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4:27
8月13日至19日舉行的2025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以「雙主場+X+N」的創新架構,為長三角展會融合促消費提供了一個生動樣本。此次書展不僅在上海展覽中心與福州路上海書城首次設立「雙主場」,還延伸至浙江烏鎮分會場,並聯動全市各區特色點位和46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把「書展+旅遊/文創/消費」的模式真正嵌入日常生活。通過「核心輻射+全域覆蓋」的佈局,書展實現了文化注意力向實際消費的高效轉化,既延長了觀展鏈路,也將周邊商圈、博物館和文創店納入完整的消費閉環。
書展即入口:把「閲讀」延伸為夜間與跨域消費
今年上海書展並非把自己侷限為一處展館的圖書市集,而是把「看書」這件私事,通過票務、場景與時段設計,有意識地嵌入市民的出行、夜生活和短途旅遊之中——這正是它作為「文旅+商業+市民日常連接器」的關鍵所在。官方推出的四款特色聯票把展會門票與地鐵、景區、博物館等公共服務打通:包括僅需15元就能同時獲得書展全日券與地鐵單程票的紀念聯票,以及覆蓋多景點權益的399元三日精華卡,這種「一票多能」的設置,大幅降低了參與成本與決策門檻,使得原本以專門讀者為主的活動,能更順暢地吸引家庭遊客、夜經濟消費羣體與短途周末出遊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場景設計的「向外延伸」。書展與上海博物館聯動,將「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納入聯票體系,並對雙主場讀者推出半價午夜場、以及憑當日圖書消費額度兑換日場贈票的機制——這既把文化消費的聯動從「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擴展到「同日不同場景」,又把零散的單次消費轉為可量化的交叉拉動,形成書店、博物館與餐飲間的即時聯通。
「閲界夜市」的出現同樣不只是商業化的點綴:將文創手作、輕食飲品與延長營業時間(周五、周六延長至22:30)捆綁在書展主場,不僅增加了夜間人流的停留時長,也使得夜經濟與文化消費產生耦合效應——對商家而言,書展提供了高質量的客流;對市民而言,周末的讀書之旅順勢延伸為一場可消費的夏夜體驗。
烏鎮分會場的「憑書展門票兑換西柵景區門票」更把書展的影響力向長三角周邊旅遊鏈條輸出,實現了「閲讀→出遊」的直接轉化。由此可見,上海書展在票務設計、跨場景聯動和時段延展三方面的創新,構成了一套將文化注意力轉化為可測量消費的操作邏輯:以低摩擦的入場門檻吸引更廣泛客羣,以跨域權益延長消費鏈路,以夜間與旅遊場景放大人均消費與停留時間。
這種以文化活動為起點、向城市服務與旅遊消費外溢的做法,並非孤例:長三角其他大型展會,如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ChinaJoy等,也在把專業觀眾和技術展示「轉譯」為公眾體驗與商圈拉動,驗證了「展→場景→消費」這一路徑的可複製性,並在更大範圍內驅動服務消費升級。
政策放大器:把短期客流轉化為長期供給
展會往往能帶來短期客流與交易高峰,但要把這種「瞬時熱度」變成長期可持續的消費能力,政策是最關鍵的放大器。長三角的實踐顯示:當地方促消費政策與會展平臺有機銜接,流量就不再是一次性峰值,而能被有效留存、引導並放大,轉化為穩定的城市消費資產。
以浙江為例,其2025年「激情浙夏·快樂消費」行動,把文旅、夜經濟和首店首發作為政策抓手:鼓勵品牌在展會設快閃首店、推出暑期限定首發,推廣「人工智能+消費」場景,並通過停車費優惠等配套措施改善參會體驗。這類針對性支持,不僅為展會引流,更為新品首發和青年體驗項目提供了可複製的觸達通道,有助於把一次性觀展轉化為重複到訪與口碑傳播的起點。
上海則把「政策工具箱」重點用在提升展會轉化率的關鍵環節。其《2025年本市擴消費行動方案》通過獎勵高能級展會首發活動、推動「票根經濟」聯動商圈與景區、扶持夜間消費集聚區等手段,有效延長了客流停留時長、提高人均消費並增強復購可能。政策不是單純輸血,而是通過激勵、聯動與配套服務,把展會的人流變成能落地的消費閉環。「展→商圈→文旅」的變現能力因此顯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區域協同的放大效應:浙江在體驗端做文章、上海在轉化端下功夫,兩地合力可以把城市間的展會流量轉為跨城旅遊、跨平臺消費和長期品牌認知。有鑑於此,要把短期流量制度化為持續供給,還需把交通銜接、票務設計、商圈優惠與數據互通等納入政策設計,從而構建可測、可追、可複用的「造血」機制。
