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11:07
(來源:中化新網)
一邊宣傳減產一邊積極擴張
多年來,國際石油巨頭的董事會會議室和投資者報告中充斥着「紀律性」和「資本效率」等術語。這些詞匯暗示着一種維持產量基本持平、削減高風險勘探預算、並通過分紅和股票回購等方式向股東返還更多現金的戰略。不計代價追求產量增長的時代已然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將化石燃料資產視為成熟衰退資產的管理策略。
不過,市場人士表示,這種戰略的表象極具迷惑性。英國石油(BP)和殼牌等歐洲巨頭宣稱將在未來數十年逐步縮減石油產量。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美國公司雖未明確提及減產,但其宣傳重點已轉向股東回報而非激進擴張。理論上,這似乎表明行業願意接受石油需求將在十年內見頂的現實,並通過有序撤退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但這一「管理式減產」敍事僅揭示了真相的一半。在幕后,石油巨頭們正竭力榨取現有資源基地的最后一滴價值。在美國,埃克森美孚整合二疊紀盆地資產,雪佛龍收購赫斯公司,這些舉措都旨在獲取生命周期長、成本低的原油資源,即便在低油價環境下仍能保持盈利。這些資產可確保公司未來數十年持續產生現金流。
在圭亞那、巴西和墨西哥灣,石油巨頭的深海項目正全速推進。這些高油價時期獲批的項目,如今在成本趨穩之際投產,仍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從卡塔爾到莫桑比克,再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石油巨頭的液化天然氣(LNG)投資持續擴大,其邏輯是天然氣需求將至少維持強勁至2040年。換言之,儘管公關機器聚焦能源轉型與管理式減產,但運營機器仍在全力推動優質資產的化石燃料產量最大化。
推動化石燃料生產並不意味着石油公司完全忽視可再生能源。一些石油大公司也在海上風電場、太陽能項目、氫氣中心和生物燃料項目注入資金。殼牌持續投資歐洲和亞洲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道達爾能源已悄然成為擁有最大太陽能資產組合的石油巨頭之一,BP雖縮減可再生能源增長目標,仍在美國和英國保有大量風電資產。關鍵差異在於戰略定位。這些投資很少成為投資者會議的核心議題,僅被視為業務多元化而非未來核心。多數情況下,可再生能源項目設定的回報門檻高於油氣項目,使其在財務層面缺乏吸引力,進而延緩了內部資本重新配置的步伐。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石油巨頭們最被低估的資產並非資本,而是人力資源。石油行業擁有數萬名工程師、項目經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具備在極端環境下按時按預算交付百億美元級項目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規模化發展綠氫、碳捕集和智能電網等低碳技術所需的。然而,現有人才大多仍聚焦於延長油田壽命、優化煉廠利潤和提升邊際產量。問題不在於行業缺乏轉型所需技能,而在於尚未做出系統性的戰略決策來大規模部署這些能力。新能源部門規模有限,常被隔離於主體架構之外,被視為實驗性業務而非戰略核心。
市場人士介紹,從短期商業視角看,這種謹慎可以理解。低成本油田仍具高盈利性,股東青睞現金流管理和分紅,而非需數十年才能見效的長期投資。加之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參差不齊,化石燃料需求韌性遠超氣候倡導者預期。但這種保守姿態會付出高昂代價。若石油巨頭們坐等市場和政策信號明朗再轉型,或將喪失主動權。屆時,公用事業公司、科技企業和專業清潔能源開發商可能已搶佔最具價值的機遇,迫使石油公司淪為跟隨者而非引領者。
行業人士表示,石油巨頭具備引領務實能源轉型的獨特優勢:全球佈局、深厚的項目儲備、跨大陸複雜供應鏈整合經驗,以及在政治動盪地區運營、管理大型資本項目、高壓下交付基礎設施的能力。若將部分專業能力轉向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儲能技術突破及氫能/碳捕集系統建設,或將引發革命性變革。石油巨頭們有望真正蜕變為綜合能源企業,而非涉足綠色企業的石油公司。
「管理式減產」本身並非問題,石油需求終將見頂,有序管理這一轉變對經濟穩定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癥結在於「管理衰退」與「佈局未來」的失衡。當前戰略天平嚴重傾向於儘可能維持現狀,將能源轉型視為次要任務。但真正的增長機遇恰恰藴藏在轉型之中。除非石油巨頭將能源轉型置於企業戰略核心,否則只能在這場變革中被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