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局養老金融:招商銀行的全景式探索

2025-08-17 11:27

公司動態

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挑戰。

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萬人,佔總人口的22.0%;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萬人,佔總人口的15.6%。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2.8%。

這一系列數據不僅揭示了社會撫養負擔的加重,更凸顯了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侷限性,以及公共養老金體系的潛在壓力。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單純依靠政府或家庭已難以為繼,亟需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而養老金融,作為撬動社會資源、分散養老風險、提升養老質量的核心引擎,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未富先老,中國養老的破局點在哪里?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至今已有25年。根據聯合國的標準,當一個國家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即被認為是老齡化社會;當這一比例超過14%時,則標誌着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依據這一標準,中國在2000年已經滿足了老齡化社會的條件,到2021年,全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了14.2%,正式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從時間上來看,中國用了22年步入深度老齡化,短於法國的126年、英國的46年、德國的40年、中國香港的30年、中國臺灣的26年。

國民財富發展研究合作平臺、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發佈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藍皮書——政策與實踐全景解讀》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將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帶來重大挑戰。中國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初期之際,人均GDP約為959美元,顯著低於日本(1970年,約1700美元)與韓國(2011年,1.2萬美元)在達到相同老齡化水平時的人均GDP水平。2021年中國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人均GDP提升至約1.3萬美元,而美國、日本、韓國在進入中度老齡化時人均GDP分別為5.5萬美元、4萬美元和3.3萬美元。

中國人何以養老?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是破題關鍵。

世界銀行在1994年首次提出養老金三支柱概念,第一支柱養老金主要是公共養老金,致力於促進社會財富再分配,保障社會公平;第二支柱養老金主要是職業養老金,對員工有激勵作用;第三支柱養老金主要是個人養老金,具備龐大的擴容潛力,在當前養老金體系的發展完善中扮演着日漸重要的角色。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包含「三大支柱」,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及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預測,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將在2027年達到峰值6.99萬億元,然后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盡累計結余。

打通財富、服務與產業閉環

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任重而道遠。以養老產業為例,我國養老產業起步較晚,金融與產業須進一步融合。近年來養老產業金融配套政策的陸續出臺使養老產業市場逐步規範,但整體來看,我國養老產業仍處於初創期向成熟期過渡階段,金融支持的總量有限,仍面臨融資渠道單一、前期投入大、項目盈利周期長等問題。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政策支持養老金融發展。202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202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融體系。

在這一背景下,招商銀行積極佈局養老金融領域,通過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三大板塊,為個人和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養老解決方案,助力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作為國內首批獲得企業年金全牌照資格的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憑藉豐富的服務經驗、穩健的投資業績和優質的服務體系,在養老金融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在深圳,招商銀行從服務深業集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大型企業年金客户,到打造蛇口支行「老年服務樣板行」,再到守護蛇口工業區兩萬余名建設者的「養老錢」,招行以實際行動踐行着「以客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貢獻金融力量。

「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業務提供了重要機遇。」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招商銀行是目前市場三家銀行系全牌照年金管理人之一,自2007年招商銀行成為首批獲得企業年金受託資格的商業銀行以來,受託管理服務經驗長達18年。到2024年底,招商銀行為9900余家企業提供企業年金服務,受託管理的企業年金資產總規模近300億,近五年年平均增速超30%;企業年金賬管服務職工人數近230萬,養老金託管規模超1.3萬億元。

構建一個有尊嚴、有品質的老年社會

如果説養老金金融是為「老有所養」奠定財務基石,那麼養老服務金融則是將這份財富轉化為有温度、有尊嚴的生活體驗。招商銀行的實踐表明,真正的養老金融服務,遠不止於賬户管理,而是深入老年人生活的每一個場景,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關懷與支持。

在服務模式的創新上,招商銀行深圳分行蛇口支行成為行業典範。這里不僅配備了老花鏡、輪椅通道、血壓儀等基礎適老設施,更通過「叫號震動器」「語音鼠標」等科技產品,彌合了數字鴻溝。開設老年專窗、推出「電子優先辦理卡」,以及將手機銀行App優化為「長輩版」,都是從細節出發,提升服務便利性的有力舉措。數據顯示,招行頤年卡已覆蓋深圳地區近6000名老年人,並將辦卡時間從5個工作日壓縮至10分鍾。針對行動不便的客户,招行「上門服務」更是將關懷送到了家中。

招行的服務並未止步於個體客户。在養老產業金融領域,招行積極為養老機構、養老地產等市場主體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通過金融活水滋養整個產業生態。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招行對蛇口工業區兩萬余名建設者養老金長達三十年的守護。自2008年起,招行通過「專崗+專訓+專檔」的組合拳,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更做出了一項跨越周期的承諾:預計到2040年最后一位老職工退休,這份守護將始終如一。這不僅是金融服務的延伸,更是對一代建設者歷史貢獻的尊重與回饋。

招商銀行的探索,為行業描繪了一幅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地的全景圖,但這僅僅是開始。中國養老金融的航船正駛入一片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深水區,前路依然任重道遠。

宏觀層面的挑戰依然嚴峻。企業年金僅覆蓋不足10%的職工,意味着第二支柱的潛力遠未釋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適老化服務差異顯著,普惠性目標尚有距離;而中國社科院關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或於2035年耗盡的預測,則像一把懸頂之劍,時刻提醒着第一支柱的可持續性壓力。

面對這些結構性難題,金融機構的角色必須進化。這場變革的核心,在於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市場化的養老金融追求效率,以此激發個人與企業的積極性,做大養老財富的蛋糕;而其社會屬性則要求公平,確保每一位老年人,無論貧富、地域,都能有尊嚴地安享晚年。如何在商業邏輯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所有參與者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更深層次地看,養老金融的發展是對「時間」的重新定價與管理。它將個人漫長職業生涯中的涓滴積累,轉化為晚年生活的穩定保障;它將社會資本的長期投入,沉澱為支撐銀發經濟的堅實基石。這不僅考驗着金融機構的跨周期風險管理能力,更考驗着整個社會的遠見與耐心。

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不僅在於其創造財富的能力,更在於其對待長者的方式。養老金融作為連接當下與未來、個體與社會的關鍵紐帶,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定義未來「金色晚年」的成色。這已不單是金融業的「大文章」,更是整個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必須共同書寫的「文明答卷」。它要求社會各界以更大的智慧、更深的同理心和更堅定的行動,共同構建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和諧社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