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如何看待Robotaxi產業機會?

2025-08-15 17:14

(來源:紀要頭等座)

1、政策進展與路權開放

·國內政策差異與牌照規則:國內在RoboTAXI領域政策開放進展顯著,以上海、武漢、杭州等城市為例,情況如下:牌照發放上,上海近期開放示範運營牌照許可,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強生、享道、小馬4家企業各獲5張收費運營牌照,對應5輛車可在上海收費運營。路權開放範圍方面,中國主要城市包括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杭州、成都、無錫、武漢等二線城市均開放路權,且範圍較廣。其中武漢全域開放,杭州計劃開放8個城區,海南等城市路權開放情況良好。運營許可要求有差異,武漢等部分城市,智駕公司有道路運輸許可證即可獨立運營;上海則要求企業有平臺證,因此百度、小馬等企業需綁定出租車公司獲取平臺證。

2、技術流派與表現

·主流技術路線表現:目前中國主要參與智駕領域的玩家分三類:一是智駕技術提供方,如蘿卜快跑、小馬文遠;二是主機廠背景公司,如T3、曹操;三是以流量平臺入局的玩家,如哈羅、京東、滴滴。這些玩家形成不同車隊影響且表現各異。單車成本上,智駕技術提供方整車單車成本較高,百度R76約20多萬,其他約30萬出頭。主機廠背景公司通過聯合智駕提供方、背靠整車廠並與運營平臺合作的三位一體模式入局。技術表現核心指標是接管率(行駛多少公里需人工接管一次,決定人車比)。特斯拉FSD12.5版本接管率約1000公里/次,13.4版本達1萬公里以上/次;國內百度、小馬文遠等接管率表現良好。

3、商業化現狀與成本

·商業化成本結構與模式:商業化成本結構主要包含多方面:車輛成本目前處於相對較高水平,以小馬為例,其單車成本由15萬的車輛和15萬的感知件構成,總計30萬;人員投入方面,包括遠程安全員和地勤人員的投入;運營成本涵蓋停車場地充電、換電站建設(如百度的換電站)、運營平臺搭建、算法搭建以及運營活動獲客成本等。在收益測算模型上,需通過降配和降本實現盈利。從收費與計價模式看,以商業化表現較好的蘿卜快跑為例,其採用高定高折策略,即定價相對較高,再根據供需關係及用户屬性給予較低折扣,使價格與網約車保持平行。

4、商業化拐點關鍵因素

·政策端規模化障礙:商業化拐點首要受政策端規模化障礙影響。形成商業化需達一定規模,如百度在武漢用700臺車(400台RT6和300台RT5)實現基礎規模化運營,有算法調度空間。規模化運營要獲取足夠車輛牌照,每輛車需考試獲牌照纔可上路,不論不收費示範應用還是收費示範運營,牌照發放由政府控制。所以,政府大批量投放牌照是商業化拐點首個關鍵因素。

·成本端降本需求:當前單車成本偏高是商業化重要卡點。以小馬為例,其15萬的車需15萬改制成本,其他平臺也需改制域控、加裝傳感器,未直接用前裝量產車。實現商業化需真正的L4級無人駕駛前裝量產車,下產線后無需改制域控和加裝傳感器,以此壓縮單車成本。目標成本控制在15-20萬(最多不超20萬),才能支撐規模化盈利,這是商業化拐點第二個關鍵因素。

·運營技術優化:技術能力核心是優化運營效率,包括壓縮空駛里程、提升訂單獲取量、優化全局最優鏈路。如早高峰獲從市中心到郊區的高客單價訂單(如100元),車輛到郊區后可能難返市區,錯過早高峰更多訂單,降低整體運營效率。因此,需通過智能調度、巡遊及撮合系統優化決策模型,這是商業化拐點第三個關鍵因素。

5、一線城市牌照發放邏輯

·牌照發放考量因素:政府發放真實收費牌照主要基於兩方面考量。一是技術可靠性,需通過半年至一年周期觀察企業技術是否合格,具體觀察指標有企業獲牌后投入運營的車輛數量、每輛車的里程累計量、接管率、表現情況及事故率等,以此佐證技術可靠性。如百度車輛掉溝事件影響了政府對技術的信任。二是民生因素,包括避免網約車、出租車司機大規模失業,以及評估Robotaxi對人口稠密區域道路通暢的影響。如武漢政府雖支持Robotaxi,但因漢(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江路步行街人流密集,禁止Robotaxi進入該區域。

·未來牌照發放趨勢:2025年及可預見的2026年,北上廣的路權與牌照將快速松綁。預計2026年牌照規模至少達幾百、大幾百或近千台,2027年可能接近萬台規模。

6、海外市場政策與佈局

·中東市場特點:中東市場在政策環境、合作基礎及成本結構方面具有核心優勢。政策層面,該區域政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合作基礎方面,Uber等網約車公司願意與有能力的L4級別無人駕駛公司合作;成本結構上,中東地區車相對不值錢,人相對值錢,且擁有廣袤的發電能力,電非常便宜,這些因素促使robotaxi在該區域發展。

