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聚力打造南部產業帶 譜寫呼和浩特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08-15 03:29

(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產業集聚開新局,動能轉換譜新篇。呼和浩特市正全力推進工業園區規模化集聚發展,着力打造南部產業帶這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該產業帶位於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區域,交通優勢突出,已構建起以呼北高速、呼鄂高速等為主干的公路網,以及涵蓋鐵路貨運、中歐班列和4F級盛樂國際機場的立體交通體系。

  當前,南部產業帶重點建設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林格爾新區、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臨空經濟區和綜合保税區五大產業園區,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綜合保税區充分發揮「保税+」政策紅利,臨空經濟區依託航空樞紐加速發展,共同提升區域開放水平。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產業協同,各園區正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首府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 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升級再提質

  智能光伏支架、升壓一體機、匯流箱、逆變器……走進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駐區企業內蒙古雙傑塞都電氣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智能設備高速運轉,工人們專注操作。

  「我們將繼續加大在內蒙古及呼和浩特的投資力度,在源網荷儲、新能源及儲能電站投資和建設領域,深化與當地企業和電網的合作。」內蒙古雙傑塞都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志宏説道,2024年11月15日,雙傑電氣與呼和浩特市政府、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同簽署《雙傑電氣集團內蒙古變壓器數字化製造基地及高壓和超高壓及特高壓變壓器研發中心入區投資合作協議書》,計劃於2026年11月前投運。項目建成后,將助力內蒙古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業補鏈和強鏈發展戰略,提高內蒙古在新能源電力裝備產業的地位。

  「今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與內蒙古當地用户簽署共計270台醇氫重卡、客車產品訂單,並交付醇氫重卡、輕卡產品。」8月9日,遠程星瀚G醇氫電動牽引車與遠程星際U11M醇氫電動城際客車在呼和浩特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下線,標誌着呼和浩特市推廣發展醇氫生態戰略邁出關鍵一步,為壯大呼和浩特經開區裝備製造等產業規模、整合產業鏈條、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首個專注於新能源領域的商用車集團,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依託吉利在甲醇領域近20年的技術積累,打造醇氫電動特色戰略技術路線,並已全面產業化運營。未來,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將以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廠為錨點,助力呼和浩特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內蒙古及呼和浩特推動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路徑。

  在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建設加速前行的進程中,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駐區企業加足馬力。圓速蒙泰首批30台智能氫電重卡成功下線,吉利遠程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新能源重卡、礦卡及專用車製造基地初具規模,巨創電氣、雙傑二期、藍創智能、丞士機器人、天啟通宇、北斗伏羲按照建設計劃全面推進,立物科技、求實機器人完成中試研究。

  在前沿新材料製造基地多元發展過程中,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駐區企業加強項目的競爭力,釋放產業的生命力。硅晶材料產業逐步由光伏晶片向半導體晶圓襯底拓展,海泰大成開始試生產,未來能源、大明光福、化合積電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遠景儲能正在進行廠房裝修,叁零陸零、矽立科、旭輝軟碳、旭輝電解液等項目穩步實施,清橙半導體、昌瑞半導體等項目相繼開工,積極推進建設鉅瓷高純氮化物電子陶瓷材料、天皓玻纖高性能玻纖生產基地二期。

  接下來,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通過多項舉措,着力打造以新能源裝備為核心的新裝備製造、前沿新材料製造產業體系,全力推動產業從「製造」向「智造」跨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綠色算力賦能 數字經濟發展添活力

  來到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到處都是忙碌的施工場面。工地上,塔吊高高聳立,卡車來回穿梭,工人們正在加緊建設。從鋼筋綁紮到混凝土澆築,從設備安裝到系統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這片土地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為首府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區,和林格爾新區已構建起從上游算電設備製造、中游算力中心建設到下游數據產業和算力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在算力設備製造領域,超聚變服務器、樂訊服務器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落地,蒙馬交通智能裝備製造基地等建成投用,自治區首個算電數字設備製造產業園加快建設,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和林格爾新區已投用的算力總規模達到10.1萬P,其中智能算力9.6萬P,這一成績在全國八大樞紐十大集羣21個片區中名列前茅。

