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7 14:41
上周,恆生指數盤中一度攀升至25680點,創下年內階段新高,儘管隨后連續兩日回調,累計跌幅達1.8%,但市場熱度依舊不減。
值得關注的是,即使在港股回調階段,南下資金流入速度卻絲毫沒有受影響。數據顯示,在8月14日、15日港股回調期間,南下資金分別淨買入86.3億港元、358.76億港元,其中8月15日的淨買入額更是刷新了歷史單日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近日不斷有眾多國內外知名機構紛紛發表觀點,繼續看好港股未來的表現。
突然之間,港股市場已然成為了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8月15日,南向資金淨買入約358.76億港元,其中,滬港股通淨流入約197.12億港元,深港股通淨流入約161.65億港元。全天南向資金成交金額約1796.22億港元,為近三周高位,相當於恆指當日成交額的57.44%。
數據顯示,本周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約381.21億港元,流入規模環比驟增約75%。其中,南向資金大幅淨買入阿里巴巴14.54億港元,淨買入騰訊控股14.07億港元,淨買入美團12.47億港元。
行業來看,本周港股通主要流入技術硬件與設備、軟件與服務、零售業、生物醫藥板塊。
而今年以來,南下資金累計淨流入已超9389億港元,已遠超2024年全年8078.7億港元的規模。這個趨勢在下半年得到顯著加速,近三月就累計淨流入近3000億港元。如此天量的資金入場,也使得港股迎來近年罕見的活躍表現。
融資方面,截至7月末,港股市場整體融資規模達3318.8億港元,今年港股市場的資金需求非常旺盛。港股IPO表現也極為亮眼,目前超過50只新股上市,累計募資超1280億港元,同比增長超6倍,接近2023年和2024年募資總額,躍居全球IPO融資榜首。其中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8家A股巨頭公司已成功在港上市,合計首發募集資金893億港元,同時也成為吸引資金南下佈局的重要驅動。
面向港股的基金發行情況也十分火爆。2025年以來,港股主題基金新成立規模已達850億港元,為港股市場帶來了可觀的增量資金。
同時今年以來,大量資金流入港股相關ETF。截至2025Q2,跟蹤恆生科技指數、港股通互聯網指數、港股通科技指數的ETF規模最大;跟蹤港股通創新葯指數、港股通科技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的ETF規模環比抬升最為顯著。
其中,富國基金的港股通互聯網ETF表現尤為突出,規模增長了230多億,半年時間規模直接翻倍,在港股ETF中規模遙遙領先。工銀瑞信的港股通科技30ETF年內規模增長140多億,較年初規模翻了近三倍。此外,如匯添富基金的港股通創新葯ETF年初規模還僅有6.53億,截至6月26日,規模已經增長至63.05億。這些ETF規模的激增,與今年港股市場中科技、創新葯等板塊的良好表現密切相關,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借道ETF佈局相關板塊。
機構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Q2主動型公募基金港股投資市值佔基金資產總值和股票投資市值的比例分別達到14.7%、17.5%,都超過了上一輪的高點2021年Q1的11.0%、14.2%。同時截至2025Q2投資了港股的被動型公募基金份額為4540.0億份,環比增長8.4%,港股持倉市值達4044.6億元,環比抬升588.4億元。
其他資金方面,7月香港本地資金淨流入1.3億美元,與可比同期基本持平,外資淨流入港股市場約33.8億美元,反映長線基金開始出現迴流的傾向,同時被動基金加速淨流入33億美元,仍為淨流入的主要驅動力,顯示對衝型和交易型基金或在積極地交易港股。
從買入板塊來看,外資主要買入的板塊集中在科技、消費等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領域。部分外資機構認為,港股市場中的科技企業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消費企業則受益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消費升級的趨勢,因此加大了對這些板塊的配置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大空頭》的原型MichaelBurry在二季度的持倉對中概股態度出現了180度大轉彎,清空了阿里巴巴、百度、京東、拼多多、攜程等的看跌期權,反手買入了阿里巴巴、京東的看漲期權。此外,主動管理巨頭Dodge&Cox在二季度也選擇加倉京東;毅恆資本也增持了京東的看漲期權,增持幅度為28.49%。