·歐洲市場進展:歐洲市場(以慕尼黑為例)對robotaxi的開放程度較好。德國慕尼黑多家robotaxi企業計劃在2025年底入駐,其發展路徑遵循從小批量測試投放再到大批量投放的流程,與國內發展流程類似。

7、技術路線對比分析

·高精地圖方案:高精地圖方案是自2020年、2021年起延續至今的成熟技術路線,代表企業有百度、小馬等。其中,百度高度依賴高精地圖,小馬將其視為感知和決策端的一環。該方案優勢明顯,技術成熟,整車複用程度高,單車型訓練后可快速擴展車隊。但也存在顯著劣勢:一是運營範圍受限,只能在規定點位間出行,類似公交車;二是製圖成本高,單個城市採圖約需三個月,且需持續更新,否則易出意外;三是依賴製圖資質,如滴滴曾因資質被吊銷,在技術未迭代前無法推進該方案。

·無圖/清圖方案:無圖/清圖方案剔除了高精地圖,依賴消費級導航地圖(如高德、百度、騰訊導航)。基於導航指令,通過本地決策與感知完成類人類駕駛,無需提前繪製高精地圖。該方案對算法要求極高,區別於傳統規控模式,需通過算法實現駕駛決策。

·特斯拉純視覺方案:特斯拉採用純視覺端到端方案,國內廠商尚未達到該技術水平。國內雖提及端到端等概念,但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僅特斯拉實現規模化應用。此外,特斯拉在整車調教方面有優勢,可減少電車常見的急剎等問題。智駕公司還需考量感知側來車行為的預判與規避。

8、極端天氣應對策略

·技術表現數據:極端惡劣天氣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傳感器影響顯著,體現為接管率提升。百度普通場景接管率為每萬公里1.6次,異常場景提升至每萬公里4次,提升約2.5倍。小馬普通場景接管率未明確,特大暴雨場景達每萬公里30次,較普通場景提升近10倍。這些數據表明極端惡劣天氣會顯著增加無人駕駛技術的接管頻率。

·運營規避措施:國內L4級無人駕駛企業因極端天氣對傳感器影響大,未採用特斯拉純視覺方案,而是配備激光雷達,並輔以補盲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應對濃霧、暴雨、颱風、極黑等極端天氣異常。運營上,企業以穩為主,惡劣天氣下robotaxi出場運營可能性低,通過規避場景降低PR風險。

9、成本優化路徑分析

·單車成本測算:以百度RT6為例,其對外報價為20.47萬元,因採用換電模式,需建設換電站和存儲電池,攤到單車上的成本約24萬元。在robotaxi運營場景下,考慮車輛損耗快,按五年折舊計算,24萬元的單車成本攤至每日約131元。加上安全員、地形、電費、保潔、保險等成本后,單車日均綜合成本約309-310元。以上海為例,若每單平均收入30元,24小時跑20單,日均收入600元,扣除成本后日均利潤約291元。規模化運營可攤薄研發、服務器、網絡帶寬、行政及運營等成本。

·降本關鍵領域:實現商業化需將robotaxi單車成本降至15-20萬元(15萬元以下更優),主要從以下方面優化:一是定製L4級robotaxi專用車。當前主流車輛設計側重前排,配置如零重力座椅、多屏等佔單車成本的60%-70%,而robotaxi乘客主要坐后排,可砍掉前排冗余配置;同時簡化外觀設計,優化易損部件以降低維修保養成本。二是傳感器優化。當前多采用4顆激光雷達,通過提升算法能力,可減至1顆以降低硬件成本。三是芯片降本。推動智駕芯片、智艙芯片自研及倉架一體方案,提升算力同時降低單價。此外,當前出租車及網約車主流車型成本在10-14萬元,robotaxi需接近此成本以提升競爭力。

10、遠程安全員與商業模式

·人員比例現狀:當前遠程安全員/觀察員的人車比現狀方面,國家規定的安全員比例為1:3。實際行業中,部分企業通過調整名稱繞過監管,例如小馬將安全員改名為‘遠程觀察員’,目前已實現1:20的人車比。行業普遍追求降低人車比,目標為1:30或1:n的水平。未來,遠程安全員(或觀察員)的角色將轉向類似客服中心的職能,正常情況下無需持續關聯人員,僅當車輛出現異常時,系統會自動將問題分發至空閒的遠程人員處理。預計未來一到兩年內,低人車比的場景(即1:n)有望實現。

