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鎂信健康再闖港交所:三年虧8億、惠民保失速,百億估值如何破局?

2025-08-16 09:10

  來源:對話財經

導讀

當惠民保賽道從政策紅利期步入深度調整期,鎂信健康能否通過上市融資打破困局?其商業模式中的結構性矛盾,又是否會在資本市場的放大鏡下無所遁形?

  近日,上海鎂信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鎂信健康」)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試圖叩開資本市場大門。這家曾頂着「健康險TPA龍頭」光環的獨角獸企業,此刻正站在命運的分水嶺——三年累計虧損超8億元的經營數據、核心業務增速斷崖式下滑的行業困境,以及商業祕密糾紛與監管處罰交織的合規陰雲,共同勾勒出一幅資本寒冬下的生存圖鑑。

  當二級市場對健康險企業信心持續流失,這場捲土重來的上市衝刺,究竟是鎂信健康的破局良策,還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資本遊戲?

燒錢模式難持續

  現金流蒸發八成,惠民保「現金奶牛」失速

  翻開鎂信健康最新招股書,一組數據猶如警鍾:2022至2024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4.46億元、2.88億元、0.76億元,三年累計「燒錢」8.1億元。更嚴峻的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連續三年淨流出,累計達8.13億元。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等價物僅剩1.66億元,較2022年末的13.54億元縮水超八成,資金鍊的緊繃感撲面而來。

  這種持續失血並非偶然,而是與其商業模式深度綁定。作為健康險第三方管理公司(TPA),鎂信健康的收入高度依賴為保險公司、藥企提供服務的佣金。爲了搶佔市場份額,公司在銷售費用上長期保持高投入:2022年銷售費用佔比高達52.1%,2023年、2024年雖有所下滑至45.6%和33.1%,但仍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種「以投入換規模「的策略,在惠民保業務爆發期曾助力鎂信健康快速崛起,卻在行業增速放緩時成為致命軟肋。

  數據揭示的危機更為直觀。2024年,鎂信健康代收的惠民保保費同比下降18%,從1.28億元跌至1.05億元。這不僅是數字的下滑,更折射出其核心收入支柱的松動——要知道,惠民保業務的佣金率本就因保司壓縮成本而持續走低,「量價齊跌」的雙重打擊下,這塊業務的造血能力已大不如前。

  更值得警惕的是,惠民保賽道本身正遭遇發展瓶頸:《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報告》顯示,2021-2023年全國參保人次增速從150%驟降至6%,2022-2024年鎂信健康代收的惠民保保費也呈現「V型」波動,2024年的1.05億元甚至低於2022年的1.25億元。

  在二級市場,健康險企業的估值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已上市的思派健康股價較最高點縮水超三分之二,截至2025年8月市值僅約45億港元,而其2024年營收是鎂信健康的兩倍有余。對於鎂信健康而言,融資窗口正在加速收窄,上市或成為其獲取「續命資金」的最后機會。

合規暗礁與行業變局

  從「藥轉保」監管點名到侵權糾紛懸而未決

  鎂信健康的困境遠不止於財務數據。在監管趨嚴與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其商業模式的核心邏輯正面臨系統性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合規風險。2022年,北京天笑科技指控鎂信健康通過利誘其高管,竊取了「查悦社保」平臺的核心技術,進而推出高度相似的」鎂數社保」,導致自身損失超億元。儘管鎂信健康否認指控並反訴誹謗,但北京朝陽警方已對此案刑事立案,至今尚無最終定論。對擬上市公司而言,這類涉及核心技術來源的糾紛堪稱「雷區」——若最終被認定侵權,不僅可能面臨鉅額賠償,更可能因「技術獨立性存疑」被港交所拒之門外。

  監管層面的壓力同樣如影隨形。2023年,全資子公司鎂信保險經紀因銷售時未出示客户告知書、隱瞞重要情況、業務檔案缺失等問題,被深圳監管局罰款33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監管機構對健康險的整治正持續加碼: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出臺《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禁止帶病體保險產品通過弱化覈保、誇大保障等方式誤導消費者」。這一政策直接衝擊鎂信健康的核心業務——其特藥險、產品曾因「異化保險本質」被原銀保監會點名批評,2023年「女性特藥保險」等產品更因監管排查下架。

  行業變局下,惠民保的「低保費、高覆蓋」模式與「可持續運營」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鋭。這類產品定價通常在百元左右,卻要覆蓋醫保目錄外的高額醫療費用,賠付率高企成了常態。2023年多地惠民保賠付率突破80%,部分項目甚至超過100%,保司爲了止損,只能壓縮TPA的佣金。在此背景下,多家保司已陸續退出惠民保市場,鎂信健康的同行思派健康更在2025年宣佈擬重組該業務。

  對於鎂信健康而言,惠民保不僅是其「智保解決方案」的核心場景,更是串聯「智藥解決方案」與「消費端服務」的關鍵紐帶。這一市場的增速下滑,直接動搖其商業模式的根基。儘管公司試圖通過帶病體保、健康管理服務等新業務對衝風險,但在健康險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這些嘗試尚未形成有效支撐。

  鎂信健康的困境,折射出健康險TPA行業在政策紅利消退后的集體焦慮。當惠民保這劑猛藥的藥效逐漸減弱,如何通過技術提升保險運營效率、通過服務創造差異化價值,成為所有從業者必須回答的命題。

  從估值邏輯看,鎂信健康當前面臨兩難:若參照思派健康上市前最后一輪約109億元人民幣的估值,其2024年20.35億元的營收規模難以支撐高估值;若以思派健康當前45億港元的市值作為參考,則可能引發一二級市場倒掛,挫傷老股東信心。更關鍵的是,即便成功上市,鎂信健康仍需直面行業根本性挑戰——如何在監管合規框架內,重構健康險TPA的價值鏈。

  站在二次遞表的節點,鎂信健康的選擇頗有幾分「背水一戰」的意味。上市或許能為其換來短暫的喘息之機,但若無法在合規性、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上給出令資本市場信服的答案,這場資本遊戲終將難以為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