板塊增長。
中藥製劑方面,去年收入下滑19.27%。
首先是抗病毒顆粒需求驟降,2023年初流感頻發推動抗病毒顆粒銷量激增,2024年病毒影響減弱后,該產品恢復正常銷售水平,同比回落幅度超過30%。
其次,公司參芪扶正注射液增長有限。儘管參芪扶正注射液受益於醫保適應症解限(癌種覆蓋擴大),在等級醫院推廣中實現穩定增長,但收入貢獻僅佔中藥板塊的25%,不足以對衝抗病毒顆粒的下滑影響。
原料藥及中間體遭遇集採壓力。原料藥業務2024年收入基本持平,同比微增0.06%。
未來,面對行業政策變化與市場競爭壓力,麗珠集團如何在業務轉型與創新突破中尋找新的平衡點,《華夏時報》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