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泡泡瑪特名創優品門店「撞臉」?設計相似實為同一公司手筆

2025-08-16 12:27

泡泡瑪特曼谷新店與名創優品上海旗艦店外觀高度相似引發「抄襲」質疑,輿論旋即反轉。調查發現,兩家門店同出一家設計公司——唯想國際,且網絡質疑聲浪疑為付費推廣。這場設計「撞臉」風波,究竟是巧合、行業共性,還是品牌戰略趨同下的必然?背后折射出潮玩零售門店設計語言與品牌IP化競爭的深層邏輯。

風格延續還是行業共性?流動曲線vs切割遊樂場

據業內人士透露,泡泡瑪特泰國旗艦店與名創優品MINISOLAND全球壹號店同爲知名建築設計公司唯想國際的項目。唯想國際官方網站顯示,早在2022年竣工的泡泡瑪特全球旗艦店就是其負責的項目。隨后,該公司還設計了2024年竣工的名創優品MINISOLAND全球壹號店和2025年竣工的TOPTOY首家全球旗艦店,主持設計的都是設計師李想,這三家店都位於南京東路。「同一家設計公司,可能負責的項目會有一些風格上的相似。」該業內人士説。

據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公眾號「泡泡範兒」文章介紹,泡泡瑪特曼谷新店設計融合了泰國特有的「水文化」和傳統建築元素,運用大量流暢曲線與圓形結構,營造如湄南河般自由、柔和且富有張力的空間氛圍。整體空間兼具流動感與探索趣味,配合明亮活潑的多巴胺色彩,希望構建潮玩愛好者的「沉浸式遊樂場」。

泡泡瑪特曼谷新店以流動的線條為特色(圖片來源:泡泡範兒公眾號)

泡泡瑪特曼谷新店以流動的線條為特色(圖片來源:泡泡範兒公眾號)

在「唯想國際」公眾號針對MINISOLAND全球壹號店的介紹中,明確指出「設計師以醒目強烈的色彩佔據視覺焦點」並「邀請大家跳出沉悶的日常生活」。在IP集合區,來自不同IP宇宙的玩偶置於摩天輪、海盜船、旋轉木馬、小火車等場景中游玩,這些遊樂場元素構成了視覺主體;其他區域的線條則以節奏感的「斜切」為主,使空間佈局呈現分割而非流動的形態。

MINISOLAND全球壹號店「IP集合區」遊樂場主題場景(圖片來源:唯想國際公眾號)

MINISOLAND全球壹號店「IP集合區」遊樂場主題場景(圖片來源:唯想國際公眾號)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設計風格不僅出現在潮玩零售領域。唯想國際官網展示的「親子」設計項目中,2023年濟南融創茂的MelandClub同樣採用濃烈色彩對比、圖案與線條拼接以及主題樂園式的童趣場景。

濟南融創茂MelandClub亦為「唯想國際」設計項目(圖片來源:唯想國際官網)

濟南融創茂MelandClub亦為「唯想國際」設計項目(圖片來源:唯想國際官網)

高飽和色彩、巨型裝置與沉浸式展區等設計要素已成為全球零售旗艦店提升品牌傳播力和顧客停留時長的通用手法,各大品牌根據自身特色選擇性地結合這些設計元素賦能線下門店的場景營造。例如,樂高在近十年來大規模打造門店,推廣「娛樂化零售」理念,其標誌性的像素方塊設計成為門店特色;Funko結合IP打造不同展區,提供消費者豐富的拍照機會。

Funko總部旗艦店營造哥斯拉IP經典場景(圖片來源:網絡)

Funko總部旗艦店營造哥斯拉IP經典場景(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可見,潮玩門店設計的相似性,既源自同一設計公司對空間語言的延續和發展,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審美風向和市場定位的趨同,最終都指向對消費者情感需求和消費行為的精準把握。

品牌戰略趨同:向「IP價值」靠攏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名創優品與泡泡瑪特的起點和品牌調性不同,但近年來雙方圍繞「IP價值」不斷靠近。名創優品起步於日用零售,2019年開始與漫威等國際知名IP合作,帶動產品溢價和毛利提升。相關調研顯示,其IP產品較無品牌同類產品的溢價率介於25%至200%之間。此外,名創優品推出了潮玩品牌TOPTOY,着手佈局和孵化自有IP,其首家全球旗艦店的設計單位也為「唯想國際」,同樣延續了對色彩和線條的大膽應用。而泡泡瑪特以盲盒玩法切入市場,通過簽約藝術家與孵化原創形象(如Labubu、Molly),構築IP內容壁壘的同時,也逐步將個性化玩具及周邊產品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無論此次設計爭議背后原因如何,作為中國潮玩與零售行業的領軍品牌,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都在不斷推動中國品牌和中國IP走向世界。根據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2024年財報顯示,泡泡瑪特海外收入同比增長約375%,名創優品海外收入佔比接近40%。雙方均在加大對年輕人聚集、社交媒體活躍市場的投入,東南亞市場尤為重點。

零售門店是潮玩品牌樹立品牌形象和與粉絲建立情感聯繫的重要工具。未來,在輿論和競爭之外,持續打造具有辨識度、跨文化傳播力的內容與體驗,或將成為潮玩品牌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的關鍵。

文/記者 張超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