  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和林格爾新區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建設全過程。通過採用先進的自然冷卻技術和余熱回收系統,數據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顯著提升,PUE值控制在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這種「綠電」供"綠算"的創新模式,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更體現了新區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通信巨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華為雲、抖音智算等科技領軍企業的紛紛落户,進一步提升了和林格爾新區的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生態的培育是和林格爾新區發展的突出亮點。在數據產業領域,新區加快建設數據產業、模型訓練推理、運營運維、信創適配、算力應用「五大基地」,累計建成運營120多個信息平臺。兩大國家人工智能訓練場的全面落地,使新區成為承接國家人工智能訓練任務最多的地區,大模型訓練參數量已超萬億。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中心內蒙古分中心的掛牌成立,自治區大數據交易中心的建成投用,以及多雲算力資源監測與調度平臺的上線運行,標誌着首府數字產業生態正在不斷完善。

  創新驅動始終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綠色算力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和林格爾新區的知名度,更促進了行業交流與合作。「最強綠色算力供給者」品牌的打造,彰顯了和林格爾新區的發展定位和產業特色。「和—京—蕪—貴—渝—蘇」跨區域異構算力一體化協同調度平臺的啟動建設,為全國算力資源優化配置探索出新路徑。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創新成果轉化步伐不斷加快。

  優化營商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為企業發展和人才創業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來,和林格爾新區共啟動實施‘企業零跑腿’服務項目43個,為中國銀行、華為、抖音等重點項目辦理各類審批手續超1000項,報批土地約9.5平方公里。通過實行‘企業零跑腿’服務機制,政務審批服務工作由過去‘企業追政府’轉變為‘專員追企業’,推動相關審批事項辦理效率提高50%以上,為企業節約了跑辦時間、提升了辦事效率、降低了成本支出,使其能夠集中精力聚焦主業,騰出更多時間抓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和創新發展,深受企業贊同和認同,逐步成為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塊‘金字招牌’。」內蒙古政聯招商服務有限公司綜合服務部副部長張鑫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服務內容,持續對接企業,全力積極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招商引資加速 打造綠色農畜產業新高地

  「師傅,製冷罐調試好了嗎?」走進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調試設備,內蒙古德馬馬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德德瑪仔細查看每個環節,確保順利投產。

  該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自今年6月開工以來,僅用兩個月就完成建設並投入生產,跑出了項目建設「加速度」。新投產的車間配備了酸奶、特色乳製品、含乳糕點等多條生產線,並設有化驗室和研發室,日均處理生牛乳15噸,年產量達5000噸,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

  「我們要讓優質乳製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德德瑪信心滿滿地説。該項目的投產,為和林格爾縣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孵化園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相距不遠的內蒙古聖牧低温乳品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場景令人耳目一新。中央控制室,3名工程師正緊盯電腦屏幕,輕點鼠標即可完成酸奶生產的全流程操控。從原奶接收到發酵成型,温度、壓力、時間等關鍵參數均由高精度PID系統自動調節,整個前處理工藝僅需人工採樣和添加菌種,真正實現了「指尖上的生產」。

  「這套系統讓質量控制更精準、更高效。」內蒙古聖牧低温乳品有限公司和林工廠廠長韓經緯介紹,當前生產線配備2條牛奶接收線,一期牛奶日處理能力達300噸,400噸容量的奶倉為產能提升留足空間,未來日產能可提升至500噸。通過智能化改造,企業在保障產品品質的同時,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為乳業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新標杆。

  內蒙古草原紅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紅色機械臂靈活翻轉,精準完成芝士三角奶酪的分裝定型工序。伴隨着有節奏的「咔嗒」機械運轉聲,一塊塊金黃奶酪整齊碼放,生產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30%。

  「智能改造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內蒙古草原紅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白雪介紹,通過引進工業機器人,不僅實現標準化生產,更保障了產品品質的一致性。目前,該生產線日均產量達3噸,未來將達到10噸。

  一組數據印證了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的蓬勃發展: 2024年,開發區44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06.12億元,同比增長11.8%;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67億元,同比增長62%。今年,開發區擬實施重點項目51個,總投資129.8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9.05億元。

