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偉達的市值上限在哪里?

2025-08-17 08: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截至8月15日,英偉達收盤市值達到4.4萬億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家突破4萬億美元市值大關的公司,英偉達似乎看不到盡頭。

  華爾街有58位分析師給予「買入」評級,平均目標價指向5.2萬億美元市值。

  5萬億美元,是現階段科技巨頭市值的上限,還是英偉達新的起點?

  英偉達的天價市值,來源於其AI芯片的絕對壟斷地位帶來的優異財務表現。英偉達幾乎壟斷了生成式AI訓練的底層算力市場,其GPU芯片和專有CUDA平臺成為OpenAI、Meta、Google等巨頭的唯一選擇。

  在過去三年,英偉達營收和利潤出現爆發式增長,股價上漲20倍后,當下前瞻市盈率也只有38倍。其毛利率高達75%,超越蘋果(毛利率45%)、微軟(毛利率68%)等科技巨頭,主要得益於高端芯片的高溢價。

  一切恰如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但花無百日紅。

  不妨回顧一下歷屆科技公司市值登頂的歷史。

  PC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硬件為英特爾,其市值巔峰5000億美元;軟件為微軟,市值巔峰6000億美元(截至2000年)。

  移動互聯網時代,硬件代表公司蘋果(其軟件也超強,但硬件收入佔比更高),市值巔峰為2萬億美元;軟件代表公司亞馬遜,市值巔峰為1.7萬億美元(截至2020年)。

  生成式AI時代,硬件代表公司英偉達,市值目前已突破4萬億美元。軟件代表公司是OpenAI,目前沒有上市,一級市場的估值達到5000億美元。

  OpenAI如果IPO,二級市場還會拔一波估值。看看Circle,Figma等明星科技股就知道,OpenAI市值達到萬億美元這一量級,是符合預期的。

  不難看出,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讓一批公司的市值上一個臺階;而硬件與軟件最具代表性的龍頭公司,市值處於同一量級。再細看龍頭公司市值登頂的時點,往往領先於其業績達到階段性頂點。這是資本市場前瞻性的體現。

  在新的科技變革來臨之際,能夠成功轉型升級的公司,就能保證市值繼續向上一個量級攀升,微軟是目前最成功的案例。

  但硬件比軟件要困難得多,其原因也不難理解,畢竟硬件有更多物理資產,更高的重置成本。

  曾經的芯片龍頭英特爾,如今已是英雄迟暮,雄風不再。

  早在1999年,英特爾憑藉着在PC和服務器處理器市場的雙豐收,市值一路飆升,最高突破5000億美元,成爲了半導體行業當之無愧的王者。

  當時奔騰處理器、X86等名詞,風頭不比現在的GPU、CUDA遜色,「Intel Inside」更是家喻户曉。

  儘管之后的20多年來,英特爾公司仍保持有較強的產品力,業績也階段性有所增長,但市值早早領先於業績見頂。目前,英特爾市值僅1000億美元出頭。

  如果説英特爾的例子過於遙遠,不妨看看當下的寧德時代

  五年前,寧德時代500億元人民幣收入,50億元利潤的時候,分析師們把計算器拍到冒煙,斷定其五年后淨利潤能達到500億元,二級市場當時就兑現了1萬億元的市值。

  五年后,寧德時代確實達到了分析師的期望,淨利潤500億元。市值呢,仍然是1萬億元出頭。

  如果寧德時代淨利潤到了1000億元,市值有沒有可能仍然在1萬億元這個量級?不排除這個可能,10倍市盈率的成熟型企業,資本市場上比比皆是,一句「沒有成長性/想象空間」即可解釋。

  淨利潤從50億元增長到1000億元,市值居然有可能不變,背后是市盈率從200倍降到10倍。這體現了資本市場的估值特點。高成長的時候給高估值,甚至一步到位,按終局定市值。而高位接盤俠就必須為日后漫長的填坑歲月買單了。

  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在投資中,追求模糊的正確,不在於多或少幾十個百分點,誰都不可能精確地抄底逃頂;而在於抓住大的機會,不犯數量級的錯誤。

  這需要既要有想象力,敢在高成長的時候接受一定的高估值;又要有終局思維,看到最后的淨利潤以及對應的市值上限。

  英偉達的市值逼近5萬億美元之后,還能繼續向上突破,跨入另一個量級嗎?

  那就是衝擊10萬億美元。

  從硬件龍頭公司的歷史來看,如果歷屆科技公司市值登頂的「規律」繼續生效,英偉達的利潤還可以增長,但市值未必。

  目前大廠都在搞AI軍備競賽,資本支出數額驚人。META,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巨頭今年在AI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將達4000億美金,接近整個歐洲的國防開支。這也是英偉達扶搖直上的重要推手。

  但資本是逐利的,股東是要看到回報的,硬件巨大的開支最終要從軟件端變現。如果接下來的財報,股東回報不理想,它們還會維持這麼高的投入嗎?華爾街也在擔憂,AI軍備競賽是在透支,巨頭投入難以為繼。

  就算巨頭繼續投入,英偉達利潤還會增長,但二級市場還會給予較高估值嗎?畢竟,生成式AI的超級大牛市已經三年了,技術突破帶來的驚艷效應逐步遞減,市場應用帶來的經濟效應尚未兑現。

  樹不可能長到天上。沒有軟件達到5萬億美元,硬件怎麼繼續漲市值?説到底,英偉達只是賣鏟子的,賣鏟子可以賺錢,但不能賺到超過淘金客。

  生成式AI的軟件龍頭OpenAI,目前營收僅百億美元規模,就算參照AI應用龍頭Palantir,40億美元營收給到4000億美元市值,那也仍只有1萬億美元市值。硬件龍頭想在目前的階段突破5萬億美元市值,還是得等等軟件龍頭。

  下一個物理AI時代,可見的大賽道智能駕駛,倒是有着更大的市場想象空間,10萬億美元巨頭更有可能出自於此,硬件龍頭目前來看特斯拉最有希望。

  再下一個大賽道,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則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賽道,屆時產生20萬億美元的巨頭也不意外。

  英偉達也在佈局智駕和具身智能了。想要突破5萬億美元量級更上一層樓,恐怕還是得等這兩個更大的賽道跑通。

(本文首發於巴倫中文網,作者 | 胡潤峰 )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