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幫科創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上海打造開放式創新樞紐有何優勢|上海高質量孵化器調研

2025-08-18 20:47

「對創業公司的選擇就如同‘大浪淘沙’的過程,我們一年看1700多家企業后,深入做加速孵化的可能就300多家,真正投資的只有10~15家,這就是一個萬里挑一的過程。」璞躍中國(Plug and Play China)首席執行官、管理合夥人及執行董事徐潔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不僅需要活躍的創業者,也需要強大的產業市場來牽引。如何在創新人才中挖掘有潛力的創業者和有成長后勁的初創企業,並讓他們成為載體發展和產業創新生態發展中的重要一員,成為孵化器等平臺需要首先考慮的。

尤其是隨着上海進一步推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一攬子「上海機遇」, 「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融通創新通道越發通暢。僅今年1~5月,上海12家高質量孵化器已共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吸引近1500家大企業、創業公司以及生態夥伴等合作機構,約1萬人次參與,服務3200余家企業。鏈接海外行業資源與人才,推動高端資源加速融通,新增海外孵化基地2個(累計5個)。

要做開放式創新的「加速器」

龍頭企業與創業公司的合作雖不容易,但全球趨勢早已明確,自2004、2005年起,開放式創新已成為全球企業的重要方向,20年過去,這一趨勢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從早年以跨國公司為主,到如今央國企和大型民企全面加入,開放式創新已成為全球共識。

開放式創新是指企業或組織與外部社羣和資源進行合作創新的一種模式。

徐潔平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説,做開放式創新並不容易,大公司關注的是效率和快速落地,而創業公司關注的是商業邏輯與市場開拓,這兩者往往存在摩擦。但如果龍頭企業能開放自身的平臺和生態,那麼創業公司將更容易成長,雙方也能實現共贏。

在他看來,開放式創新要求的是相互理解:大企業要認識到創業公司的靈活與突破價值,而創業公司要理解龍頭企業的效率與戰略需求。唯有如此,創新生態才能良性循環,產業才能真正驅動科技創新。

金葉子/攝
金葉子/攝 金葉子/攝

孵化器就是聯通兩者之間的橋樑。

徐潔平表示,大多數創業公司會在前兩輪融資和市場衝鋒中倒下,失敗率超過90%。因此,孵化和加速並非單純的公益,而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資本固然重要,但資本只是助力。真正能夠拉動創新的,一方面是創業公司自身的突破,另一方面是產業的推動。

徐潔平舉例道,西門子和上海本土企業黑湖科技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擁有百年曆史的工業巨頭,西門子在2023年底提出了「Xcelerator戰略」,強調要與創業公司深度合作,他們開放了所有原有的商業與產品模塊,希望與創業公司進行嫁接。他們與黑湖針對中小工廠合作推出「小工單」的業務,通過聯合開發,黑湖藉助西門子的渠道進入新市場,而西門子則藉助黑湖實現業務拓展。

打造國際企業入境第一站

自《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培育實施方案》印發以來,上海融通創新創業氛圍愈加濃厚。其中,國際會議和全球賽事也是融通創新的重要交流方式之一。

「創·在上海」(下稱「創賽」)作為從2012年就設立的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截至2024年已累計吸引超7萬家科創企業報名參賽,1.7萬家優質企業獲得市級創新資金約20億元資助,從中走出了90多家上市企業,催生了盛美半導體、和元生物宏力達信息等一批科創明星企業和行業領域重點企業。

專注激光雷達芯片的上海靈昉科技有限公司是入圍創賽總決賽並獲得小微組三等獎的企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臧凱特別提到了去年大賽對商業邏輯的輔導,他告訴第一財經:「去年的加速營有投資人和專家輔導我們的商業邏輯以及技術路線。」

而今年的創賽相比往屆,不僅創新焦點前移,聚焦「早、小、硬」科技創新創業團隊和企業,政策、投資、服務等資源濃度也持續提升,同時國際化程度加深,WeStart全球創業投資大會深化對接國際創新資源。

以「以投代評」機制為例,近兩年獲得5000萬元投資的項目可以直通複賽。2024年創賽中,共有60多家企業獲得了該綠色晉級通道。2025創賽在依然保留該綠色通道的基礎上,還將首次設立高層次專家委員會,新增專委會直通推薦通道,推薦項目可享「以投代評」,加速政府引導基金與創業對接進程。此外,今年創賽的政府資金支持將進行重大改革,加大對「早、小、硬」項目的支持力度,聚焦團隊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高成長性;同時降低了資金支持限制,為獲獎團隊保留2年立項資格。在此期間,團隊只需要獲得天使輪投資,並選擇落地上海,依然可以獲得創新資金支持。

即將在上海舉行的另一個國際大會——浦江創新論壇,其關鍵組成部分——WeStart全球創業投資大會每年也吸引了全球科創圈的參與,搭建為項目「找」資本、為資本「找」項目的國際化創投服務平臺。

徐潔平告訴記者,在今年的WeStart全球創業投資大會上,他們就將帶近30家跨國科技公司進入中國,首站就是上海,這些企業瞄準了中國的三個優勢:工程師紅利、成本優勢、供應鏈完善。

「中國擁有高效且具性價比的工程師和研發力量,他們希望在中國建立公司,承擔更多研發與設計任務。此外在醫療AI等領域,創業公司發現中國的生產與運營成本可以降低40%~50%,極具吸引力。此外,即便全球供應鏈競爭激烈,中國依舊是供應鏈最完整、最有韌性的市場。」他告訴記者,從這些跨國公司的反饋來看,中國市場不僅是資本吸引力所在,更是全球創業公司創新落地的重要場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