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7 20:4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受各類利好消息催化,人形機器人板塊在A股整體升溫的背景下再度亮眼。
多位公募人士認為,今年是這一領域的「商業化元年」,未來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還有樂觀聲音表示,若對標汽車這一賽道並粗略估算,人形機器人或將成為萬億美金級別的全球性業態。
二級市場投資方面,回溯去年三季度末至年初,再到近一個多月以來的兩次機器人行情,這並非兩次軌跡重複的普漲,兩輪行情中「領頭羊」個股不盡相同,而是由廣撒網的整體憧憬到財報的基本面驗證,訂單和業績成為擇股時的勝負手。多隻重倉人形機器人板塊的主題基金,也因選股得當,而實現同類型基金的業績領跑。
商業化元年「先漲為敬」
8月14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280支參賽隊伍,在未來幾天展開了數百場比賽。在這一全球首個為人形機器人組織的綜合性競技賽事中,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以「越來越像人」的表現,向世界宣告有關未來的更多可能。
從中長期視角來看,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報告預計,2045年后,我國在用人形機器人數量將超過1億台,全面進入各行業領域,屆時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萬億元級別。這一預測基於人形機器人在工業製造、家庭服務、醫療輔助、特種作業等多個領域的潛在應用。
此外,據國際汽車製造商協會數據,2024年全球汽車銷量超過9000萬輛,人形機器人在未來有望超過這一數字。方正富邦基金基金經理李朝昱按照特斯拉此前給出的成熟狀態下2萬美金一臺機器人的售價去粗略測算,人形機器人行業將是一個全球萬億美金級別的市場。
在產業浪潮趨勢下,二級市場早已「先漲未敬」。回溯近一年的資本市場,機器人行情始於去年的「9·24」,持續演進到今年2月份時,Wind分類下「機器人指數」漲幅接近翻倍。然而板塊隨即沉寂了數月,並於近期再度領跑,當前大有超越前期歷史高點之勢。
主動權益產品方面,年內已有永贏先進製造智選、中航趨勢領航和方正富邦信泓三隻產品收益率超過60%,且方正富邦信泓、中歐盛世成長和長城久鑫、中航趨勢領航以及摩根動力精選自4月8日以來反彈幅度均超過了30%。
ETF方面,多隻主題產品跟隨指數漲幅年內約有超過23%的收益,且「吸金」效應明顯,所有產品年內規模均有抬升。如華夏中證機器人ETF年內從53億份猛增至170億份,份額增超124億份,天弘中證機器人ETF與易方達國證機器人產業ETF分別增超24.56億份和30.82億份。
製造業「承接」投資機遇
年內,人形機器人已涌現出了唯科科技、浙江榮泰等翻倍股。舉例而言,唯科科技核心業務為精密注塑模具業務,是行業內比較典型的「模塑一體化」企業,公司的PEEK材料能夠為機器人提供「電子皮膚」;浙江榮泰則憑藉微型絲槓產品成功躋身機器人產業鏈,成為機器人輕量化、商業化的落地必答題。
「牛股」迭出的背后是國內完備的製造業積累。當前,人形機器人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行業的必爭之地,中美無疑是這一新生賽道「雙雄並立」的領跑者。然而兩國各憑稟賦,在該領域突圍的方向也不盡相同。
中航趨勢領航基金經理王森指出,美國憑藉在人工智能算法領域的深厚積累與高端芯片的技術壁壘,在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智能化決策、環境感知與自主學習系統方面保持領先,為機器人賦予了更接近人類的交互與執行能力。然而其短板也較為突出,大規模量產能力的薄弱使得硬件落地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而中國則在硬件集成與成本控制效率上展現出顯著優勢:經過多年產業升級,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已突破70%,在運動控制模塊、高精度關節模組、環境傳感器等關鍵硬件領域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沉澱與產能儲備,能夠為機器人提供從核心部件到整機裝配的全鏈條支撐。
「這種互補又競爭的格局下,中國憑藉三重優勢有望分食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超50%的增量蛋糕:一是政策層面的持續加碼,從研發補貼到應用場景培育形成了完善的支持體系;二是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基礎,能夠快速響應規模化生產需求;三是龐大的內需市場為技術迭代提供了天然試驗場。」王森表示。
李朝昱也有類似觀點,他表示,中國的製造基因與美國的AI生態形成戰略互補,硬件規模化與算法智能化共振,雙方共同促進產業技術迭代,加速產品逐步走向成熟落地。國內產業鏈中,能夠在機器人行業深度參與者以三類為主,一是像宇樹,智元,優必選等一眾創新型本體企業;二是特斯拉,小米,小鵬等整車廠;三是產業鏈上游的軟硬件零部件製造企業。
永贏基金基金經理張璐則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絕對「蛋糕」足夠大,若想在這新興賽道獲取利潤,國內產業突圍的關鍵是找準定位。
張璐介紹,製造企業的機會主要在三個層面:一是核心零部件的國產替代,特別是諧波減速器、空心杯電機等高價值環節藴含着巨大空間;二是供應鏈地位的提升,從零部件供應向系統集成轉變,價值鏈地位和毛利率都會顯著提升;三是通過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搶佔全球市場份額。資本市場的參與路徑則更加多元,除了二級市場投資,各地產業基金、即將上市的頭部企業都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機會。特別是隨着商業化進程加速,那些真正具備技術實力和落地能力的企業將迎來價值重估。
「具體而言,我更關注三類企業的機會。」張璐表示,首先是技術驅動型企業,在感知、決策、執行等關鍵技術環節具備突破性創新能力,能夠為機器人裝上「智慧大腦」或提供「靈巧身體」。其次是場景驅動型企業,能夠將人形機器人與特定行業深度結合,比如工業製造的柔性裝配、物流倉儲的複雜分揀,這些深耕細分場景的企業往往能更快實現商業閉環。最后是平臺整合型企業,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能夠連接技術與市場,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訂單」將催生后續行情
事實上,人形機器人經歷了兩輪截然不同的行情,「領頭羊」個股也不盡相同,那麼兩次上漲有何區別?