  「今年,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嚴格落實‘全員招商’工作模式,赴北京、無錫、上海等地開展招商活動15次,實地考察企業及商協會27家,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簽約項目21個,協議總投資達41.55億元。其中,投資10億元的牛乳深加工、投資10億元的中蒙醫藥合成生物智造產業園、投資6億元的千喜鶴中央廚房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園等3個5億元以上重點項目相繼落地。」 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經濟發展和招商服務局局長姚川帥介紹,當前,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正聚焦奶業、肉製品、現代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實施精準招商策略,着力補鏈強鏈延鏈,跑出產業發展「加速度」。

  立足集羣優勢 北方生物智能製造基地快速形成

  前不久,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駐區企業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牽頭實施的「動物疫苗新型佐劑和疫苗遞送關鍵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成功篩選出細菌多糖類納米佐劑,並在小動物模型中驗證其獨特的作用機制。這一突破為提升動物疫苗效果、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標誌着我國動物疫苗佐劑技術邁上新臺階。

  呼和浩特「逐新」,不是盲目上新,而是下足「繡花功夫」,科學佈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呼和浩特市聚焦非洲豬瘟、mRNA、基因工程、牛支原體、布魯氏菌等疫苗技術攻關,引入AI技術賦能數字化生產線,全力推進獸用疫苗、寵物疫苗項目建設,金宇保靈全球首個mRNA疫苗及核酸藥物智能化製造項目順利通過GMP靜態驗收,科拓微生態製劑、特瑞爾生物、大溪生物、華希生物布魯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開始規模化生產運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奧普賽生物神康醫療進入試生產階段,雙奇藥業、映生水凝膠等一批生物製造企業開啟投產前廠房裝修,安迪科、海閣堂等一批新項目開工建設。以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合成生物研究北方中心、深圳基因組所固態中試平臺建設為核心的生物製造谷項目快速推進,啟動建設暨現代合成生物研究院,「1+2+N」合成生物產業格局加速形成。

  「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能源優勢明顯,區位得天獨厚,優良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菌種發酵和連續生產,十分適合生物製造產業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閆建斌在呼和浩特市生物智造谷啟動建設暨現代合成生物研究院成立會議上表示。4月26日,呼和浩特市生物智造谷啟動建設暨現代合成生物研究院成立會議在內蒙古蒙科聚總部基地舉行。該項目由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共同打造,同步成立現代合成生物研究院。

  作為內蒙古工業經濟的核心板塊,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將生物醫藥產業培育為支柱性優勢產業。目前,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生物醫藥企業2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家,形成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生物智造谷的建設,是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一步。」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馬文靜介紹道。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立足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深入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帶動、創新能級提升,千方百計招引生物醫藥領軍企業、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和重大項目,全面提升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的輻射帶動力和區域影響力,北方生物智能製造基地快速形成。

  航空樞紐建設 臨空經濟區開放空間再拓展

  近期,呼和浩特盛樂國際機場(以下簡稱盛樂國際機場)建設爭分奪秒。航站樓精裝修近尾聲,設備系統聯合調試加緊進行。「圍繞盛樂國際機場建設,積極推進機場周邊道路、市政管網的配套建設,全力服務機場按時順利轉場運行。」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郭菊穎表示,這一「空中門户」的啟用,將為臨空經濟區注入核心動能。

  乘機場建設東風,臨空經濟作為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以下簡稱新區)新興增長極加速崛起。新區着力打造產業鏈,重點發展航空客貨運輸、運營服務、培訓、維修、航食等核心產業。

  在航空總部基地項目現場,施工有序進行。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張蕊介紹,項目主要建設包含辦公、會議、培訓、食宿等功能的綜合業務用房及航材管理附屬設施。目前主體已封頂,正進行二次結構施工。

  國航內蒙古公司基地、華夏航空運營基地、國航內蒙古公司機務維修基地、內蒙古民航機場集團機場配套項目、中國航油等項目加快建設,新開工中翼航空食品配餐、航空總部基地等項目。一批重點項目將建成投用,為臨空經濟築牢根基。同時,新區加快建設航空口岸,開工華夏航空總部基地,增加過夜航班,完善產業鏈條,推動臨空經濟向縱深發展。

