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歐洲「科技列車」為何失速?

2025-08-16 06:29

曾幾何時,歐洲是全球科技的高地。英國實驗室里,青黴素的誕生點亮了醫學新紀元;德國的汽車生產線機器轟鳴,帶動了機械工業的發展浪潮;空客飛機翱翔藍天,成為航空史上的傳奇。

然而,在今天,當我們談論人工智能、電動汽車、芯片製造和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時,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美國的硅谷、中國的深圳和杭州,而非巴黎或者慕尼黑。當中國創業者迅速將最新款電動汽車推向市場,當美國工程師們調試着新一代大語言模型,歐洲卻似乎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步伐緩慢,失去了往日的鋭氣和活力。歐洲曾經風馳電掣的「科技列車」正在失速。

這是歐洲產業慣性、資本生態、市場結構、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歐洲深厚的工業傳統固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也成為歐洲經濟結構調整的隱形天花板,限制了新經濟業態的發展空間。歐洲經濟如同一臺幾十年穩定運行的機械鍾,其運轉模式早已深深嵌入當地的供應鏈、就業結構和技術體系。要讓這臺機械鍾摘掉舊的「機芯」,換上新的「引擎」,不僅需要替換零件,更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變革——曾經的穩定機制變成了如今的創新阻力。

面對新能源和數字技術的興起,傳統行業常常陷入「要變又難變」的尷尬局面,努力平衡着保護舊業務與迎接新挑戰。他們既擔憂失去現有市場,又不敢完全放棄原來的優勢;既怕「跑偏」摔傷自己,又怕被新鋭企業遠遠甩在后面。不知不覺中,這種沉重的慣性像無形的枷鎖,限制了企業,也限制了創新。

比如,面對滾滾而來的新能源浪潮,歐洲車企還在猶豫,而太平洋兩岸的特斯拉、問界、小鵬這些新興力量已經「輕裝上陣」,果斷擁抱動力電池和智能技術,迅速佔領市場。

資本生態保守同樣制約了歐洲的創新活力。美國硅谷的風險投資文化大膽且富有包容性,敢於對尚未盈利甚至尚無明確商業模式的創新項目下注,哪怕失敗率極高也無妨。因為人們相信,開拓新賽道這件事本身就風險性極高,搏一把不一定能贏,但不搏一定會輸。在中國,產業資本和金融市場同樣積極押注顛覆式創新,持續加碼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一大批新興科技企業因而迅速崛起壯大。

相比之下,歐洲資本市場則更為保守,企業必須較早展現盈利能力才能吸引資金。這不僅導致初創企業資金匱乏,也造成了風險規避的保守心態,令很多原本很有潛力的創新只能停留在「腦洞」階段。

麥肯錫發佈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歐洲創業公司募集的資金僅佔美國創業公司10%左右,導致不少公司難以渡過初創的中后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4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歐洲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私人投資不到中國的一半。在這樣保守的投資環境中,許多創新型企業難以為繼,許多人才出走海外,又加劇了歐洲創新活力不足的困境。

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2016年擊敗世界頂級圍棋選手李世石,震驚全球,成為人工智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是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開發AlphaGo的公司DeepMind最早誕生於英國。受制於相對保守的投資環境,公司一度難以承擔高額研發成本和商業風險,發展受限。2014年,谷歌以5億多美元收購DeepMind,為其注入資金和技術資源。藉助谷歌龐大的數據和計算平臺,DeepMind加快了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步伐,還將應用擴展至眾多領域。

DeepMind的發展過程,反映了歐洲創新生態的脆弱:儘管孕育了頂尖技術,卻因資本與資源限制難以在本地實現快速成長,最終「為他人做嫁衣」,這不能不説是歐洲的遺憾。

歐洲市場結構的複雜性也給科技創新帶來了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的關鍵在於規模經濟。大規模的統一市場可以加快研發投入的回報速度,使企業快速實現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和美國擁有龐大的統一市場,讓企業能夠迅速落地新技術,擴大生產、銷售和應用規模,降低單位成本,加速技術迭代。歐洲則由多個主權國家組成,語言、文化和法律充滿多樣性。企業在跨國擴展業務時,常常需要面對法規不一、文化差異以及政策不同等挑戰,增加了跨國經營的難度和成本。

儘管歐盟一直在努力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和政策協調,但成員國間在許多關鍵領域仍存在顯著分歧。這種複雜的治理結構使得重大科技創新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周期宂長、決策緩慢。而科技發展瞬息萬變,歐洲市場的「慢節奏」無法滿足新興科技企業快速擴張的需求,導致歐洲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受限,錯失了許多珍貴的先發優勢和市場機遇。

歐洲社會文化中以穩健和漸進改革為主的價值觀,對新興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其公眾和政策制定者普遍關注新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尤其關注就業結構調整、數據隱私和倫理問題等。這本是好事,但是在歐洲卻顯得有些過猶不及。

面對新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歐洲社會傾向於謹慎和保守,避免激進的技術變革對社會穩定造成衝擊。例如,電動汽車的普及雖能夠促進綠色轉型,卻也不可避免地衝擊了傳統制造業崗位,引發就業焦慮;再如,人工智能帶來自動化和數據應用,但也會帶來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擔憂。創業者在這種文化環境中,必然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阻力。

這種文化氛圍在政策層面則體現為嚴苛的監管框架。以歐洲出臺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為例,作為全球最嚴格的數據隱私保護法規,其有效保護了公民的隱私,也在無形中設置了創新的障礙。企業在數據收集、處理和應用方面面臨多重合規要求,很多時候不得不降低技術應用的速度,甚至放棄部分創新嘗試。歐洲嚴格監管與保守文化相互作用,對創新行為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牆」。

歐洲已經意識到其在新科技領域正在落后的現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公開表示,歐盟在芯片製造、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領域存在「戰略性短板」,並計劃加大投資佈局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英國首相斯塔默宣佈將投資10億英鎊以大幅提升國家算力。

但是,歐洲要重新站上科技高地,不僅面臨技術創新的挑戰,更需要文化、制度與市場的深刻變革,關鍵在於如何在保持社會和制度穩健性的基礎上,培育更多的冒險精神,激發更大的創新活力。

未來,歐洲能否在穩健與敏捷之間找到新的平衡,繼續在全球科技舞臺上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加速奔涌向前,留給歐洲「轉身追趕」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緊迫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