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買殼容易「吃藥」難:徐晰人1元吞下北大醫藥,遭遇「副作用」

2025-08-15 18:0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野馬財經

  作者 | 黃曉仙

  「資本新貴」徐晰人,能否帶北大醫藥浴火重生?

  一紙終止合作公告,揭開了北大醫藥「去北大化」代價。

  8月11日晚間,北大醫藥(000788.SZ)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北大醫藥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北醫醫藥有限公司(簡稱「北醫醫藥」)與北大國際醫院長期服務合同即將到期,雙方決定在2025年5月終止業務合作,預計將導致公司2025年銷售收入減少約6億元,淨利潤減少約4000萬元。此外,預計自2026年起營業收入減少約10.27億元(約為2024年的49.85%)。公告稱,公司生產經營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北醫醫藥也正面臨可能關停並轉的困難局面。

  截至8月15日,北大醫藥報收6.31元/股,總市值38億元。

  「1元買殼」背后的資本迷局

  子公司瀕臨關停並轉,恰逢北大醫藥實控人變更。

  2024年8月,一家名為新優勢國際商業管理(杭州)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新優勢國際」)的公司誕生。新優勢國際中,徐晰人通過100%控股的鑫通焱和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作為普通合夥人(GP)佔股20%,浙江中貝九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貝九洲」)作為有限合夥人(LP)佔股80%。

  天眼查顯示,中貝九洲是上市公司九洲藥業的大股東。2024年12月,徐晰人旗下新優勢國際以1元收購方正商業持有的合成集團100%股權間接控股北大醫藥,同時支付3300萬元受讓約23.92億元債權。2025年2月,中貝九洲將未實繳的80%股權以0元轉讓給徐晰人控制的杭州銘滿,強化徐晰人對公司的控制。

  這筆交易對徐晰人來説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按當時北大醫藥39億元總市值計算,22.22%股權對應價值約8.7億元,而他的實際支出僅3300萬元。

  1979年出生的浙江台州商人徐晰人此前並不為資本市場熟知。簡歷顯示,他歷任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上海浦西支行浙江業務部主任,但缺少醫藥行業經驗。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徐晰人是台州人,自身實力一般,在得知北大醫藥控制權轉讓的消息后,徐晰人隨即籌集資金。從結果來看,北大醫藥原控股方最終在諸多前往洽談控制權的機構中選擇了徐晰人。

  圖源:罐頭圖庫

  「浙商」徐晰人以1元代價入主北大醫藥時,協議明確要求剝離「北大」「北醫」品牌。巧合的是,在徐晰人入主前一個月(2024年11月)北大國際醫院改為招標制,北大醫藥全資子公司北醫醫藥因此失去單一大客户。此后半年,北醫醫藥未能開拓新客户,陷入經營困境。

  管理層洗牌,權力交接硝煙四起

  徐晰人入主北大醫藥后,公司管理層開始「換血」。

  今年1-2月,公司監事徐偉鈺、董事任甄華、張勇等人陸續離職;3月,上任一年左右的董事長齊子鑫因個人原因辭職。5月10日,北大醫藥公告稱,因毛潤辭去行政職務,西南合成提議免去其董事職位。對此,毛潤反駁稱,罷免需滿足「任期屆滿」或「重大過錯」法定條件,但公司未舉證其過錯,且以勞動關係解除為由罷免董事無法律依據。儘管如此,董事會仍以8票同意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該罷免議案。今年6月,公司董事兼總裁袁平東也宣佈辭職。袁平東在北大醫藥任職了近10年,在任期間曾帶領北大醫藥實現扭虧為盈直至推動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

  新實控人徐晰人也不斷加強對公司的掌控。4月,徐晰人當選董事長,7月,徐晰人出任公司總裁,公司核心管理層也更換為浙江系高管,如余孟川、黃聯軍等。至此,徐晰人已基本完成了對管理層的洗牌。

  今年6月,近百名退休職工因福利停發圍堵公司辦公樓,這場因資本更迭引發的治理衝突浮出水面。

  6月30日,北大醫藥發佈公告稱,近日,公司及公司大股東西南合成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部分離退休人員近百人持續衝擊、圍堵公司經營辦公場所,嚴重干擾了公司行政辦公秩序。野馬財經注意到,截至公告披露日,該事態尚無解決跡象。

  社交媒體上,有疑似知情人士發言稱,2024年12月,新優勢國際入主北大醫藥的當月,就開始停發退休職工工資、福利待遇、補貼等,加之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引發上百人到公司門口討要説法。

  野馬財經注意到,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0.6億元,同比下降6.1%,而淨利潤卻達到1.38億元、增幅超2倍的「反常高增長」。對於業績增長的原因,公司表示一是醫藥工業板塊重點產品收入結構變動,重點產品銷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帶動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醫藥流通板塊中供應鏈管理業務收入規模同比提升。

