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05:54
極智嘉上市團隊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劉凱、鄭勇、李洪波、陳曦。
■本報記者 田瑞穎
「一轉身可能就是永遠,你想好了嗎?」
2015年,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李洪波預判倉儲機器人的風口已來,於是決定辭職「下海」。面對妻子的擔憂,一個更強烈的信念支撐着他:「年輕時不猶豫,年老時不后悔。」
短短10年,李洪波與合夥人共同創辦的北京極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智嘉),已成為全球最大倉儲履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提供商。截至2024年底,極智嘉已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付5.6萬台AMR。這些實現倉庫智能搬運的移動機器人,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升了倉儲運營效率。
7月9日,極智嘉在香港交易所敲鍾上市,募資近24億港元,市值超200億元。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採訪李洪波時看到,在他的辦公室書櫃正中央,陳列着一份珍貴的紀念品,是清華大學校友會訪問極智嘉時贈送的。他深知,無論行至何方,清華的守望如影隨形。
「風口,往往轉瞬即逝」
2014年9月,北京五道口的暑氣未消,咖啡廳的風鈴叮噹作響,李洪波第一次與合作伙伴鄭勇見面。
從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后,鄭勇進入機器人自動化公司ABB擔任運營經理,隨后又進入另一家世界500強公司聖戈班,擔任工廠經理。在經過多年曆練后,2013年有着敏鋭資本洞察力的鄭勇正式步入投資界。
在新天域資本擔任投資經理期間,鄭勇看到一條關於亞馬遜Kiva機器人在倉庫搬運貨物的視頻,而這些Kiva機器人正是亞馬遜於2012年花了7.75億美元收購的。
「過去的倉儲是‘人找貨’,人們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路上,而‘貨找人’可以大幅提高工人效率。」鄭勇強烈地感到創業的商機來了。
在這些機器人的硬殼之下,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算法」。在朋友的引薦下,鄭勇找到校友李洪波。彼時的李洪波還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對機器人、多智能體系統和人工智能算法有着深厚的技術積累。
兩人在咖啡廳圍繞着倉儲機器人暢談了3個小時,全然不知夜幕已經降臨。作為清華人,李洪波一直牢記「頂天立地」的科研精神,不僅要在技術上做到國際領先,也要落地解決行業發展需求。
「風口,往往轉瞬即逝。」看到倉儲機器人領域這塊待墾的「荒地」,李洪波決定跟鄭勇一起創業。他們又找來兩位在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有着豐富經驗的朋友——清華大學校友劉凱和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的陳曦。
一周后,還是在那家咖啡廳,4個年輕人聚在了一起,他們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做國產倉儲機器人。
短短3個月時間內,這支年輕團隊就成功研製出倉儲機器人原型樣機,開發了基礎軟件系統,並搭建了核心算法框架。2015年2月,極智嘉正式成立。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一場「硬仗」來得如此之快。每年的「雙十一」都會給電子商務的倉儲效率帶來極大的挑戰。極智嘉接到的第一筆訂單就是,在兩個月后上線整個機器人系統,為2015年天貓超市的「雙十一」物流提速。
當時,剛成立的極智嘉只有一臺機器人樣機,公司上下不過十幾人。面對這筆既珍貴又充滿挑戰的首筆訂單,他們只能迎難而上。
臨近「雙十一」的最后幾天,機器人的所有物料才全部到齊。爲了快速組裝,包括財務人員等在內的員工全部上陣,組成了安裝流水線,通過喊號子的方式,統一進行每一個安裝步驟,累了就靠在一邊打個盹兒。
「雙十一」前一天晚上10點,所有機器人終於全部組裝完畢。在這場「大考」進行的頭3天里,李洪波等4名創始人全天待在倉庫,每天只睡了不到3小時。「我們是一邊答題,一邊總結錯題。」李洪波説。
有了機器人的加持,揀貨人員只需在原地進行揀選操作,有效揀貨時間從原有的30%提升至95%,揀選效率提高2倍以上。
