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4:16
智駕平權逐步落地,短期確定性強
激光雷達提供安全冗余,多傳感器融合方案仍是主流
在自動駕駛領域,圍繞「純視覺」方案與「多感知融合」,(特別是視覺+激光雷達 +毫米波)的路線之爭由來已久,形成了技術流派和商業戰略上的兩大陣營。 純視覺方案是一種基於攝像頭感知系統的技術路線,其核心思路是利用攝像頭 捕捉環境的 RGB 圖像數據,通過深度學習算法提取語義特徵,完成對車輛周圍 環境的感知、識別和決策。這一方案的最大特點在於其以算法為核心驅動,通 過模擬人類的視覺系統實現對複雜駕駛場景的理解。隨着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 習技術的快速發展,純視覺方案的感知能力顯著提升,尤其是在物體檢測、目 標跟蹤和路徑規劃等關鍵任務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方案部署角度,純視覺 方案主要依靠攝像頭這一單一硬件,降低了系統集成難度和硬件成本。但純視 覺方案依賴的算法對場景的高效感知與理解,特別是在惡劣天氣(如大霧、大 雨或積雪環境)和受光照條件影響較大的複雜工況下,如何確保可靠性仍是其 核心挑戰之一。而增加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可補充視覺傳感器不 足,擴大自動駕駛可用範圍,對於安全性和提升駕駛體驗尤為重要。
從目前車企的選擇來看,除了特斯拉堅定純視覺路線外,配置激光雷達的「多 感知融合」方案仍然是主流,主要是因為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中能夠提供安全 冗余,在自動駕駛感知系統中,多個傳感器可以在彼此失效或誤判時提供備 份,從而保證系統在關鍵時刻依然可靠運行。2025年以來汽車大廠發佈的智駕 方案中,多數也是將激光雷達作為標配,例如比亞迪發佈的天神之眼智駕方 案,天神之眼 B/C 搭載了激光雷達;吉利千里浩瀚 H5/H7/H9 均搭載了激光雷 達。
智駕平權加速落地+激光雷達成本下降,激光雷達滲透率顯著提升
激光雷達搭載量正迎來快速增長,主要受益於兩大核心驅動因素:一方面,隨 着芯片化、平臺化技術持續推進,激光雷達的製造成本大幅下降,使其從高端 車型加速向中低端車型普及;另一方面,「智駕平權」趨勢加快推進,整車廠 紛紛將 L2+至 L3 級智能駕駛功能下沉至主力車型,激光雷達作為高階智駕感知 系統的重要組成,也隨之加速上車。
激光雷達步入「千元時代」,為智駕平權奠定硬件基礎
早期的機械式激光雷達由於價格昂貴,難以實現大規模裝車應用,因此多數車 企選擇了成本更低的純視覺方案,或者毫米波雷達+超聲波+攝像頭融合方案。 近年來,隨着激光雷達在發射接收模塊及掃描機構方面的技術簡化,以及製造 規模的持續擴大,其成本持續下降,已基本突破大規模裝車的成本瓶頸。以兩 家頭部廠商為例,2020 年至2024 年,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平均售價由1.8 萬元 降至2800 元,降幅約84%;禾賽科技的平均售價則從8.2 萬元下降至3900 元, 降幅達 95%。受益於價格的快速下探,2024 年中國乘用車激光雷達標配數量達 到136.2 萬輛,整體搭載率也由此前的低位提升至6.0%。激光雷達已從「高不可 攀」的前沿配置,逐步轉變為具備成本效益的大眾化技術,為中低價位乘用車 引入高階智能駕駛能力提供了可能。
智駕平權加速落地,帶動對激光雷達的需求
2025 年初以來,多家車企加速推動智駕落地。長安汽車發佈智能化戰略 「北斗 天樞 2.0」 計劃 ,根據規劃,長安汽車從今年起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未 來3年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2026年天樞智駕將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 2028 年進一步實現全場景 L4 級功能。其天樞智駕系統將於 2025 年 8 月率先在 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激光雷達。比亞迪正式推出了「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系統, 並宣佈全系車型都將搭載智駕技術,覆蓋車型7 萬至20 萬元價格,首次將高階 智駕功能下探至10 萬元以下市場。吉利汽車推出「浩瀚智駕」方案,已實現高階 智能駕駛(NOA)城市/高速全覆蓋,加速推進吉利智能駕駛量產落地的戰略目 標。新勢力品牌零跑15萬以內車型B10也搭載了激光雷達。隨着高階智駕系統 的大規模落地,汽車對環境感知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嚴苛,激光雷達憑藉 高分辨率、強抗干擾能力,成為實現安全智駕的關鍵傳感器,其市場需求隨之 激增。