  資深財務專家施斌慶認為,公司銷售費用總額2024年比2023年下降了2.58億元,下降了56.03%,其中銷售費用下降的主要費用項目是市場開拓及差旅費,下降比率為60.48%。公司解釋下降的原因主要系集採政策,降價控費等原因。但國家藥品集採政策不是2024年首次執行,已經執行多年了。由此推算,不排除公司2024年少計提市場開拓費等支出以達到提升利潤之目的。此外,公司在2024年共計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減值準備金4216.24萬元。在2024年當期銷售費用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當期計提的這些減值準備不排除是否為平滑未來幾年的業績鋪墊。

  另外,北大醫藥在8月11日的公告中,精準預測2026年淨利潤下跌49.78%,引發股價一路下跌。市場有聲音質疑實控人徐晰人放任醫院合作流失,以便低價整合資產。

  「去北大化」之后,收入腰斬

  北大醫藥前身為西南合成製藥廠,1997年於深交所上市。2003年,北京大學通過旗下北大方正集團收購其股權,成為實際控制方。此后,公司依託北大醫學品牌資源拓展醫藥業務,於2013年正式更名「北大醫藥」。

  「北大」「北醫」字樣屬北京大學商標資產,北大醫藥通過品牌授權協議使用相關標識,藉此獲取醫院渠道信任。

  2014年8月,北醫醫藥曾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訂服務協議,同年11月,北醫醫藥還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簽署長期服務協議,有效期至2017年底。

  2022年4月、5月,北醫醫藥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簽訂為期三年的長期服務合同,獨家提供醫療設備、手術器械、藥品(特殊藥品除外)、體外診斷試劑、醫用耗材的採購及配送服務,預估合同總金額為每年12億元。

  該合作給北大醫藥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22年至2024年,北醫醫藥從北大國際醫院的實際交易金額分別為8.14億元、 9.86 億元、11.23億元,期間,北大醫藥的營收分別為20.77億元、21.93億元、20.6億元。2024年,北大醫藥的藥品流通業務收入為14.37億元,佔到總體營收近七成,而這14.37億元中的11.23億元與北大國際醫院有關。

  2022年12月,中國平安通過控股新方正集團成為北大醫藥實控方,持股比例達40.4%,北大醫藥成為旗下成員企業。

  2024年12月,徐晰人入主北大醫藥。經過兩次變更,北大醫藥跟北京大學已無股權關係。

  圖源:罐頭圖庫

  入主北大國際時,徐晰人簽下了嚴苛切割條款:入主后120天內必須完成公司名稱變更手續,變更后的公司名稱不得含有字號「北大」、「北大醫藥」、「北醫」或類似字號,180天清除所有北大關聯印記。過渡期需維護品牌聲譽,且永久禁注相關商標。這也預示着,新老股東在上市公司層面將加速脱鈎。

  且在徐晰人入主前一個月,北大國際醫院改為招標制,北醫醫藥因此失去單一大客户,北大醫藥已經跟北大毫無關聯。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上市公司高度依賴關聯方,屬於業務不獨立的問題,是嚴重的經營短板,只不過此前未被給予足夠重視,公司經營和治理結構也存在缺陷。

  8月8日,北大醫藥公告宣佈「組建生產製造子公司」,似乎打算轉型。

  事實上,北大醫藥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過多次轉型調整。2015年,北大醫藥剝離了原料藥資產,核心業務由原料藥向製劑及醫療服務轉型。近年來,北大醫藥加大了其研發投入,重點佈局抗感染、鎮痛類、精神類、慢病類四大核心領域。2024年,北大醫藥的研發投入4013.35萬元,同比增長12.22%。

  然而,公司失去核心大客户北大國際醫院后,淨利潤腰斬,現金流枯竭,難以覆蓋新生產基地建設、研發投入等轉型成本。在集採背景下,仿製藥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北大醫藥現有仿製藥產品多已納入集採,如注射用美羅培南、注射用頭孢米諾鈉、奧硝唑注射液等,2024年公司製藥業務毛利率已下滑11.23個百分點至57.47%。今年4月,北大醫藥公告稱,公司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鹽酸昂丹司瓊片(4mg)的《藥品補充申請批准通知書》,這標誌該產品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同類競品超20家,市場空間逼仄。

  另一家藥企海西新葯的案例顯示,集採導致其淨利率從37.1%驟降至29.2%,也表明整個仿製藥行業面臨盈利壓力。另外北大醫藥應收賬款周轉率僅1.74次,遠低於行業均值3.5次,資金效率低下問題,轉型將加劇其現金流壓力。

  沈萌表示,轉型成效需要更長時間經過市場驗證,短期表現並不足以進行結論,在集採背景下,成熟藥品的收益空間會不斷被削弱,這也倒逼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推出新的產品。

  徐晰人以「1元買殼」的驚人之舉入主,又在短短八個月內以雷霆手段完成了管理層的大換血,掃清了「平安系」的印記。如今去「北大化」后的北大醫藥遭遇經營困境,要如何走出困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