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9:32
轉自:金融投資報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曾經在幾年前就出現過的eSIM,最近重新站上了風口。誘因是市場傳言華為會搶在蘋果的iPhone 17 Air之前發佈Mate 80系列,而該機的最大亮點在於集成「eSIM+低軌衞星通信」,將成為國內首發的eSIM商用手機。同時,5.5mm超薄機身的iPhone 17 Air也會徹底取消物理卡槽,兩大「機皇」的目標很一致:推動eSIM大規模應用。
eSIM並非什麼新鮮事物,早在2018年就出現過。當時主要應用於蘋果的智能手錶WATCH2 Pro。顧名思義,eSIM就是電子化的SIM卡,是一個數據文件。其可以通過網絡下載到移動終端,在功能上和普通SIM卡無異。eSIM的最大優勢就是輕薄,它比一般的SIM卡小很多,能讓硬件商節省終端設備空間以拓展其他功能,例如把空間留給疊層芯片以增強運算性能,或者用更大容量的電池增加續航時間。此外,由於機體內集成eSIM可以取消傳統的卡槽開口,能讓終端設備密封性能更好,有效防震防水,因此對於智能可穿戴設備和工業物聯網設備來説也至關重要。
因此,eSIM能讓硬件商找到新的突破口,這也成為蘋果不遺余力要搞eSIM的原因。據稱,iPhone 17 pro會保留實體卡槽,但到iPhone 18會全部取消SIM卡槽,而華為、OPPO和小米等或也將如此。
當然,硬件只是eSIM產業鏈很小的一部分,eSIM運維纔是大頭,會給運營商帶來新的增量。
從三大運營商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看,傳統的業務增長已經到了天花板,電信、聯通的營業收入只是略微增長,中國移動甚至出現負增長,就是因為傳統手機業務和寬帶業務失速。
eSIM帶來的兩個增量,一是手機換機業務,二是智能可穿戴和物聯網終端業務,都是肉眼可見的增量。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預測,到2025年底全球或將有約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69億,中國作為最大市場,到2025年年底eSIM智能手機滲透率預計達20%—35%(約3.5億台)。物聯網設備領域的增速更加可觀,2023年的eSIM物聯網連接僅2200萬,2026年或將飆升至1.95億,複合增長率超80%,2030年全球物聯網eSIM需求預計達智能手機的數十倍。
實際上,資本的嗅覺還是很靈敏的,蘋果、華為的新品還沒上市,運營商也還在測試網絡,但A股市場已經掀起了第一波eSIM炒作熱潮,代表公司是恆寶股份和東信和平,股價在今年都翻了幾倍。
市場炒作eSIM概念的理由很充分,除了上述的產業增量,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是eSIM很可能成為未來數字經濟新的入口,比如區塊鏈影響下的數字貨幣、穩定幣等,都可能因為eSIM的普及而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eSIM硬件的利潤率其實相當有限,因為其下游的主要應用是幾大電信運營商,由於運營商相對強勢,可能導致上游eSIM硬件生產企業不會有多大的利潤空間。但是,eSIM的未來運維卻是真正的大市場,空中寫卡、客户身份管理和計費等是eSIM運維的新增市場,疊加物聯網eSIM的大規模應用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爆發,eSIM運維的拓展空間或超乎想象。
因此,與運營商深度合作的客户管理運維企業,或許纔是未來eSIM炒作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