此外,根據蓋世汽車數據,智駕級別越高,硬件配置也越高,激光雷達搭載數 量也升級至多臺。具體來看,吉利千里浩瀚 H5 和 H7 搭載 1 台激光雷達,搭載 H9智駕的極氪9X配備了5台激光雷達;比亞迪的天神之眼C不配備激光雷達, 而更高級別的天神之眼 B 和天神之眼 A 分別搭載 1 臺和 3 台激光雷達。隨着智 能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功能接受度的提高,NOA 功能正 在從最初的高速公路場景向更復雜的城市場景擴展。據蓋世汽車數據顯示, 2023 年,中國內地搭載 NOA 功能的車輛數量為 95 萬輛,滲透率只有 4%,其中 高速和城區 NOA 分別為 3%和 1%。2024 年我們預測中國內地搭載 NOA 功能的車輛數量將會翻倍至 185 萬輛,滲透率上升至 8%,其中高速和城區 NOA 分別 為 6%和 2%。到 2030 年,我們預測隨着各家車企提升智駕能力, NOA 滲透率 有望突破 50%。隨着城區 NOA滲透率提升,激光雷達單車搭載量也有望同步提 升。
激光雷達搭載車型的核心價格帶不斷下移
2024 年 4 月,與禾賽 AT128 同架構的產品 ATX 發佈,售價低於 200 美元(約合 人民幣 1447 元)。相近時間,速騰聚創推出 MX,售價同樣低於 200 美元。這 兩款激光雷達,分別搭載在前面提到的零跑 B10 和埃安 RT 上,價格分別探至 12.98 萬元和 15.58 萬元。這一變化預示着激光雷達技術將進一步走進大眾市 場,不再是中高端車型的專屬配置。伴隨各大主機廠對 L2+及以上自動駕駛功 能的佈局提速,激光雷達正逐步成為前裝量產車型的標配配置之一,顯著提升 整車的環境感知能力與冗余安全性。2022 年激光雷達的主要搭載區間為 40-50 萬元,2023 年為 35-40 萬元,2024 年 25-30 萬元。隨着硬件成本的繼續降低以 及智能駕駛功能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睞,我們預計 10-20 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 將成為 2025 年激光雷達競爭的重要市場。
短期內重點關注 L3 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的落地
技術層面,端到端架構與 VLA 模型引領智能駕駛技術革命。隨着 AI 與智能駕駛 深度融合,端到端架構與 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正重塑智能駕駛技術路 徑。特斯拉 FSD V13、華為 ADS 4.0 等系統採用「感知-規劃-控制」一體化模型, 打破傳統規則算法依賴,通過神經網絡直接映像傳感器數據與駕駛決策,降低 延迟並提升複雜場景適應性。華為 ADS 4.0 通過時間同步技術實現城市無保護 左轉場景高成功率,展現擬人化駕駛能力。 VLA 模型成為技術升級核心,融合視覺、語言與動作,實現類人決策。元戎啟 行、理想汽車等通過多模態融合,使車輛理解車道規則、推理擁堵策略,甚至 自主規劃繞行路線,突破傳統決策邊界。傳感器與算力升級同步支撐技術躍 遷:激光雷達成本降至 1,500 元以下成 L3 標配,英偉達 Thor 芯片(2,000 TOPS)與華為升騰系列提供高性能計算,配合車企自研芯片(如小鵬)降低成 本,推動 L3 功能下沉至 20 萬元級車型,加速智慧駕駛普及。
法規層面,根據即將於 4 月 1 日起實施的《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規定, 將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用於個人乘用車、城市公共汽電車、出租車、城市運行保 障等出行服務。這不僅為 L3 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合法上路提供了法規依據,還 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管理等多個方面 的發展。我們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類似法規,推動 L3 級及以 上自動駕駛加速規模化應用。隨着各地甚至國家層面相關法規的出臺,自動駕 駛汽車的上路規則、事故責任認定標準和賠付主體將更加明確,網絡安全、數 據安全等配套法律也會更完善。 隨着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法規逐步落地,安全主體可能從駕駛員轉向整車廠。 面對高額事故賠償風險,整車廠必須構建超高冗余感知系統,有望帶動激光雷 達搭載量進一步提升。2025 款問界 M9 激光雷達的總數從之前的 1 台升級到了 4 台,硬件配置已經支持 L3 級別自動駕駛。
