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21:07
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8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討論結束俄烏衝突。美俄兩國選擇在這里會面,討論烏克蘭的未來與歐洲的安全,顯得格外耐人尋味。因為在過去兩年里對俄烏衝突最熱心表態、最積極加碼制裁、最頻繁送武器的歐盟,此刻卻連談判桌的邊都挨不上。這一切,折射出歐洲被邊緣化的現實。
「普特會」登場 歐洲只能乾着急?
當地時間13日,德法英等歐洲國家、北約、歐盟以及烏克蘭領導人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視頻會議。會議結束后,與會者普遍表達了樂觀看法。
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在社交媒體分享了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會議的圖片併發文説,歐盟決心與美國緊密團結合作,結束俄烏衝突並實現公正持久的和平。科斯塔寫道,實現停火仍然是當務之急——這是與烏克蘭進行有意義談判的必要一步。
德國總理默茨則發佈了一張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共同參會的圖片。默茨在推文中寫道,德國與盟友在包括停火是任何談判的必要前提、談判必須帶來穩固持久的和平並提供安全保障等優先事項上保持團結和高度一致。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通話后發表聲明稱,特朗普瞭解歐洲的立場,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認同歐洲的立場」。這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和德國總理默茨的樂觀言論相呼應。
對於歐洲的此番外交操作,俄羅斯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俄羅斯外交部信息與出版司副司長法捷耶夫在13日表示,歐洲尋求的磋商在政治和實踐上都無關緊要。他強調,俄方將關注歐洲國家在即將舉行的峰會上的表現,並希望歐洲不要採取任何阻礙峰會舉行和達成建設性協議的舉措。
俄羅斯外交部信息與出版司副司長 法捷耶夫:俄方認為歐洲人苦苦請求的這些磋商,在政治上和實際上都微不足道。歐洲人在口頭上支持美俄為解決烏克蘭衝突所作的外交努力,但事實上,歐盟卻在暗中阻撓。歐洲支持尋求和平解決途徑的虛偽言辭,不過是又一次企圖拖延解決進程的手段。
《政治報》歐洲版文章的標題展示了立場。這篇名為《歐盟領導人與特朗普就烏克蘭問題通話后,聽起來很樂觀 但他們可能要大吃一驚了》的報道説,俄美領導人在阿拉斯加真正會面時,事態極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報道援引一位熟悉13日會議人士的警告説,儘管「總體而言,氣氛積極」,但「特朗普一如既往地談論了很多他將要做的事情,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要做什麼。」
文章指出,從歐盟成員國承受美國單方面加徵關税、北約成員國同意將國防支出逐步增至GDP的5%以及烏克蘭簽署「美烏礦產協議」,歐洲人已經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以爭取華盛頓的支持。
衝在最前的啦啦隊 站在最遠的場外
歐盟一直是俄烏衝突中的重要角色。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8月1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至2025年6月,歐洲已通過軍工產業合同向烏克蘭提供至少351億歐元的軍事援助,高出美國44億歐元,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對烏克蘭軍事支持最大來源。在2025年5至6月,歐洲以每月105億歐元的高額援助維持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其中約46億歐元是通過武器採購合同,直接注入歐洲和烏克蘭國防產業。
如果把歐盟比作衝在最前線的啦啦隊,這個比喻確實一點不過分:歐洲買單、打氣、持續加壓。但當真正的戰略對話展開時,他們卻連場邊的貴賓席都沒有,即便付出了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依舊無法獲得俄烏衝突談判桌上的一席之地。
這不僅是能力的問題,更是話語權的象徵。歐洲的援助多集中在購買美製裝備或補給烏克蘭,缺少自主戰略籌碼,也沒有形成能夠左右談判進程的政治自主能力。面對美俄主導的高層外交舞臺,歐洲的聲音顯得既熱情又無力。
歐洲被踢出局:一杯自己釀的苦酒
在巴黎高等商學院歐盟法教授阿萊曼諾看來,美俄的阿拉斯加會談清楚地表明歐洲正被邊緣化。
阿萊曼諾説,當前歐洲領導人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如果他們對烏克蘭表現出過多的承諾,最終可能會孤立無援;但如果他們放手,烏克蘭將得到一份非常糟糕的協議。歐洲接受妥協是爲了從美國那里獲得安全保障。對於數百萬歐洲人來説,這是極其棘手和令人沮喪的,他們希望看到歐洲領導人發出更大的聲音,而不是再次接受更多的強迫、更多的恐嚇和對美國政府的更多屈服,因為這次談判可能會從根本上重塑歐洲安全。
巴黎高等商學院歐盟法教授 阿萊曼諾:這對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來説,不僅極難接受,而且令人沮喪。他們希望看到歐洲領導人能發出更響亮的聲音,而不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再次接受更多的強加、更多的威嚇、更多對美國政府的屈從。因為此刻的談判,很可能從根本上重塑歐洲安全格局,卻幾乎沒有歐洲的實質性參與。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專家雅各布·柯克加德認為,當前局面的背后,是歐洲正為其國防實力薄弱付出代價。在他看來,這種無力不僅體現在無法獨立保衞自己,也體現在難以為烏克蘭提供充分支持,在缺乏實際實力的情況下,歐洲自然不會被邀請參與關鍵會議。
柯克加德同時強調,如果特朗普與普京達成協議,任何損害歐洲安全利益的安排都會衝擊北約,而美國作為北約的核心安全支柱,與俄羅斯這一直接軍事對手簽署有利於俄方的協議,「那北約就等於被判死刑,被埋葬,一切結束。」
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專家 雅各布·柯克加德:如果作為北約當前主要安全提供者的美國,與作為北約直接現實軍事威脅的俄羅斯簽署了一份在軍事上明顯有利於俄方的協議,那麼北約就失去了意義,等同於死亡、結束、被埋葬了。而這正是歐洲的問題所在,歐洲根本無法獨立有效地威懾俄羅斯,而此刻我們顯然沒有這樣的軍事能力。
有歐洲媒體注意到,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特朗普政府,歐洲今年已經經歷了屈辱時刻。7月2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代表歐洲,簽下了一份明顯不平等的貿易協議。法國總理貝魯的感嘆猶在耳邊,一個由自由人民組成的聯盟,本應團結守護價值觀與利益,卻選擇了屈服。
如今,屈辱時刻悄然臨近:如果美俄在阿拉斯加達成交易,歐洲甚至沒有資格坐在談判桌前,烏克蘭則可能被直接擺上餐盤,任人切割。
歐盟或許習慣了在議會大廳里用決議和聲明為自己鼓掌。但在莫斯科的眼里,它是敵對陣營的一部分,在華盛頓的盤算中,它只是執行計劃的助手。現實是殘酷的:不論你付出多少軍援、凍結多少資產、承受多少能源危機的代價,沒有籌碼,就沒有位置。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阿拉斯加更不相信沒有實力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