「我們是戰鬥中結下的友誼。」在向《中國科學報》回憶這段往事時,李洪波感慨道。
從客户變成合夥人
打贏這場硬仗后,極智嘉的訂單開始源源不斷。
2016年,極智嘉正式走向海外市場,首站就是日本。2016年,日本客户在考察了全球三家倉儲機器人公司后,選擇了極智嘉。「我們非常坦誠地告訴他們,目前的機器人系統還有很大改善空間,但是團隊會在爬坡期持續優化、在完成正式批量處理業務時完全滿足客户業務需求。」李洪波説。
就是這家日本客户,給極智嘉帶來了首筆千萬元大單。一周后,「上崗」的機器人全部穩定運行。隨后,日本客户再次找到極智嘉,但這次的身份不再是客户,而是希望成為合資公司的合夥人。
2017年,極智嘉的海外市場佔比開始超過國內市場。2022年以后,極智嘉海外營業收入佔比超過70%。2024年,極智嘉亞太市場、美國市場和歐中非市場的佔比分別為28.1%、26.1%和17.9%。
極智嘉的研發始終秉持着客户思維。李洪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物流移動機器人系統的「神經中樞」——調度系統更靈活、更高效、更輕量化。
2021年10月,極智嘉為文具企業齊心集團打造了RoboShuttle全柔性貨箱方案。他們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實現了AMR集羣全流程協同作業。齊心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機器人倉的投入使用,使得現場作業效率至少提升2倍以上,準確率達到99.5%以上。
從幾十台到幾百台,再到上千台,李洪波團隊不斷迭代技術方案,研發的大規模多機混合調度系統目前可支持單倉超5000台設備並行協同作業。
爲了更好地解決客户需求,每次機器人上場調試,所有的研發人員和產品設計人員都會親臨現場「監工」。
談及倉儲機器人,李洪波經常打這樣的比方:機器人本身相當於球員,位於底層;后臺的系統和算法,等同於教練,屬於中層;公司的產品和創新,則是頂層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極智嘉已發佈貨架到人揀選機器人、貨箱到人揀選機器人、托盤到人揀選機器人、智能分揀機器人和智能內部物流解決方案等多項成果。
「投資人最看重的還是產品價值」
在李洪波看來,公司可以在10年間成為市值200億元的全球最大倉儲履約AMR供應商,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截至目前,極智嘉共完成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火山石、華平投資、祥峰投資、紀源資本、高榕創投、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李洪波透露,公司創立的第一年,就得到了1000萬元的投資,此后每年至少有一到二輪的融資。火山石就是最早的投資機構之一,總投資金額超4000萬元。如今火山石的持股價值已超5億元,是投資金額的近15倍。
李洪波認為,極智嘉之所以受到資本的青睞,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是最早一批進軍倉儲機器人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始終以迴歸產品價值為根本導向。「投資人最看重的還是產品價值。」
「謀其上者得其中」,這是李洪波常放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未來智能物流機器人的發展,一定要思考如何「飛得更高,走得更遠」。他説:「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決定了企業飛得有多高,而精益運營決定了企業走得有多遠。」
近年來,極智嘉開發了全球首個機器人通用技術平臺——Robot Matrix,以及All in one的軟件算法平臺。基於該平臺,可以快速創新、設計和研發各種倉儲機器人方案,從而推出各種AMR綜合矩陣。
李洪波解釋,這相當於把每個系統模塊化,客户需要什麼方案,可以像拼樂高一樣組合。「比如畫一條龍,可以用牛頭、兔眼、鹿角、蛇身、魚鱗等特徵組合而成。」
創業這些年來,李洪波還帶領團隊申請了上百項專利。在他看來,在市場上做研發,與在高校做科研有所區別,必須掌握好「飛輪效應」。一方面要通過產品創新持續迭代,另一方面要構建良好的生態。「用長期主義去衡量是否值得做,用價值主義衡量是否值得持續打磨。」
截至2024年,極智嘉服務的全球終端客户已超過800家。業務擴展到零售、鞋服、製造等行業,客户包括京東國際、西門子、順豐、沃爾瑪、戴爾、寶馬等。
李洪波坦言,10年前,他未曾想過極智嘉會有今天的規模。他仍記得離開清華大學時領導的那句話:「創業長坡厚雪,清華永遠是孃家。」如今,李洪波不負清華人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