預計 2025 年全球激光雷達搭載量約 324 萬台,2025-30 年 CAGR 44%
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在「智駕平權」趨勢的驅動下,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正從高 端車型加速向中端市場普及。這一進程顯著推動了激光雷達從選配走向標配, 裝機量基礎得到大幅拓寬。以華為、小鵬、比亞迪為代表的車企紛紛將城市 NOA 等先進功能引入 20-30 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零跑更是突破性地在 15 萬元 級別的 B10 車型上搭載了激光雷達。激光雷達由此逐步褪去「高端專屬」標籤, 向「主流標配」演進,不僅加速了高階智能駕駛體驗的普及,也為激光雷達廠商 開闢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基於此,我們預計 2025-27 年間,中國內地 L2 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車輛的滲透 率將每年提升 5-8 個百分點,對應年度銷量分別約為 534 萬/717 萬/878 萬輛。 在激光雷達搭載方面,我們假設:L2+級別單車標配 1 台,L2++級別則提升至 1.2 台,L3 級則提升至 3 台。同時,激光雷達在不同級別智駕方案中的滲透率 存在差異:2025 年,其在 L2+級別滲透率假設為 32%,在 L2++級別為 62%(后 續年份穩步提升),而在 L3 及以上級別則達到 100%。 海外部分,在海外智能駕駛技術路線的演進中,特斯拉堅定地選擇了「純視覺」 方案,摒棄了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依賴強大的攝像頭陣列和不斷迭代的神經網 絡算法來實現自動駕駛功能。這一獨特路線使其在技術架構和數據積累上形成 了顯著的差異化優勢。反觀其他主要海外車企,在高級別智能駕駛(特別是城 區 NOA/FSD 級別)的研發和商業化落地方面,整體進度顯得相對緩慢。這種滯 后性源於多方面因素:技術路線的搖擺(如是否融合激光雷達)、系統穩定性 和安全性的驗證周期較長、法規適配的複雜性,以及成本控制壓力等。因此我 們假設海外激光雷達搭載量仍然維持每年 10-15 萬台左右的水平。 綜上,我們預計 2025-27 年
行業增量:無人駕駛出租車+泛機器人
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加速落地,激光雷達量價齊升
Robotaxi 平均搭載 5-6 台激光雷達,普通乘用車平均僅搭載 1 台。根據 SAE 自 動駕駛分級標準,目前無人駕駛網約車主要處於L4級,即高度自動駕駛階段。 在這一等級下,車輛能夠在特定的區域(例如某個城市或特定園區)內,完全 無需人類駕駛員干預,自主完成駕駛任務。雖然具備「脱離人類駕駛」的能力, 但其運行仍受限於特定場景,比如限定的地理範圍內,以及良好的天氣和路況 條件。因此無人駕駛網約車對激光雷達提出了極高的技術要求,除了必須達到 車規級可靠性,具備抗震、防塵、防水等能力,作為實現 L4 級高度自動駕駛 的核心感知器件,激光雷達需要具備 200 米以上的遠距探測能力、高精度的測 距與角分辨率,以及高速刷新率,以應對複雜城市交通環境中的實時感知需 求。數量上,L4 級無人駕駛網約車通常配備多臺激光雷達,數量明顯高於一般 輔助駕駛系統所使用的激光雷達數量。例如,百度蘿卜快跑第六代車型配備 8 個激光雷達(包括 4 個主雷達和 4 個補盲雷達),小馬智行第六代車型配備 7 台激光雷達(包括 4 個主雷達和 3 個補盲雷達),而乘用車通常僅配備 1 台激 光雷達。
當前 Robotaxi 激光雷達單車價值量約是普通乘用車的 40-50 倍。根據 YOLE 數 據,2024 年全球乘用車平均搭載 1 台激光雷達,單車價值量約 400 美元, Robotaxi 平均搭載 5-6 台激光雷達,單車價值量約 1.5 萬-2 萬美元,是普通乘用 車的 37.5-50 倍,中位數為 44 倍;同時預計到 2032 年全球乘用車平均搭載 2台激光雷達,單車價值量約 1,000 美元,Robotaxi 平均搭載 5-6 台激光雷達,單 車價值量約 6,000-7,000 美元,是普通乘用車的 6-7 倍。
