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流動性收緊會不會讓AH股「劈叉」?

2025-08-18 11:05

全球近期的主角無疑是股市,除了亮眼的A股外,恆生指數的追趕腳步更急,也創下2021年底以來的新高。但是在隱祕的角落中,中國香港地區重要基準利率HIBOR也在悄然上漲,如何理解這一上漲?它會成為后續港股波動的潛在風險嗎?

我們的觀點也比較明確,Hibor的上漲目前不會影響股市大局,只是在風格上警惕投機風格較重的「小票」。

 

 

HIBOR是中國香港重要的基準市場利率,既是中國香港貨幣金融基石的聯繫匯率制度的重要環節,也是銀行間市場水温的重要「温度計」,還是包括按揭房貸在內眾多金融產品的定價基準。因此,它的影響因素其實很多,因此並不能簡單建立「Hibor利率上漲→港股承壓」的邏輯。

利率水平取決於流動性的供需,匯率是中國香港流動性供給繞不開的話題這與2005年以來港府確立的、將港幣相對於美元匯率保持在7.75至7.85的匯率機制密切相關。簡單而言,當港幣相對美元升值觸及7.75時,中國香港金管局需要進行「買入美元、拋售港幣」來削弱港幣升值的壓力,而副作用則是會增加流動性投放,在數據上最直觀的體現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總結余(Aggregate Balance),類似於銀行在放在央行賬户上的備付金,會直接影響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情況。如果貶值觸及7.85則整個機制正好相反。

而流動性的需求,除了本土實體經濟的需求(比如房貸)外,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中國香港的特色。比如跨境資金流入港股,如果不做外匯對衝,就屬於對港幣的需求,尤其是在銀行間市場結余偏低的情況下,對於利率的影響會更加明顯。除此之外,大規模的IPO以及集中分紅都是擾動港幣需求的重要因素。

 

 

結合上述供需影響機制,近期HIBOR利率的上漲是港幣自我調節機制和資本市場活動的自然結果,無需多慮。而要理解當前的情況,不妨簡單回顧下港幣第二季度以來的核心演繹邏輯:

今年4月至5月初,港幣升值、觸及強方兑換保證:美元信用動搖,去美元化以及中美緩和的敍事帶動亞洲貨幣普漲,典型的比如新臺幣月初兩個交易日內累計大漲約10%。在南向資金大幅湧入、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結余處於低位的背景下,Hibor高位震盪、港幣相對美元觸及7.75的「區間下限」。

隨后自動矯正機制啟動:流動性大增、利率下降、套息交易重燃推動港幣貶值。金融局在5月初4次出手、累計投放1166億港元資金,將銀行間市場總結余推升至1700億港元以上——一般超過1000億港元就能成為寬松,直接將隔夜和周度的Hibor利率從4%以上(5月2日),壓降至0%附近(5月9日及之后)。於是就人為造就了「超過300bp的美港利差+不會繼續升值的港幣(相對美元)」這一無風險的套利機會——借入低息港幣資金,兑換成美元,再投資高息的美元資產,帶來港幣重回貶值。

令人意外的是港幣僅在一個多月內完成強弱轉換供給層面,金管局進行了上述提到的大量淨投放;需求層面,非本土企業5、6月大規模IPO后資金流出+南向資金流入明顯放緩甚至出現階段性淨流出,疊加套息交易對港幣的天然做空(多美元去買利率高的美債,空港幣),我們看到港幣利率和匯率雙雙大幅下降。

6月26日金管局因港幣偏弱、觸及弱方兑換保證,開始進行「賣美元、回收港幣」的逆向操作:流動性首先開始逆轉。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結余此后開始加速下降,對應着HIBOR也迎來向上拐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期港幣利率的上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供給端的持續收縮,截至8月15日,中國香港銀行間市場總結余已經從6月高點的超過1700億港元,縮水至537億港元(此前的均衡地點水平大致在500億港元左右);二是需求端,7月底以來南向資金的流入有所加速,大背景是美元重新走弱、以及交易部分港股的業績(比如騰訊等);第三則是交易層面,此前做空港幣的套息交易加速反轉,需要大量港幣來平倉,這也是近期港幣相對美元大幅升值的重要原因。

HIBOR的波動雖然不能改變戰略上我們看多港股的判斷(詳見《港股的國際地位或因地緣政治而提升》),但前期因為流動性過度寬裕導致的「小盤股盛宴」和BioTech(主要是創新葯)的狂歡可能告一段落。建議增加戰術性保護頭寸。

在HIBOR企穩之后,我們對港股整體還是維持戰略超配建議。在弱美元的大趨勢下,港股是和A股一樣好,甚至更好的資產配置表達。

風險提示:美國經貿政策大幅變動;關税擴散超預期,導致全球經濟超預期放緩、市場調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為民生證券2025年8月17日研究報告《Hibor上漲:噪音還是隱憂?》,分析師:林彥 SAC編號 S0100525030001;邵翔 SAC編號 S0100524080007。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