從估值角度來看,儘管年初至今港股市場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突出,領漲全球,但主要寬基指數的估值修復程度相對温和,目前僅回升至成立以來的歷史均值附近,與歷史高點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具體到截至7月末的數據,恆生指數動態市盈率為11.3倍,在近十年的歷史區間中處於中上水平;恆生國企指數動態市盈率為10.2倍,對應近十年以來自下而上87.0%的分位數,估值同樣處於歷史中上位置。
而恆生科技指數的估值則表現出顯著的性價比優勢,其動態市盈率為21.5倍,僅處於近十年以來自下而上19.5%的分位數,處於歷史低位。雖然部分賽道板塊估值已經出現巨大提升,但依舊有部分行業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如公用事業、可選消費、日常消費等行業。
對於港股的后市表現,機構普遍表示看好。
多數機構認為,港股市場的上漲趨勢有望延續。一方面,宏觀經濟環境將繼續向好,為市場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資金流入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南下資金和外資將繼續為市場注入活力。同時,港股市場的改革不斷推進,如優化上市制度、加強市場監管等,將進一步提升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知名分析師、蓮華資管首席投資官洪灝在8月上旬一場對話中認為,當下全球不缺流動性,港股市場的資金環境十分寬松,不缺錢。港股下半年會有很多機會,肯定會出現新高,且會大幅高於當前水平,至少會達到三年來的新高(並非歷史新高),儘管港股市場可能會出現回調,但回調或許就是加倉的好時機。
興業證券張憶東團隊近期的研報認為,港股全面「走牛」,已進入「漫長的夏天」。此輪港股將走出超級長牛,當下市場環境和資金流向都支撐港股持續向好,且不同板塊在不同時期存在投資機會。
對於投資機會,該團隊認為,8月是佈局互聯網的好時機。互聯網行業經歷二季度震盪整理后,估值合理偏低,性價比高。下半年全球AI模型廠商集中發力,AI應用領域迎來新催化,互聯網有望迴歸AI敍事、科技成長敍事。同時AI相關產業鏈的軟硬件、半導體、軍工科技、智能輔助駕駛以及消費電子等也值得關注。
此外,該團隊對於新消費板塊,雖然新消費估值不算便宜,但從戰略上繼續看多。對價值股板塊,該團隊認為,紅利資產對配置型資金仍有吸引力,在較長時期低利率環境下,港股紅利股的股息率優勢明顯。截至7月31日,恆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數股息率(TTM)為5.75%,與中國10年期國債利差超過4個百分點。金融、運營商、公用事業、能源、資源、食品飲料、地產產業鏈等領域的優質高股息央國企有配置價值。
高盛在7月份的一份研報中也上調港股評級至「持股」,認為在美聯儲開啟寬松周期、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港股將成為主要受益者之一。同時,高盛上調了對亞洲股市的預期,將MSCI亞太(除日本外)指數的12個月目標指數上調了3%,至700點,顯示出對包括港股在內的亞洲股市整體較為樂觀的態度。
在南下資金和外資的加速湧入下,港股市場在2025年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和潛力。
展望后續,港股的配置價值仍值得期待。估值優勢、產業升級紅利與政策託底形成三重支撐,疊加外資配置比例處於歷史低位、A股核心資產加速赴港上市等因素,增量資金的持續湧入有望推動行情繼續上漲。
儘管外部擾動可能帶來階段性波動,但在科技產業周期上行、中報業績驗證以及流動性寬松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依然清晰,稀缺性強、業績穩健的優質龍頭企業或將持續獲得資金青睞。然而,投資者在關注港股市場機會的同時,也應注意市場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