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600億BD大單,美元LP突然想給GP投錢了

2025-08-17 15:30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持續火爆。跟蹤醫療板塊的恆生醫療ETF,從年初到現在漲了90%多,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更是上漲130%,這意味着中國創新葯實力已得到全球認可,躋身第一梯隊。

行業里有個趨勢:投資人不再死等IPO,而是主動做BD交易。最近這一趨勢又有了新動作——一些國際資本(LP)想通過國際合作,給國內生物醫藥的投資機構注資,一起挖掘中國有潛力的新葯研發項目。簡單來説,國內GP有機會募集美元基金,並有望走進國際供應鏈進行BD交易了。

一位負責做交易首付款投資的人士透露,目前美元LP正在尋找三類國內GP,核心目標很也明確:藉助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提前鎖定優質的藥物研發「管線」。

該位人士解釋稱,過去國內GP賺錢主要靠「IPO」,而創新葯是典型的「雙十定律」,即耗時10年,耗資10億美元。在LP更在意「回報時間更短」的背景下,兩種思路不合拍,導致錢花得效率不高,出現了很多重複研發的藥物項目。

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創新葯的實力被認可后,投資模式也發生變化——市場開始關注「藥物研發項目」的直接投資,甚至是供應鏈管理,想通過成立一家新公司(NewCo)專門運作某個項目。所以,國際LP才主動找過來。

美元LP正在尋找這三類投資人

從年初至今,管線的BD交易已成為行業主流。特別是那些金額超10億美元的BD大單,大多與管線海外授權相關。

以三生製藥與輝瑞的合作為例,三生製藥將其自主研發的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內地)的獨家權益授予輝瑞,潛在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其中首付款就給了12.5億美元。

先為達生物也有類似操作,將其一款降糖藥(GLP-1類)和胰澱素受體激動劑AmylinRA授權給Verdiva Bio公司,交易金額達24.7億美元……

諸多類似交易,以及達成的金額表明,BD交易已成為藥企獲取新現金流的重要方式。

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表示:「過去,BD交易不太重視,主要是首付金額較小,GP很難從中獲取現金回報,更多的還是依賴IPO。但當前形勢已發生顯著變化,上半年中國創新葯BD交易總額突破600億美元,這麼大的金額沒人能忽視。」

「所以,像把創新葯海外權賣掉、把研發各階段能拿到的費用提前打包、變現的國際合作方式(BD),是國際LP最想參與的方式,這也成了GP募資的機會。」上述負責投資首付款交易的人士補充道。

據該人士透露:現在,美元LP想找三類投資機構,一起在創新葯項目中淘金。

一是,投資美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國內GP只做跟投,核心是把中國的新葯項目推給他們,賺合作分成的錢;

二是,投資國外的公司。這些公司要麼是新成立,要麼是拿到中國藥物授權,可以跟投,或者通過特殊方式入股分利;

三是,主導投資「國內新成立的公司(NewCo)」,專門負責中國新葯的海外銷售。通過把沒上市部分的管線權益出售、靠國際合作賺現金流,或者投AI製藥公司或分拆部門等,甚至把新葯未來的收益打包成「金融產品」,即管線證券化等。

從某種程度來説,這些投資與合作,目的都是國際資本爲了與跨國藥企(MNC)、大型藥企(big pharma)搶管線,以便在后續國際BD操作中獲取更多收益。

NewCo成GP提升話語權新途徑?

對於這三類目標GP,另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稱,國內GP與國際LP合作時,能不能把「國際運營」的管理能力做好是關鍵,「尤其是第一類,投資美國運營的生物醫藥企業。」

「在美國運營的生物醫藥企業中,通常由海外基金佔據主導。國內GP由於缺乏國際商務拓展(BD)的經驗和資源,很難深度參與中國藥企和國外的交易設計,話語權微弱。」該投資人説道,隨着這類純歐美新公司的融資或運營調整,國內GP的股權還有可能會被稀釋,最終極易被踢出局。

過去,國內GP就因為話語權問題,而常吃虧。比如有個PD-1抗癌藥項目,當年把海外權益賣給國外公司時,對方只給了5600萬美元首付,且沒説清楚「歐美賣藥賺的錢怎麼分」。結果國外公司慢慢賣,國內這邊既沒拿到后續分成,還被笑話「不會做生意」。

