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8:06
來源:市值風雲
碳化硅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
作者 | 蕭瑟
8月5日,芯聯集成(688469.SH)公佈了其2025年度半年報,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1.70億,同比大幅減虧63.8%,其中二季度歸母淨利潤0.12億元,自公司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單季度盈利。
(
來源:Choice終端)
這份表現初步兑現了管理層的指引。此前公司董事長趙奇曾在電話會上表示,預計2025年將實現單季度的淨利率轉正,並爭取拉平沒有盈利的季度,目標2026年實現全面盈利。
作為中國大陸第4、全球第10的晶圓代工廠,芯聯集成此前為何持續虧損?又憑藉什麼扭虧為盈呢?
預計2026年營收破百億
2018年,芯聯集成由紹興國資、中芯國際(688981.SH)及紹興企業盛洋電器三方共同發起設立,系中芯國際特色工藝事業部分拆而來,並於2023年登陸科創板。
目前,紹興國資旗下的越城基金、中芯國際子公司中芯控股仍是前兩大股東,分別持股16.3%和14.1%,芯聯集成處於無實控人狀態。
業務方面,芯聯集成的定位是特色代工廠,聚焦於功率器件、MEMS、BCD、MCU四類技術平臺,服務內容也逐漸自單純的代工轉向包含設計、封測在內的一站式方案。
從上半年的情況看,代工依舊是核心業務,貢獻超8成收入。
(
來源:芯聯集成2025年半年報)
衆所周知,晶圓代工是一類極其重資產的生意,初期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極高,巨大的折舊攤銷壓力之下,初期產能爬坡階段很難快速盈利,芯聯集成也不例外。
像在2024年,芯聯集成的EBITDA有21.46億,EBITDA利潤率為31.7%,達到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的正常水準;但到了毛利率層面,芯聯集成就只剩下1.0%,就這還是其全年毛利率首次轉正。
根據Choice數據,2024年中芯國際(688981.SH)、華虹公司(688347.SH)的EBITDA利潤率分別為47.9%、20.5%。
2025年上半年情況持續好轉,毛利率來到3.7%,較上年全年提升2.64pct。據管理層預計,2026年毛利率還將進一步提升,構成全面盈利的基礎。
(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毛利率持續改善的驅動力有兩方面,其一是隨着產能利用率提升,晶圓的單位折舊成本被顯著攤薄。
芯聯集成是近年來國內發展最快的晶圓廠之一,2021-2024年間總營收自20.24億飆升至65.09億,3年翻了3倍有余。
截至2024年末,按17.8萬片的月產能在12個月全部打滿測算,全年201.54萬片的晶圓生產量對應產能利用率高達94.4%,基本進入到滿載狀態。
2024年,折舊攤銷金額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62.0%,靠着收入增長,相比上年的64.8%騰出了約2.8%的盈利空間。
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進一步實現了21.4%的增長,疊加已有部分固定資產折舊完畢,折舊攤銷金額佔比進一步下滑至55.0%。
(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但我們也能發現,2022年上述指標僅有45.2%,卻為何沒有盈利呢?這就要牽扯到毛利率改善的第二個原因——產品結構的優化。
芯聯集成在公告中曾提到,為提高產能利用率,會承接一部分消費電子的代工訂單。該部分產品較車載、電網等中高端領域價格及毛利率均較低,從而影響利潤。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
2022年時,消費領域的收入佔比高達45.6%。而來到2024年,這一比例降至30.6%,並在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下滑至約28%。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製圖:市值風雲APP)
取而代之的則是車規領域,目前收入佔比已來到50%左右。按上述比例大致測算,2022-2024年來自該領域的收入自12億增長至34億,同樣是期間總營收增長的主要來源。
提到新能源汽車,大部分人都知道,最大的成本項是動力電池,但第二大成本項呢?
