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7 10:33
轉自:貝殼財經
繼今年5月醖釀已久的私有化計劃宣告失敗后,老牌男裝企業金利來集團業績承壓,由盈轉虧。8月14日,金利來集團發佈的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集團實現營業額4.87億港元,同比下滑19%,所有主要業務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達396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5823.3萬港元。這是金利來集團自2002年后,時隔23年中期財報再現虧損。
上半年服裝整體營業額同比下跌約24%
上半年,金利來國內市場服裝業務整體營業額為3.18億港元,同比下跌約24%。作為核心銷售模式的批發業務受2025年春夏訂貨量鋭減、部分代理商終止合作以及額外退貨額度影響,銷售額大幅下跌50%,佔國內服裝銷售的比重降至約20%。金利來在公告中指出,服裝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趨於理性並傾向高性價比產品,市場結構變化導致業務承壓。
另外,自營零售銷售額同比上升約11%,但剔除新店因素的同店銷售仍下跌12%;因店鋪數量及促銷活動減少,奧特萊斯店銷售額同比下跌約30%;電商業務銷售額同比下跌約14%;特許經營權收入則因部分費用下調,同比減少約22%,錄得3166萬港元。金利來上半年海外市場業務同樣承壓。新加坡地區服裝銷售額為1708萬港元,同比下跌約8%,當地服裝業務虧損擴大至346萬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金利來由「領帶大王」曾憲梓博士於1968年在香港創立,1984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是最早將正裝生活方式引入內地的企業之一。1990年,金利來(中國)服飾皮具有限公司註冊成立,統籌國內服裝服飾業務,2002年更名為金利來(中國)有限公司。集團於1992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18年4月,創始人曾憲梓之子曾智明接棒,擔任集團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
金利來業務包括服飾、地產以及特許經營。官網顯示,自2001年開展特許經營業務以來,其擁有線下近2700家實體店鋪及電商全平臺近150家店鋪,涉及鞋子、皮具、內衣以及休閒服飾等。服飾業務則涉及正裝、高端休閒男裝金利來3388等。據財報數據,截至2025年6月底,金利來服裝產品門店總數為754家,其中146家由集團直接經營。
據瞭解,除服裝業務外,金利來集團還投資房地產業務,在香港、廣州、沈陽均有用作收租用途的項目,在梅州市則擁有兩處住宅項目。數據顯示,這些相關物業組合的價值約為26.58億港元。根據財報,上半年集團錄得的投資物業公平價值虧損2295萬港元,比去年同期虧損擴大。值得關注的是,該集團2024年剛剛成立新能源公司,從事光伏業務,探索新的增長點,今年上半年錄得78.8萬港元的售電收入及輕微盈利。
儘管業績轉虧,但金利來集團手頭現金較為充沛。截至2025年6月底,集團手握現金及銀行結余約為11.32億港元,較2024年底增加約7976萬港元。集團無任何銀行貸款及透支,資產負債比率為零。
退市未果,股東應占溢利連續三年呈兩位數下跌
金利來集團曾尋求退市私有化。但今年5月12日公司股票復牌,宣告金利來醖釀數月的私有化計劃失敗。該退市計劃醖釀已久,董事會主席曾智明去年底曾提出收購公司31.25%股份,意圖讓上市33年的金利來回歸家族經營。
私有化失敗意味着金利來必須繼續面對資本市場的審視與壓力。集團曾寄望退市后能擺脫資本市場預期、監管成本等束縛,更靈活地制定長遠戰略應對困境。如今這一路徑受阻,公司不得不留在公開市場,直面持續加劇的行業競爭。
財報顯示,金利來近年業績持續下滑:營業額連續兩年下降,股東應占溢利更是連續三年呈兩位數下跌。2024年,金利來營業額為12.19億港元,同比下跌8%;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下滑20%至9309.7萬港元,其中核心的服裝服飾銷售同比下跌6%。服裝產品門店數量也大幅縮減。2012年底金利來國內服裝產品終端銷售點約1300家,其中自營店為84家,此后門店數量逐年減少,截至今年6月底,雖然自營店增至146家,但終端銷售點僅余754家,比去年減少30余家,較峰值時期數量幾乎減半。
獨立時尚諮詢師雪筠指出,中國男裝市場規模雖達6000億元,但競爭格局分散且激烈,消費場景不再侷限於職場通勤,年輕消費者需求多元化,運動、户外及休閒裝對正裝市場衝擊明顯。部分品牌嘗試跨界收購以提振業績,而金利來舉措相對保守,其中期報告僅提及將優化產品質量、整合分銷網絡、加強自營零售,以及藉助斯諾克運動升溫推出相關產品系列並進行贊助合作。雪筠強調,能否及時跟上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轉變,關鍵在於產品創新和市場拓展。否則,金利來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進一步失去份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曲筱藝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