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估值150億的智元機器人,要證明自己不是「花瓶」

2025-08-15 20:38

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資本熱」向「商業化」挺進。

2025年8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落幕。不出所料,人形機器人依舊是大會上最耀眼的存在,尤其是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和松延動力的持續爆紅,也讓外界感慨知名投資人朱嘯虎「退早了」。

數月前,朱嘯虎曾稱看不到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並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企業。

上述觀點發出后,不僅沒有把資本市場的熱情澆滅,反而引爆人形賽道的「熱火」。

以朱嘯虎的金沙江創投相繼退出的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松延動力」)和星海圖(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海圖」)為例,天眼查顯示,2025年以來,兩家公司已分別完成三輪、四輪融資。其中,星海圖7月的最新一筆融資金額更超1億美元。

令資本狂熱的並非只有松延動力和星海圖。天眼查顯示,人形機器人網紅企業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元」),成立僅兩年多時間,已完成十一輪融資,其中2025年以來也已完成四輪融資,投資方不乏正大集團、京東集團、藍馳創投等知名機構。另據綜合報道,在3月B輪融資后,智元的估值達到150億元。

手里有錢的智元,也開始構建起自己的投資版圖。天眼查顯示,智元對外投資了28家企業,其中不乏靈猴機器人、玉樹智能、軟通天擎機器人、富興電機、數字華夏、千覺機器人等多個機器人產業鏈企業。

圖片來源於天眼查

投資之外,智元在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和訂單獲取上,也有頗為亮眼的表現。而被朱嘯虎吐槽「看不到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的行業共性問題,市場也從智元們頻頻斬獲的鉅額人形機器人訂單中,看到了商業化落地的新希望。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也表示,未來幾年,全行業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每年翻番都是有保證的,如果有更大的技術突破,甚至未來2-3年突然一年出貨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也有可能。王興興這一論調,無疑又為人形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那麼,資本狂熱與企業加速探索商業化路徑之下,人形機器人的「花瓶」標籤真的可以徹底撕掉了嗎?

01 並不缺訂單

當前,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質疑之聲仍不絕於耳。

近日,創業黑馬創始人劉文文在某活動上曾談到,「人形機器人現在創業的人基本都會死,因為做人形機器人已經燒掉太多錢並且它無法替代人的物理功能。」

這句話背后,其實還是回到了長期困擾行業的兩個問題:量產落地難和商業化難。

這一點,在人形機器人「一哥」優必選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優必選在營收穩定增長的情況之下依舊深陷虧損,並且這種虧損情況已持續多年。

此外,據綜合報道,優必選2024年僅交付了10台人形機器人。

優必選其實並不缺訂單。據2024年財報披露,東風柳汽將採購部署20台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並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居然智家擬於2025年底前採購部署500台優必選仿真人形機器人,合作期內計劃銷售10000台。

一個月前,優必選成功拿下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9051.15萬元的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這是目前已公開的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中,單家公司單筆中標金額最大的採購訂單,刷新人形領域的中標紀錄。

除了不愁訂單之外,優必選在工業場景的客户開拓和實訓情況也非常可觀。據披露,優必選已與富士康、比亞迪、吉利汽車、東風柳汽、奧迪一汽、北汽新能源、順豐等知名企業合作,其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進入全球最多工廠實訓。

集多重利好於一身的優必選,卻並沒有給市場帶來意外之喜,反而盈利和交付能力都顯得非常拉胯。

有了「一哥」的前車之鑑,智元在商業化上也鉚足勁頭「攻堅」。

8月11日,智元發佈消息稱,公司與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數千萬元標的的項目合作,近百台遠征A2-W將落地富臨精工工廠。這是國內首個工業領域具身機器人規模化商業簽單案例。

就在大約兩個月前,智元與宇樹科技聯合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標的項目總預算約為1.2億元。該項目分為2個小採購包,其中採購包1採購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雙足機器人,預算0.78億元,由智元中標。

此外,天眼查顯示,2025年以來,智元還相繼中標南方電網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紹興市上虞江科數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電機學院和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機器人相關項目,其中不乏預算上千萬元的項目。

圖片來源於天眼查

斬獲鉅額訂單的同時,智元也在加速量產。據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對媒體透露,「智元線下量產的機器人已超2000台,預計今年出貨量將達到數千台,現已在工業製造、倉儲物流、電力巡檢、交互引導四大場景實現突破性落地。」

對於人形機器人而言,拿下訂單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實現按時按量交付,纔是對企業的真正考驗。

即使跨過了交付這道關,也並不意味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松延動力董事長姜哲源就曾對媒體表示:「即使產量達到預期,還存在一個風險,即機器人交付后的可靠性不夠,出現大量損壞返修的情況,這也是公司無法承受的。」

02 具身智能短板待補齊

儘管商業訂單火爆,人形機器人仍面臨「靈魂」拷問。

在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王興興便表示,當前智能體機器人的整機硬件已經夠用,最關鍵的挑戰是模型問題而非數據問題;機器人大模型的臨界點或將在未來3-5年的時間到來。