一小時會展圈與數據互通:把展會做成持續孵化器
要把展會從「幾天幾場」的流量節點,重塑為持續創造價值的城市資產,關鍵在於把零散的活動和臨時的人流,整合進長期可運營的場景與機制中。
首先,可以從產品化的思維下手。不把門票當作一次性憑證,而把它作為聯通城市消費鏈條的入口。將門票、首發活動與商圈優惠捆綁成長期可售的權益包——例如季卡、聯名年票或「展會+交通+景區」的通行證——既能延長單次展會的消費生命周期,也能把品牌的首發熱度轉化為可持續的客源和反覆消費的習慣。換言之,讓展會成為品牌長期運營的一環,而非僅僅是一次性營銷節點。
與此同時,制度與技術的聯動不可或缺。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跨城權益互認,是把「流量」變成「價值」的核心路徑。通過建立區域會展數據共享平臺、在得到授權的前提下對票務、消費與偏好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主辦方與商圈能夠更快、更精確地識別核心客羣並設計針對性活動;而參展積分跨城兑換、統一的會展消費券等措施,則能把一城的展會流量轉化為鄰城的消費機會,促進長三角內部的流量循環與消費聯動。這不僅可以靠統一票務系統實現,也有利於探索可信數據交換的更穩健方案。
空間佈局與體驗設計則是把制度轉化為現實路徑的最后一環。依託高鐵樞紐與城市快通網絡,打造「1小時展會消費圈」,將主展館與衞星商圈、文旅節點和交通樞紐規劃爲網狀的消費空間,方便外地觀眾把短途出行拓展為半日或一日的消費行程。在展會內部,可以把專業展示與消費體驗融合,設立沉浸式體驗區、夜市與產品試用區,並配合AR/VR等數字手段,構建「雲展臺+實景消費」的混合場景,使到場觀眾的參與更深、線上用户的轉化更易,推動人均停留時長與消費的實質提升。
換言之,展會不應侷限於B端的洽談舞臺,而應成為「流量發現—場景構建—消費轉化」的長期孵化器。當書展的聯票把閲讀延伸到夜市與周邊民宿;當低空經濟展的體驗市集把前沿技術帶入市民生活;當家電博覽會的數據流直接驅動跨境電商交易——這些跨界場景共同説明:展與城的共舞,正在重塑長三角的消費DNA。比起單純關注展會帶來多少短期人次,更重要的是能否把每一次人流,轉化為可度量、可重複、可持續的消費能力。
長三角
揚州加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長三角協同創新再提速
近日,揚州與上海普陀區簽署協同創新備忘錄,正式加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共建大數據產業園。至此,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已覆蓋南京、無錫等江蘇8市及上海普陀區。普陀區通過「三張清單」機制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與各市在新能源聯合攻關、離岸創新中心等領域深度合作。文旅方面推出「沿着滬寧去旅行」高鐵旅遊IP,打造3條雙城文旅專線。同時搭建「在線集市」小程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籌建沿滬寧科創基金,加速長三角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來源:揚州發佈)
上海
智元機器人取得國內工業具身機器人首個規模化訂單
近日,上海智元機器人近百台遠征A2-W型號機器人中標富臨精工工廠,總金額數千萬元,標誌着國內工業具身智能首次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該機器人通過多模態感知、雙臂協同等核心技術,已承擔汽車製造車間每日近萬次搬運任務,作業範圍覆蓋15個上料點。上海近期發佈具身智能產業方案,推動物流裝配、工業製造等場景應用,智元、開普勒等企業加速技術驗證向商用轉型。(來源:解放日報)
臨港啟動國際數據加工樞紐建設
8月15日,上海臨港新片區發佈《國際數據加工樞紐建設方案》,推出15條舉措破解數據跨境流通核心堵點,重點發展來數加工、數字文化出海等產業。方案通過建設核心節點、邊緣節點及業務專區,已實現與新加坡、東京的跨境專線互聯,降低企業80%專線資費並提供算力補貼。臨港同步設立「數字出海服務基地」,提供25項服務,加速全球數據產業轉移承接,打造國際數據經濟集羣。(來源:文匯報)
江蘇
徐州銅山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高地