答案正是IGBT、MOSFET等各類功率半導體器件。
目前,芯聯集成已是全國最大的車規級IGBT生產基地之一。且根據蓋世汽車的數據,2024年,芯聯集成已是國內第三大車載功率器件供應商。
截至2025年6月末,汽車領域已導入客户10余家,涵蓋比亞迪以及「蔚小理」等國內頭部廠商。
目前配套汽車產品以功率和傳感器為主,未來還計劃新增模擬及MCU等。據董事長趙奇預計,2024年單車配套價值量已達2,000元,到2029年將進一步升至4,500元,這是這塊業務的未來增長主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芯聯集成的收入結構中還多了一塊AI領域,收入佔比約6%,產品主要是應用於AI服務器的電源管理芯片,此外還包含人形機器人、AI眼鏡、自動駕駛等領域。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
對於2026年,趙奇預計AI領域的收入佔比將來到兩位數。同時公司總營收將來到百億級別,折算2025-2026年複合增長24%。
大興土木落幕,現金流回暖
芯聯集成的半年報中還有一個積極信號,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實現淨流入9.81億,同比提升77.1%,並創下新高。扣除17.41億的資本開支后,自由現金流7.60億的淨流出規模同樣是近年來的新低。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製圖:市值風雲APP)
過去幾年間,芯聯集成一直是大興土木的狀態,尤其是2022、2023兩年間的資本支出均超過百億。而到了2024年,資本開支強度明顯收縮,下滑至35.58億。
此前董事長趙奇提到,2024年將會是折舊攤銷的高峰,似乎也意味着未來資本開支強度會進一步降低。
從半年報看,重要的在建工程只剩下一個芯聯先鋒項目。
(
來源:芯聯集成2025年半年報)
芯聯先鋒(原名中芯先鋒)是芯聯集成的控股子公司,負責產能10萬片/月的三期12英寸數模混合芯片產線的建設。
根據2023年6月與紹興濱海新區管委簽訂的落户協議,該項目總投資高達222億,建設期限為2-3年。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
考慮到芯聯先鋒由芯聯集成聯合紹興國資、產業資本共同設立,芯聯集成只需按44.4%的持股比例承擔約99億的支出,平均下來一年資本開支水平約33億,並維持到約2026年中。
也就是説,在淨利潤轉正的節點前后,自由現金流也有望隨之質變。
59億併購少數股權,佈局碳化硅賽道
中期業績之外,近期芯聯集成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擬通過「發行股份+現金」方式收購芯聯越州72.33%的交易申請成功過會。總對價為58.97億,其中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90%,以支付現金方式支付10%。
在交易之前,芯聯集成已經持有芯聯越州27.67%股權,且通過一致行動協議能夠實現對后者的控制,交易后將實現100%控股。因此這起交易本質上是購買少數股權。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
2021年時,訂單快速增長的芯聯集成亟需擴張產能,但苦於囊中羞澀,拉來了紹興國資以及各路產業資本共同設立了芯聯越州,這與前文提到的芯聯先鋒佈局方式如出一轍。
目前芯聯越州擁有硅基功率器件產能7萬片/月,佔芯聯集成近4成的硅基產能。
更重要的是,芯聯越州還是芯聯集成碳化硅(SiC)業務的運營平臺,擁有8,000片/月的6英寸SiC MOSFET產能,1萬片/月(6英寸當量)的8英寸SiC MOSFET也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量產。
據半年報介紹,這是國內首條8英寸碳化硅產線。
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相比純硅具備寬禁帶、高擊穿場強、高熱導率、高頻等優勢。
根據Yole數據,2024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已超30億美元,預計至2030年將擴張至103億美元,CAGR約20.7%。汽車領域一直會是碳化硅器件的主要市場,佔比超70%。
(
來源:Yole)
2024年內,芯聯集成的碳化硅收入已達到10億級別,同比增長超100%,佔總營收約15%,且SiCMOSFET出貨量已位居亞洲前列。
碳化硅業務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這應該也是芯聯集成選擇在此時將芯聯越州全部裝入體內的原因。
而最大的隱患在於,標的公司芯聯越州仍處於大額虧損狀態,且交易不附帶任何業績承諾。2024年收入為22.64億,虧損-10.52億;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2.17億,虧損4.68億。
一旦100%並表,當期利潤無疑會被大幅拖累。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製圖:市值風雲APP)
芯聯越州與芯聯集成類似,虧損主因都是大額折舊,2024年其EBITDA利潤率也有28.9%的水平。
此外,2022年至2024年前10個月區間,芯聯集成發生研發費用12.41億,佔期間總營收的3成以上。
因此在此前的問詢回覆中,管理層預計,芯聯越州將在2026年實現近40億的營收,並實現盈利。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
2025年中期業績説明會上,管理層表示在考慮了併購事項后,2026年芯聯集成全面盈利的目標保持不變。
(
來源:芯聯集成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