政策持續優化,全球 Robotaxi 商業化加速落地。中國內地在 Robotaxi(自動駕 駛出租車)政策方面持續優化,整體方向聚焦於「放寬准入、加強監管、加快 商業化」。2024 年,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相繼出臺更具支持性的無人 駕駛政策,武漢則在二線城市中進展領先。目前,北京、廣州、深圳、武漢均 已在政策層面允許 Robotaxi 企業開展收費和對外運營服務,小馬智行、文遠知 行、蘿卜快跑等頭部企業已在這些城市完成佈局。其中,北京在行業發展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2024 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 通過了《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並於 2025 年 4 月 1 日正式施行。這一條 例的實施標誌着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進入新階段,計劃到 2030 年 實現超 3,000 平方公里的覆蓋範圍。作為目前中國內地 Robotaxi 落地最積極的 城市,北京正成為行業發展的戰略高地,對全國範圍內的技術推廣和商業化具 有顯著帶動作用。
預計 2025-30 年全球 Robotaxi 產量 CAGR 35%。目前 Robotaxi 正處於由技術驗 證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轉折期,全球範圍內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行業正邁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全球主要市場紛紛 從試點走向商業化運營,技術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顯著提升。行業內的企業主 要包括中國的蘿卜快跑(百度 Apollo)、Pony.ai(小馬智行)、WeRide(文遠 知行),以及海外的 Waymo(美國 Waymo)等。2025 年以來美國 Robotaxi 玩 家 Waymo、特斯拉以及中國內地廠商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均持續推進自身 業務進展並加快佈局全球其他市場。其中 Waymo 在 2025 年 5 月 Robotaxi 保有 量約 1,500 輛,周度付費訂單達 25 萬單,並計劃 2026 年再增加 2,000 輛 Robotaxi。百度蘿卜快跑 2025 年 1 季度提供自動駕駛訂單超 140 萬單,較 2024 年同期增長 75%。2025 年 5 月 6 日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分別宣佈與 Uber 的最 新合作,小馬與 Uber 的合作將於 2025 年在中東市場率先開啟。根據 Yole 預 測,2025-30 年,全球無人駕駛出租車產量從 15,082 台增至 65,000 台,CAGR 35%,而激光雷達由於單價下滑,市場規模從1.8億美元增至2.9億美元,CAGR 10%。
中國企業佔據領先地位。全球前十大無人駕駛出租車企業中,Waymo 爲了打 造性能更強、成本更低、可深度集成的專屬傳感器體系,選擇自供激光雷達。 其它企業均選擇與第三方激光雷達企業合作,作為中國激光雷達的代表, 2024 年禾賽科技和前十中的八家達成合作,而速騰聚創與其中的六家達成合 作。2024 年全球無人駕駛出租車激光雷達市場中,禾賽的市場份額為 61% (2023 年:74%),速騰聚創市場份額為 12% (2023:7%)。
激光雷達開啟機器人感知新時代,市場潛力加速提升
頭部企業加速佈局機器人激光雷達,2025 年 1 季度表現亮眼
隨着車載激光雷達市場競爭格局逐步穩定,激光雷達廠商正將目光轉向機器人 領域,尋找新的增長機會。從 ADAS 到機器人,對激光雷達產品的要求各有不 同,但車規級激光雷達的技術積累能夠複用,甚至可以算是一種能力的下放。 汽車有車規要求,對激光雷達可靠性要求高,機器人工作環境相對不惡劣,對 可靠性要求沒那麼苛刻。車載激光雷達對測距要求高,一般需看到 200 米左 右,機器人測距 30-40 米即可。爲了實現更廣泛的環境感知,自動駕駛車輛通 常配備尺寸更大、線數更高的激光雷達。 但機器人激光雷達對體積要求更高,通常採用小型、輕量化、功耗低的激光雷 達,以適應室內環境和移動平臺的空間限制。例如,服務機器人常使用直徑約 5-10 釐米、高度約 3-8 釐米的二維或低線數三維激光雷達,便於安裝在機器人 頂部或前部。同時機器人需要更大的視場角來感知周圍,因此 360 度激光雷達 在機器人領域是趨勢。 頭部企業推出機器人激光雷達,相關業務高速增長。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在 車規市場擁有豐富的配套經驗和技術儲備,技術研發方面具有較強優勢,推出 了多款適用於機器人的激光雷達產品,產品技術指標和可靠性均處於行業領先 水平,佔據了較大市場份額。根據 OFweek 維科網產業研究中心數據,2024 年 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在機器人領域的市場份額為 24%/15.8%。2025 年 1 季度, 禾賽在機器人領域交付量為 49,731 台,同比+649.1%。速騰聚創適用於機器人 的激光雷達產品包括 E1R 和 Airy。2025 年 1 季度,速騰聚創機器人業務激光雷 達產品銷量約 11,900 台,同比+183.3%,同時實現收入 7,340.3 萬元,同比 +87.0%。