也就是説,具身智能模型是智能體機器人目前的一大短板。

在這一點上,智元算是有點遠見,2025年一季度其發佈了國內首個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據瞭解,該模型具有泛化能力,可在極少數據甚至零樣本下泛化到新場景、新任務,降低了具身模型的使用門檻,降低了后訓練成本。

在此驅動下,智元也想效仿蘋果,打造極致體驗和閉環生態。「商業模式上,我們不太會走安卓的模式。智元作為本體廠商,更多是提供軟硬件一體化、極致優化的產品給客户,更像蘋果和特斯拉。安卓的體驗在流暢度和安全性上不如iOS,我希望我們的產品能給用户帶來極致體驗。」姚卯青曾談到。

智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8月8日,深圳玉樹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玉樹智能」)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智元,註冊資本升至5263.16萬元。天眼查顯示,玉樹智能是A股上市公司玉禾田旗下控股公司。

上述消息傳出后,玉禾田股價出現暴漲。Wind數據顯示,8月8日至8月13日,玉禾田股價漲跌幅為57.31%。

圖片來源於Wind

在入股玉樹智能前一個月,智元通過一筆反向收購,引發資本市場巨震。7月8日晚間,上緯新材發佈公告稱,智元旗下持股平臺將斥資約21億元,通過「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公司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機器人實控人鄧泰華,將成為上緯新材的實控人。

消息發出后,wind數據顯示,7月8日至8月5日,上緯新材的股價從7.78元/股飆至110.48元/股,漲跌幅為1320.05%。

除此之外,智元還通過合資、控股、戰略投資以及聯合研發等多種方式,密集織造了一個橫跨材料、零部件、製造與下游應用的垂直整合產業生態網。例如前文提及的上緯新材,便處於產業上游材料端;而整機交付則攜手藍思科技、商業化落地聯手大豐實業等,智元機器人正在串聯起一個具身智能「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智元還與百事中國聯合發佈了全球首個品牌人形機器人「百事藍寶」,並在足壇明星貝克漢姆的見證下,由機器人精準完成遞送飲品、太極表演等高難度交互任務。這也意味着,人形機器人正從生產力工具向品牌IP的華麗轉型。

一系列動作背后,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加速商業化落地。

03 商業化急切

這一點,從智元在四足機器人的佈局上便可窺得一二。

「四足機器人在我們的‘靈犀’產品線下會有佈局。四足機器人作為一個成本較低、穩定性好、相對成熟的產品,我們在市場端也收到了很多需求,比如個人陪伴、家庭巡邏看護等。」姚卯青曾透露。

一般而言,爲了快速「回血」,人形機器人企業都會選擇終端需求更明顯、技術難度更低的四足機器人作為商業化首選。比如宇樹科技能夠在同行依舊深陷虧損的境況下,連續多年實現盈利的關鍵便在於此。

不過,姚卯青也表示,智元切入四足領域,不是爲了「內卷」,而是希望通過更多的機器人產品和行業應用,來更好地理解市場對智能化的需求,獲取更多數據和反饋,為智元的人形機器人發展提供指引。同時,四足和人形的供應鏈很多是複用的,四足的量產有助於關鍵零部件的降本、提升質量和一致性。

即便如此,市場仍然能夠感受到智元在商業化上的「急切」。

這份急切,或許源於兩個方面:第一,在資本市場上融了那麼多錢、吹了那麼多牛,總要拿出點硬核東西,來證明自己與那些只會「花拳繡腿」的同行不同;第二,想要繼續推進IPO,加速商業化提升盈利能力,無疑是向市場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智元的急迫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行業已經來到了最關鍵時刻。

在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王興興就曾談到:「人形機器人行業已經走到‘ChatGPT時刻’的前夜,最快1-2年就能迎來這一時刻;在未來2到5年,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重心是端到端的具身智能AI模型。」

與此同時,智元還面臨另外一個「不穩定」因素——高端人才流失。

8月6日,《職場Bonus》發佈消息稱,智元機器人靈犀事業部總裁魏強、聯合創始人閆維新離職,現由彭志輝輪值靈犀事業部總裁。

此外,《職場Bonus》還透露,2024年下半年至今,從智元離職的高端人才還包括:前算法總監、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高禕、前生產製造總經理張紹政、前AI算法總監任廣輝等。

當前,人形機器人發展尚處於上半場,行業技術風向瞬息萬變,而高端人才恰恰是其中的關鍵變量。

針對高端人才流失以及商業化等問題,源媒匯向智元方面致函詢問,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對於智元來説,在資本狂熱追逐和訂單紛至沓來的喜悦之外,更應冷靜思考一下,如何通過技術上的持續創新,徹底摘掉「花瓶」的帽子。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源媒匯」,作者:謝春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