后視鏡來看,首輪上漲由技術突破催生概念想象—特斯拉、波士頓動力等原型機發布掀起行業熱度,但市場對技術路線選擇、商業化落地周期均缺乏明確判斷,資金呈 「廣撒網」 式佈局,相關標的普漲特徵顯著,漲幅與企業實際競爭力關聯度低,更像是對遠期可能性的集體憧憬。
王森認為,近期上漲則錨定實質性落地信號,資金邏輯聚焦「有客户驗證、有訂單進展、有量產規劃」的標的,板塊內部分化加劇,技術壁壘高的核心標的持續受捧,缺乏實質支撐的邊緣概念股則明顯降温,業績兑現邏輯取代單純概念想象,成為股價運行的核心驅動。
從季報數據看,王森認為基本面驗證已初露端倪:核心零部件企業憑藉汽車製造領域積累的精密加工能力順利切入機器人供應鏈,傳感器、減速器、伺服電機、絲槓等細分領域企業,已獲得頭部客户小批量訂單;部分公司機器人業務收入同比翻倍,雖當前收入規模尚小,但足以標誌行業正從研發攻堅階段穩步邁向商業化初期,供應鏈企業的業績貢獻進入可預期階段。
張璐亦有類似觀點:「當前這輪行情最大的特點是從主題投資走向產業驗證。」張璐表示,過去市場更多關注概念和想象空間,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拿出了實實在在的產品和訂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那些「主業穩健+第二曲線清晰」的企業——他們在精密製造、傳動系統、減速器等傳統優勢領域保持穩定增長,同時積極佈局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
除了財務數據外,基本面的進展在機構調研中也有跡可循。8月以來,埃斯頓、大洋電機、夏廈精密等機器人產業鏈核心企業先后接待包括國泰基金等多家機構調研。
埃斯頓在調研中披露,其伺服系統與諧波減速器國產化率已明顯提升,在手訂單同比增長約30%,江蘇新基地預計年底前投產,核心零部件產能有望翻倍,並將在整機業務推出面向輕量化人形機器人的新品;大洋電機則重點介紹了機器人驅動電機的技術升級和產線自動化改造,預計下半年交付能力提升20%以上,客户涵蓋多家國內頭部機器人廠商;夏廈精密在高精度傳感器模組領域實現月產能突破1萬套,並與下游製造和物流自動化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
后續關注核心高壁壘、高利潤環節
人形機器人板塊的發展日新月異,當前已有多家企業明確了量產計劃和商業化時間表,這些都表明,行業正在從概念驗證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
在細分領域選擇上,張璐更為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向:首先是上游核心零部件,特別是減速器、六維力傳感器、絲槓等高價值量環節——這些零部件不僅技術壁壘高,在整機成本中佔比顯著,而且具備明顯的進口替代空間。其次是具備系統集成能力和商業閉環的整機廠商,那些擁有自主應用場景的企業尤其值得關注。最后是智能化軟件層面,包括大模型算法和運動控制系統,這是人形機器人真正實現「智能」的關鍵所在。
「至於上下游的選擇,我覺得不能簡單二選一,而要採取產業鏈協同的視角。」張璐介紹稱,評估企業時,技術實力是基礎,不僅要看專利佈局、研發強度,更重要的是技術轉化能力,比如訂單獲取、客户結構、營收質量等。特別關注那些在供應鏈地位上實現躍升的企業,比如從Tier2向Tier1轉變,從提供零部件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這種邊際改善往往藴含着巨大的價值重估機會。
王森則認為,核心零部件企業是穩健選擇,其價值在於技術確定性強、競爭壁壘高且單機價值佔比超 60%(如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這類產品研發周期長、工藝壁壘高,一旦形成技術卡位,在行業放量期不可替代。需重點關注通過頭部廠商認證的供應商,同時跟蹤技術突破(如新材料替代)與客户拓展進度等邊際變化。
王森表示,整機制造企業代表長期賽道天花板,投資邏輯依賴 「門票爭奪」 結果。這類公司須具備硬件集成、軟件迭代(如具身智能大模型)與場景理解能力,能跑通商業模式並規模化交付的企業將享最大紅利。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常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