説到國際合作能力,一位接觸過國際合作交易的人士坦言,現在企業普遍認為國內機構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且學習曲線較長,「尤其是最后股份可能被攤薄、掃地出門,使得很多國內機構都心有余悸。」

在某招聘網站上,「商務拓展負責人」成了創新葯企招聘的關鍵詞,核心是想找能「對接跨國大藥廠、國外生物公司和行業巨頭,推動合作落地、把生意做起來」的人。

「這種招人背后,反映的是國內投資機構缺乏國際資源和人脈能力。」上述投資人説。

那麼,在國內成立NewCo,能改變這一局面嗎?上述負責做交易首付款投資的人士認為,這種模式的設計,能解決「國外機構不帶國內機構玩、國內藥企也不帶國內機構做國際合作」的尷尬。

究其原因,國內GP可以通過成立的新公司(NewCo),決定自身能在海外權益中分到多少收益,選擇哪些國際化團隊來管理,這樣話語權就大多了。

最為重要的是,NewCo是新成立的,估值低,國內GP能夠以較低成本撬動,也方便向國內LP「交代」。

不過,也有部分投資人士認為,這種方式雖然能提升話語權,但最終情況如何,還得看條款的具體設計,尤其是分成時間節點、比例、分配順序等等,「說白了,就是對供應鏈能力的一種把控,是對GP綜合能力的考驗。」

中國創新葯研發需「匹配」國外需求

從合作設計來看,在國內運營NewCo的模式,可能解決過去投資機構在國際合作中遇到的問題,但挑戰也存在。比如,新公司剛成立時,國際LP投的第一筆錢可能不多,甚至只是承諾款,后續把公司轉手,還需等待進一步數據。

所以,在整個項目或者供應鏈管理的篩選中,仍繞不開一個核心問題——「管線價值」。

「不管交易層面如何設計,最終還得看創新葯項目夠不夠好,對不對應需求。如果有需求,項目又好,國外大藥廠才願意出高價買;項目不行,再怎麼折騰也賣不上價。」上述接觸過國際合作的人士説。

截至目前,國外LP已經意識到,國內GP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與其一起合作搶好的項目,纔有機會和跨國公司、大型藥企的競爭中佔優,但創新葯項目是否符合國際大藥廠的發展需求,比如填補產品線空白、在競爭中佔優勢;以及由美國哪個團隊負責推進臨牀試驗、上市等環節,讓藥的價值最大化,依然是整個鏈條中最核心的邏輯。

也正因如此,國際LP給國內機構投錢時,看重對方供應鏈層面上的三個能力:能不能找到中國的好項目;能不能找到美國的好團隊;懂不懂跨國公司和大型藥企的發展需求和競爭思路。

上述接觸過國際合作的人士也提到:現在,國內藥企研了很多發項目,但和美國市場的需求不一致。「很多中國藥企還沒搞明白美國買家想要什麼,也沒按國際合作的思路來定研發,國內投資機構也暫時幫不了企業找準方向,這都是雙方存在的盲點。」

「目前,國內GP的海外策略纔剛剛起步,后續仍需深入研究美國的‘生態’和‘玩法’。」上述人士補充道,未來,國內GP需要從國內藥企的「立項」階段就介入,以便助推其實現市場化和國際化。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尤其在推動國內藥企科學家和企業家思維維度上的迭代。

對此,有業內人士透露:正通過AI「牽線」幫忙,把中國的新葯項目和國外買家的需求進行匹配,以最大限度提高合作成功率

近期,國內某AI製藥龍頭達成的470億港元BD大單,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這位業內人士説,這家AI龍頭正在「按需抓藥」,在國內尋找有潛力的創新葯項目,給藥企「下訂單」的同時,又匹配了后端需求。

此外,上述專門做交易首付款投資的人士還表示,國際LP找國內GP時,還有幾個核心方向:投資AI製藥公司及可能拆出來的獨立團隊、業務,或者特定類型的研發項目;投資「以一家核心公司為中心,孵化出多個項目」的平臺及旗下企業;投資平臺型公司和拆出來的新葯項目等。

「這些需求看似是生物醫藥投資交易上的重新設計,但本質上都與GP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有關。」該人士最后説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中網」,作者:陳美,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