  臨空經濟產業正乘着盛樂國際機場建設的東風加速崛起。產業佈局聚焦核心,構建核心功能區與產業體系,建成核心功能區,完善基礎設施,實現過夜航班突破。以打造國家北方航空運輸樞紐為核心,深化與國航內蒙古、華夏航空等合作,提升客貨運服務水平。同步建設維修、培訓、航食等配套產業,實施「維修+培訓」戰略,培育技術教育集羣。強化航空口岸功能,優化國際貨運航線。發展航空物流產業。以航空物流園為支點,推動國際空港物流與保税經濟協同發展。

  此外,開闢貨運包機航線,打通新通道。重點培育電商物流、冷鏈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聯運物流為核心的現代體系,構建國際競爭力航空物流樞紐。打造臨空型現代服務業。聚焦保税加工與保税物流「雙輪驅動」,構建「保税+」特色產業體系。強化核心區建設,攻堅總部經濟,培育多元業態,深化產融結合,打造現代服務業集羣。培育臨空新興產業。 聚焦航空物流樞紐、食品精深加工升級、生物醫藥創新三大主導產業,構建全產業鏈生態,深化跨區域協作,推進產教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

  郭菊穎表示,盛樂國際機場的推進,將為新區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合作,吸引企業人才集聚,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保税+」戰略深化 多元業態激發外貿新動能

  作為全市開放型經濟的核心載體,呼和浩特綜合保税區(以下簡稱綜保區)持續深化「保税+」戰略,發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等多元業態,為呼和浩特市南部產業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筆者走進綜保區內蒙古佰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轟鳴的機械聲與忙碌的施工人員,共同奏響項目建設的奮進曲。該公司二期項目佰邦全球智能製造示範工廠總投資5000萬元,於今年5月開工,計劃10月投產。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3億至5億元。

  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系統性規劃,實現木質餐食用具的循環經濟,不僅是呼和浩特市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杆工程,更將有力助推綜保區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帶動產業鏈協同升級,為呼和浩特市搶佔環保型新材料國際競爭制高點注入新動能。

  在綜保區,動能澎湃不止一處。阿斯特(內蒙古)黃金製品有限公司於2024年10月投產,總投資1000萬元,年加工黃金製品約3.5噸,產值25億元。綜保區「前店后倉」體驗店作為呼和浩特跨境消費新地標,總投資約600萬元。其創新模式讓消費者在「前店」體驗后線上下單,商品在海關一體化監管下從「后倉」快速配送,大幅壓縮購物周期,為培育外貿新業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實踐路徑。

  目前,綜保區已形成多元業務佈局。保税物流方面,建成鐵路、公路、快遞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常態化開行中歐、中亞班列線路20條,試運行全國首單中蒙俄返空車寬軌裝車業務,創新區港聯動模式,與天津港合作促進貿易迴流,並開通呼和浩特至烏蘭巴托、莫斯科兩條TIR 國際公路線路。保税加工方面,相繼落地貴金屬加工貿易、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智能數字食品包裝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基地等項目。跨境電商方面,實現跨境電商與傳統零售模式的成功結合,成立呼和浩特綜合保税區「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中心」,創新「前店后倉」零售模式。國際貿易方面,不斷擴大二手車出口規模,拓展進口燃料油、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大宗貿易業務。

  上半年,綜保區完成進出口值43.1億元,在全國綜保區排名87位,自治區排名第1位,全市進出口總值排名前20的企業中綜保區佔4家,貿易額佔比為38.6%。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9.86億元,同比增長599%,發展態勢穩中向好。

  未來,綜保區將立足開放型經濟目標,以「貿易+產業+物流」協同為路徑,聚焦貴金屬精煉加工、二手車出口、跨境電商、大宗貿易等領域,不斷提升對外通道建設,構建「物流通道建設+實體產業擴容+新型業態培育」的立體化發展模式,探索一條具有首府對外開放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梁婧姝 楊彩霞 阿柔娜 杜拉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