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7 13:0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經濟觀察報)
在新能源汽車角逐中,增程動力成了當下名副其實的技術「新貴」。在新能源發展早期,曾有很多車企宣稱「堅持純電動路線不動搖」,但在近幾年間紛紛向現實妥協,投身增程的懷抱。高速增長的市場銷量也能證明,曾經被斥為「落后技術」的增程,憑藉續航長、補能快等使用便利性,已成為市場主流技術。
隨着增程車型的擴容,一個重要的趨勢正在發生,即增程車型的電池容量大幅「膨脹」,其技術路徑悄然從「小電池+大增程器」向「大電池+小增程器」演進。
日前,智己汽車發佈「恆星」超級增程技術,搭載寧德時代66kWh「超級驍遙MAX電池」,CLTC純電續航超450km,這一電池容量已超過特斯拉Model3后驅版的62.5kWh。一時間,大電池增程刷新了消費者對增程車型續航的認知。
無獨有偶,別克發佈了「真龍」增程系統,其40.2度的奧特能電池包帶來302km純電續航。這意味着,傳統合資車企也開始追捧長續航增程。
回顧增程技術的發展史,從最初的120公里純電續航升至200公里耗時數年,從200公里邁向400公里卻僅用了一兩年。同時,電池包容量從十幾度電增至五六十度電。如此大跨度的迭代不可謂不驚人。
對增程動力車型的純電續航競賽,行業里存在着相左的兩方觀點:一方認為長續航可減少消費者里程焦慮,利於日常純電通勤,能帶來更好的純電駕駛體驗;另一方則指出,電池包增大會推高車輛成本,還會增加車重,導致能耗上升、綜合損耗增大。
從技術原理來講,若想擴大增程動力車型的續航,只需加大油箱或加大電池包就能實現。這兩種方式都有車企採用。但不論哪一種方式,均未將提升增程效率視作技術的核心。由此引發行業深思:增程技術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偏離了初心?
增程車火拼純電續航
短短几年間,市場上主流增程車型的純電續航里程完成了飛躍式的提升。經濟觀察報對市面上生命周期較長的增程車型進行了梳理。2021年銷售的增程車型主要有理想ONE、賽力斯SF5、嵐圖FREE,他們的WLTC純電續航分別為145km、150km和123km,電池包分別為40.5kWh、35kWh和33kWh,平均36.17kWh。
但到了2023年,嵐圖FREE的電池包從33kWh提升到39kWh,理想ONE的換代車型L8的電池包達到了52.3kWh;賽力斯SF5的替代車型問界M5的電池包達到了40kWh。三款增程車型的電池包平均容量為43.77kWh,比2021年增長約20.54%。
2023年之后,市場上的增程車型越來越多。零跑汽車推出純電續航超過300km的零跑C11。彼時在售的其他代表車型,如問界M7、深藍S7、零跑C11、理想L7和理想L9,它們的電池包分別為 40kWh、31.73kWh、43.74kWh、40.9kWh和42.6kWh。
到2025年,上述幾款車的電池包容量分別達到42kWh、39.05kWh、41.7kWh、52.3kWh和52.3kWh,平均電池容量為45.47kWh,兩年間增長19.68%。
不僅是增程車型,自2023年開始,插混車型的純電續航里程也越來越長。比亞迪宋PLUS在2021年的純電續航最長為110km,電池包是18.3kWh,到2023年增長至150km、26.6kWh。哈弗梟龍2023年上市時純電續航為83km,搭載19.27kWh電池包,到2025年純電續航達126km,搭載27.54kWh電池包。魏牌藍山 2023年時搭載36.65kWh電池包,到2025年電池包容量增長至52.3kWh。
2021年市面上的增程車型較少,且平均純電續航為140km。而根據乘聯會數據,目前市面上有75款(含各車型版本)增程車,其中,純電續航150—199km的車型有33款,200—299km的車型有33款,300—399km的車型有4款。續航超150km、200km、250km的車型佔比分別為92%、48%和20%。
除搭載「恆星」超級增程的智己LS6外,近期上市的尊界S800增程版採用了65kWh電池包;將於8月19日上市的廣汽昊鉑HL增程版CLTC純電續航里程達350km;8月底上市的極氪9X純電續航達380km;全新嵐圖夢想家高功率四驅版或搭載63kWh三元鋰電池;純電續航超過300km;即將上市的小鵬X9增程版,CLTC純電續航里或可達450km,增程車的純電續航大比拼愈演愈烈。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祕書長崔東樹表示,大電池能夠提升消費者的駕乘體驗,帶來更像純電車的駕駛感受。他同時指出,並非所有增程式混動車型都要配備大電池,而應在考慮性價比的基礎上,給中高端車型配備大電池。
目前,市面上的增程車型幾乎都是中高端的中大型車,如問界M系列、理想L系列,零跑C系列、深藍S系列,以及嵐圖、阿維塔的中高端產品,正是這些中高端增程車將電池包越做越大。
多因素催生大電池增程
增程車純電續航競賽的背后,有着諸多因素的共同推動。首先,電池成本的下降為車企加大電池容量提供了經濟基礎。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動力電池的單位成本下降了超過80%,從2013年的2000元/kWh降至300元/kWh左右。
其次,快充樁的普及為長續航車型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公共充電設施達409.6萬個,充電設施縣域覆蓋率達到97.08%,鄉鎮覆蓋率達到80.02%。
受益於政策推動,近幾年家用私人慢充樁的充電效率也大幅提升,充電功率從2019年的2.8kW提升至2024年的5.5kW,年均增速14%。目前,車企配套贈送和網上銷售的慢充樁、便攜隨車充幾乎都達到了7kW,充電更快捷后,長續航的增程車幾乎可以當純電車用。
用户的需求是推動增程車純電續航競賽的主要因素。「以前純電續航就50km,實際也就30多km,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純電續航只夠上班的一個單程,用混動的話跟日系混動油耗差不多,但現在純電續航都到150km了,上班通勤夠用兩天了。」北京的一位五菱星光車主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在用户需求推動下,增程車的純電續航便成了車企競爭的焦點。「不少原本堅守純電路線、甚至輕視增程的車企,因插混和增程市場火熱而入局。但先發車企已建立品牌口碑,后來者在用户基數、品牌及配置上缺乏優勢,就通過加大電池包、提升純電續航的方法來吸引消費者。」吉利汽車相關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該負責人還表示,尤其是在15萬元左右的混動市場,競爭激烈,車企為尋找差異化、找噱頭,紛紛加大電池包和油箱,既能提高純電續航,又提升了綜合續航里程,最終導致大電池比拼成風。
智己汽車CMO李微萌表示:「智己作為后入局者,后發優勢必須明確。因此,最初定義技術目標就是要解決增程技術帶給用户不好的體驗,智己一定要基於純電的極致體驗去開發一臺增程車。」
「中國汽車行業的‘雙積分’政策對插電混動(PHEV)和增程式電動車型(REEV)的技術發展路徑產生了顯著影響。」上述吉利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其核心導向並非單純推動純電續航里程攀升,而是更強調綜合能效優化和節能減排實效,但大電池包可支持更長純電行駛(如日常通勤完全用電),減少發動機啟動頻次,從而降低綜合油耗,因此車企也更願意做大電池包。
電池越大對用户越好?