徐州銅山區近期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科技創新合作備忘錄,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已促成3家創業企業落地,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10項。銅山區創新「企業出題、高校解題、聯合答題」模式,併成立協「銅」創新聯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強化校企合作,吸引半導體企業集聚。通過構建「8166+N」產業體系,重點佈局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全產業鏈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來源:新華日報)
蘇州工業園區推出「蘇易通」跨境投資服務模式
8月15日,蘇州工業園區「蘇易通」跨境投資服務模式首張營業執照落地,新加坡ROPLUS團隊對華投資正式落地。該模式提供材料跨境預審等服務,境外投資者足不出境可完成企業註冊。園區設境內外幫代辦專窗,專員聯動簡化流程,複雜項目有專項團隊服務,助力跨境投資。(來源:新華日報)
浙江
上虞蓋北鎮打造「葡萄+」全產業鏈
紹興上虞蓋北鎮以「一果兩菜」(葡萄、榨菜、芥菜)為核心,構建特色農業全產業鏈。作為「中國葡萄之鄉」,該鎮1.2萬畝野藤葡萄年產值達1.55億元,通過「葡天蓋地」共富工坊延伸產業鏈,開發青果罐頭等衍生品。農文旅融合方面,打造野藤葡萄公園、「世外萄園」小酒館等新場景,引入無人機4S店發展低空經濟,年吸引遊客60萬人次。同步推進「Gai青春」創客街區建設,引育163名創客,形成「農業+科技+文旅」的生態富民新模式。(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首個未來產業孵化器在杭成立
8月15日,浙江省首個未來產業孵化器在杭州成立,聚焦未來能源領域,由白馬湖實驗室與浙江孵星孵化器聯合打造。該孵化器採取「國資引導+市場運作」模式,重點佈局轉能光伏、儲能等細分賽道,提供「概念驗證+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科創投資」全鏈條服務。杭州科創集團與東方嘉富共同提供超千億耐心資本支持,構建「投早投小」科創金融生態。首批入駐企業已開展技術轉化,未來還將拓展至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領域。(來源:杭州日報)
安徽
安徽牽頭組建「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近日,安徽省聯合中國農科院等5家國家級農業科教單位組建「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聯盟將開展有組織科研攻關,重點推進種源技術、糧食安全等領域的協同創新,揭牌江淮糧倉研究院併發布首批合作清單。省長王清憲強調要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安徽將在政策、要素、場景等方面提供保障,整合「國家隊+地方軍」優勢,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來源:安徽日報)
安徽首創AI大模型評審招投標項目,效率提升14倍
安徽省創新運用「合肥公共資源交易青天大模型」,在全國率先實現AI類人評審招投標項目,電梯類項目評審時間從3.5小時縮短至15分鍾,效率提升14倍。今年前5月已開展84個AI評審項目,準確率達90%以上。同時建立「三清單」覈查機制,嚴查規避招標行為,檢查11,431個項目發現20個問題。通過招標文件提前公示、評標分數公開、代理機構評價等機制,合同公開率提升至99%,平均公開時間縮短至17天,構建了全流程數字化監管體系,推動招投標市場規範化、透明化發展。(來源:安徽日報)
(本文作者奎一鳴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周子怡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研究生。)
-------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來源:奎一鳴 周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