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7 20: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ETF正重構部分港股核心板塊的定價體系。
8月15日,南向資金淨買入港股358.76億港元,單日淨買入金額創下互聯互通機制啟動以來的新高,截至當日,今年以來,南下資金淨買入港股金額已達到9389億港元,繼續刷新年度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主題ETF在南下資金中扮演重要角色,Wind數據顯示,年初至今獲超百億資金淨流入的9只股票型ETF中,6只ETF為港股主題ETF。資金不斷借道港股主題ETF淨買入港股,並推動港股估值修復,在一些行業板塊中逐步爭奪定價主導權。
三大主題領跑,資金借道ETF加速流入港股
今年以來,港股主題ETF延續了資金流入的強勁態勢,在互聯網、非銀金融和創新葯主題上的表現尤其突出。
Wind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規模增加177.03億元,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增長133.09億元,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也淨增96.97億元。創新葯與科技主題同樣獲得資金追捧,華寶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ETF、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等產品紛紛躋身增量前列,整體來看,十余隻港股ETF在單月內的規模增長都超過20億元。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觀察,截至8月15日,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今年以來的淨增規模已達469.18億元,位列市場第一;匯添富恆生港股通中國科技ETF、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則分別增加215.97億元和186.11億元。與此同時,創新葯、恆生科技等細分主題ETF規模增長也均突破百億元,顯示出資金對科技創新和醫藥賽道的長期關注。
整體而言,港股ETF市場正出現明顯的擴張態勢,龍頭產品與細分主題齊頭並進,資金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推動資金持續湧入的核心原因仍在於業績表現的亮眼。以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為例,今年以來漲幅達到37.14%,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5%以內,顯著跑贏滬深300指數。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該基金規模自2024年底至2025年年中已實現翻倍,如今又在下半年持續放量,最新規模再度大幅攀升。其跟蹤的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的前十大重倉股包括小米集團、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及金山軟件等,均是港股市場中具備代表性的龍頭互聯網企業。
非銀金融主題ETF同樣交出亮眼成績單。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年內收益率高達64.89%,位列同類產品前1%。在業績強勢的帶動下,該基金下半年以來迎來資金爆發式流入,規模快速擴張。其跟蹤的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指數,重倉股覆蓋中信證券、香港交易所、中國銀河、國泰海通、華泰證券等一系列頭部券商與交易平臺標的,充分受益於資本市場活躍度的提升。
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年內收益率超過50%,成份股覆蓋了港股保險、券商、期貨等金融機構,其中國泰君安國際、易鑫集團、山高控股、新華保險年內漲幅均實現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至今獲超百億資金淨流入的9只股票型ETF中,6只ETF為港股主題ETF,如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獲超360億元資金淨流入,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葯ETF和景順長城中證港股通科技ETF均獲超百億元資金淨流入。
資金借道ETF加速流入港股市場,在業績與規模的雙重驅動下,港股ETF正成為境內外資金佈局中國資產的一大抓手。
ETF主導港股定價初現端倪
南下資金借道ETF持續買入港股,對港股定價體系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尤以在港股上市的券商H股表現最為突出。
港交所披露的數據顯示,近期,10余家港交所上市的券商公司披露過易方達基金持股超過5%的信息,包括廣發證券、中信證券、中州證券、光大證券、國聯民生、中信建投、招商證券、東方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國銀河、華泰證券等。
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因為易方達基金旗下香港證券ETF規模大增,導致被動補券買入了指數成份股。易方達香港證券ETF跟蹤指數顯示,共有16只成份股。伴隨該ETF規模的急劇攀升,對成份股的持股比例陸續超過5%。此外,廣發基金旗下港股通非銀ETF成份股中也有不少港股券商,該ETF的規模從7月初的45.59億元,增加至最新的171.49億元,對港股券商行情產生助推作用。
券商公司H股的表現甚至遠好於A股,如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中原證券(H股簡稱中州證券)在港交所年內漲幅分別高達93.34%、80.26%、80.23%、76.73%,而這些公司的A股年內表現分別為34.36%、12.85%、21.55%和8.34%。
歷史上看,港股是獨特的 「離岸市場」 生態,公司定價長期由外資主導,公司估值常因外資對政策風險、地緣博弈的敏感而上下波動。近年來,儘管內資通過港股通持續淨買入港股公司,不過難抵外資淨流出規模,港股公司估值因海外等各種原因遭遇估值壓制。內資對港股估值的定價權極為有限。
這種現象在2025年發生重要轉折。一是外資資金淨流出趨勢式微,二是南下資金加速淨買入港股,尤其是ETF資金作為南下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為港股帶來增量資金,影響力日益凸顯,推動定價權從「海外資本」向「內地資本」傾斜。
Wind數據顯示,掛鉤港股通互聯網、恆生科技、港股通創新葯、國證港股通科技、中證港股通科技、香港證券、港股通非銀指數的ETF今年規模分別增長532.77億元、469.8億元、254億元、218.62億元、202億元、186億元、163億元。僅掛鉤上述7只指數的ETF規模今年就增長了超2000億元。
從存量來看,港股市場上外資資金佔比仍然是大頭,不過受到ETF資金的持續淨買入,其大規模的買賣行為直接影響了部分港股的供求關係,在定價中開始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相關個股的估值得到重塑,進而帶動整個指數的估值修復,尤其是恆生科技、創新葯和非銀金融三大領域的定價機制,正系統性脱離過往由外資主導的模式,轉向南向資金驅動的估值體系。
「港股這次真的不一樣」
機構普遍認為,當前港股估值修復遠未結束,借道ETF佈局仍被認為是投資者參與港股定價體系變革的最優解。
「2025年至今,港股市場常常被稱為‘這次真的不一樣’ 。」華泰柏瑞基金指出,其背后是支撐港股市場韌性表現的幾重新變化:增量資金充裕且南向資金定價權提升、新興產業成長空間清晰、市場整體風險偏好提升、估值相較海外市場具有較高吸引力等。
富國基金的基金經理寧君表示,雖然今年港股非常強勢,A/H溢價大幅收窄,但判斷估值高低,關鍵要看代表公司、核心資產的估值水位。當前,互聯網行業或仍處於機遇期,創新葯、新消費龍頭或未普遍高估,特別是外資對中國股票處於歷史性低配狀態,這種悲觀預期的反轉或將為港股提供持續動力。
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分析,業績驅動疊加流動性改善,港股科技板塊修復動能增強,在長周期考覈與分紅險轉型驅動下,或可關注港股非銀板塊配置價值。此外,CXO熱度或將推動港股創新葯熱度保持,創新葯行業海外授權疊加國內市場逐步回暖,CXO有望加速發展,其中能夠服務出海企業的CXO公司有望率先恢復。
而從更長期的維度觀察,華泰柏瑞基金認為,美元信用受損的背景下,全球金融貨幣格局重塑成為長期命題。弱美元趨勢下,人民幣匯率體現出強勁韌性和提升空間。港股市場作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市場,兼具南向資金的流入支撐和外資視角的再配置吸引力,因而被賦予了不同以往的、更全面和更長期的配置價值。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