隨着增程車型電池容量的不斷增大,其對用户的影響也逐漸顯現,這並非全是利好,而是利弊交織。
購車成本的上升首當其衝。即便目前電池價格下降,但對車企和用户而言增加的成本並不少。真鋰研究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LFP(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和NCM811三元方形電池的單位成本已低至0.32元/Wh和0.47元/Wh,但通過做大電池包,疊加15%—20%系統成本,每度電的成本仍分別增加600元和900元。「車輛搭載了更重的電池包,導致純電模式下電耗增加,饋電狀態下發動機又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油來給電池充電,所以饋電油耗不降反升。」天津大學教授姚春德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中汽研數據顯示,車重每增加100公斤,純電模式下,電耗增加5%—8%;饋電模式下,電耗增加8%—10%。
武漢的一位理想L8Ultra的車主説:「車位安裝了慢充樁,每天上下班往返就50公里,230公里的純電續航只是在我回老家的時候用得上,户外用電的場景幾乎沒有,基本就是單位到家兩點一線,所以電池真必要那麼大。電池大了,充電時間長,即便是快充,基本上每次充滿都得1小時左右,不充滿又感覺彆扭。」
中國充電聯盟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公共快充樁平均功率僅為 106.9kW,實際上難以滿足大容量電池車型快速充電的需求。7月7日,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提出加強大功率充電設施專項規劃統籌,到2027年底,力爭全國範圍內大功率充電設施超過10萬台。
除了成本和能耗問題,電池和因電池帶來的其他車輛損耗同樣不可忽視。多位動力電池企業相關負責人此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快充不可避免地會傷害電池,對電池的使用壽命造成影響。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曾表示,「兩驅電動車是極其費輪胎的,我們統計下來,兩驅混動車或電車的輪胎磨損率比我們四驅Hi4多了1.7倍。」
「由於啟動時扭矩大,容易打滑,再加上頻繁回收動力產生制動力,導致輪胎磨損嚴重,而大電池導致車重和輪胎負重增加,加劇了輪胎的磨損。」北京一家途虎養車門店的維修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現在車企爲了壓縮成本,很多輪胎都不是新能源專用輪胎。
增程車將向何處去
隨着增程車的純電續航競賽打響,汽車行業對「小電池+大增程器」和「大電池+小增程器」哪種方案更優、對增程技術的未來發展走向展開了多番爭論,但始終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時帥日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插混、增程都是「過渡性」的技術方案,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於純電車型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隨着動力電池技術走向成熟、補能網絡更加完善,以及消費者逐漸迴歸理性,純電車將成為未來的市場主流產品。
但更多的觀點認為,增混車型已經不再是一個「從油到電」的過渡產品,從當前的市場和用户選擇來看,其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單獨類別的可能。這一判斷的理由是,中國乘用車的全面電動化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完成,增程、插混車型的體量只會越來越龐大。
就各大車企的態度來看,押注插混的長城汽車曾表示「打死也不做增程」。一直發展純電動的蔚來則一直表示,插混和增程都是「過渡技術」。除了這兩家企業外,幾乎其他所有中國車企都佈局了增程車型。
對於增程和插混車的電池包是否應該做大,目前也眾説紛紜。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對經濟觀察報説,增程汽車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大電池,最終是純電。消費者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增程式混動車型,主要是由「大電池+小油箱」實現的。
姚春德認為,無論哪種技術方案,只要市場能存在就是合理的。「小電池+大增程器」在電池價和電價高時合理,「大電池+小增程器」則相反。目前,我國掌握電池材料資源並擁有全球最低電價,后者更合理。
車伕諮詢合夥人曹廣平近日表示,經過技術、政策、市場的多輪驅動,新能源車搭載大容量電池已勢不可擋。但增程車的電池容量未來終究會縮小,一是技術演進將產生智能調節能力的增程產品,可智能選擇何時用油、何時用電;二是要減少資源用量;三是面向國際化競爭,在沒有政策鼓勵的情況下,小電池方案的成本低、綜合效益更好。
(作者 周信)
周信
行業產業報道部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對新能源、儲能及動力電池關注較多,擅長深入報道及行業分析。聯繫郵箱:zhouxin@eeo.com.cn 微信號:zx1355243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