割草機器人滲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且可拓展至更多品類
目前激光雷達在機器人領域的新增應用主要集中在消費級機器人(例如割草 機)和 L4 級自動駕駛卡車等領域。消費級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在 2025 年加 速, 2025年4月禾賽科技與追覓生態鏈可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未來一年內, 禾賽科技將為可庭科技提供 30 萬台 JT 系列激光雷達,賦能追覓割草機器人; 速騰聚創則憑藉E1R獲得庫獁120萬台訂單,用於割草機。根據雨果跨境數據, 2020-24 年全球割草機器人滲透率從 4.3%提升至 7.5%,隨着無邊界割草機等智 能化產品的普及,未來割草機滲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激光雷達還可以拓展至更多品類:工業機器人(例如無人叉車、AGV)目前以 國外廠商為主,未來有望實現國產替代。同時,服務機器人(包括清潔機器 人,酒店送餐機器人、餐廳送餐機器人等)的規模同樣可觀。
預計 2035 年人形機器人出貨量 1,000 萬台,激光雷達需求同比提升
人形機器人方面,隨着工業、服務、特種等多類機器人應用持續拓展,運行環 境日益複雜,對環境感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激光雷達與深度相機的融合,正 在成為機器人視覺感知的主流方案。深度相機擅長近距離高精度 3D 感知,而 激光雷達則提供遠距離和全天候的環境感知能力,兩者互補,能顯著提升機器 人在複雜場景下的導航、避障與任務執行能力。尤其在人形機器人執行户外任 務(如搜救、安防、工業巡檢等)時,受限於 RGBD 相機測距短、抗干擾差, 激光雷達成為關鍵傳感器,有效支持高精地圖構建與路徑規劃,推動機器人智 能化水平加速躍升。從各家機器人的硬件配置來看,激光雷達正逐漸成為標 配。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測算,2024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 10 億美元,對 應年出貨量 1.19 萬台。在我們此前的報告中《產業躍遷:政策驅動、技術拐點 與場景革命的三重共振》中,我們預測至 2030 年,市場規模擴容至 151 億美 元,對應年度銷量 68 萬台。2031 年之后,隨着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加快降 本,和大模型的泛化能力飛躍提升,我們預計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這一增長 曲線背 后,既有工業場景從試點到規模複製的縱向深化,也涵蓋新興應用場景 持續涌現帶來的增量空間。基礎假設下,我們預計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 人出貨量達 400 萬台,對應 2024-35 年 CAGR 70.6%。樂觀情況下,我們假設 2035 年人形機器人的 BOM 成本下降更快,由 2025 年的 6 萬美元下降到 1.3 萬 美元,以及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快速上升,賦予人形機器人處理複雜家庭任務的 能力,人形機器人在製造業/服務業滲透率分別為 0.4% / 0.5%,對應 2035 年人 形機器人出貨量 1,000 萬台,2024-35 年複合增長率 84.9%。其中,我們認為全 球服務人形機器人的佔比將會由 2024 年的 57%上升至 2035 年的 84%。假設每 個機器人標配一臺激光雷達,2031/35 年,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搭載量將達到 119 萬/1,028 萬台。
芯片化、集成化降本求生,全固態完成技術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