·主流商業模式:當前行業主流商業模式存在差異化,主要涉及四類參與主體:一是百度採用‘技術授權+運營分成’雙盈利模式,將R76車輛及調度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等整套系統以單車30萬元的價格一次性出售給合作方,合作方承擔重資產並接入百度蘿卜快跑平臺運營,運營利潤歸合作方所有,目前哈羅已採購部分車輛。二是小馬因美股上市及擬港股上市的需求,在超大型城市(如北上廣深)選擇自建車隊。三是文遠採用區域合夥人模式擴張,僅輸出技術,與中東等地的當地出行公司合作,計劃2025年實現‘十國十城’佈局。四是整車廠以‘樣板車’為標杆,通過量產定製車批量銷售盈利,計劃一次性生產五六萬台定製車,由各平臺採購5000-1萬台,通過車輛銷售直接獲取利潤。

Q&A

Q:目前全球及國內ROPEX相關進展如何,包括政策、技術及全產業鏈情況?

A:政策層面,國內主要城市路權開放加速,武漢已全域開放,杭州計劃開放八個城區;上海近期向百度、大眾、強生、賽可等四家企業各發放5張收費示範運營牌照。不同城市運營資質要求存在差異,武漢僅需智駕公司自有道路運輸許可證,上海則需平臺證。技術層面,參與主體包括智駕技術提供方、主機廠背景公司及流量平臺;智駕技術公司單車成本較高;技術表現核心指標為接管率,特斯拉FSD13.4版本可實現1萬公里以上接管一次,國內百度、小馬文遠等企業接管率表現較好。全產業鏈方面,商業化成本包括車輛、人員、場地、平臺及算法搭建、獲客成本;收費模式以蘿卜快跑為例,採用高定高折方案,價格與網約車平行。

Q:今年被視為商業化引領階段,何時能迎來商業化拐點?其核心卡點是政策、技術還是成本等因素?

A:商業化拐點的形成需綜合政策、成本與技術三方面因素。政策層面,規模化運營是基礎,需政府大批量投放牌照,以支撐規模化調度與運營。成本層面,當前單車成本偏高,需實現L4級無人駕駛前裝量產車,將單車成本壓縮至15-20萬,才能支撐規模化盈利。技術層面,關鍵在於提升運營效率,需優化智能調度、巡遊及撮合系統,例如壓縮空駛里程、高效獲取訂單並選擇全局最優鏈路,通過運營技術優化實現效率最大化。三者協同是商業化拐點的核心。

Q:目前中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對RoboTAXI的牌照發放邏輯、節奏及控制思路如何?是否存在與老百姓利益衝突的問題?

A:北上廣深對RoboTAXI牌照發放相對開放且速度較快,已從早期個位數逐步增加至每個城市幾百台規模。政府主要控制的是示範運營牌照,考量兩方面因素:一是技術可靠性,需通過半年至一年周期觀察企業運營數據以驗證技術安全性;二是民生問題,包括區域內網約車/出租車司機就業情況,以及Robotaxi在人口稠密區或主干道運營可能對道路通行效率(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造成的影響。預計今年及明年北上廣深牌照與路權將快速松綁,明年規模或達幾百至近千台,后年有望接近萬台。

Q:中東地區政策端對Robotaxi的態度如何?國內企業出海佈局中東是否因當地政策監管更寬松?

A:中國自駕公司的全球佈局主要聚焦三個區域:國內、中東及歐洲。中東地區政策開放程度較高,Uber等網約車公司願意與L4級無人駕駛企業合作,形成資金支持+政策開放的雙重契機;同時該區域車價低、人力成本高且電力資源豐富,進一步推動Robotaxi佈局。歐洲如慕尼黑等地對Robotaxi的開放程度較好,多家企業計劃年底入駐,流程遵循從測試到批量投放的模式。這三個區域是未來除美國外中國企業最關注的Robotaxi市場。

Q:國內無人駕駛廠商目前仍較依賴高精度地圖,如何看待基於地圖的技術路線與特斯拉技術路線的差異?國內技術迭代是否落后於海外廠商?

A:當前主流無人駕駛技術路線主要有三類:一是高精度地圖方案,以百度、小馬為代表,優勢在於技術成熟、整車複用性高,便於車隊快速擴展;但存在覆蓋範圍受限、製圖成本高、依賴製圖資質等缺陷。二是無圖/清圖方案,使用消費級導航地圖,通過本地決策與感知實現駕駛,對算法要求極高。三是特斯拉的純視覺端到端方案,目前國內無廠商達到其規模化水平。三種方案均能實現L4級無人駕駛,但各有優劣;此外,整車調教影響乘客體驗,特斯拉因自主車型調教更具優勢。

Q:針對夜間暴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業界目前如何處理?當前技術成熟度能否應對此類場景?

A:國內外法律對極端天氣下Robotaxi運營無明確規定,僅蘇州曾發佈徵求意見稿建議濃霧天氣下L4級無人駕駛暫停運營。技術層面,極端天氣對傳感器影響顯著,百度普通場景接管率為1.6次/萬公里,異常場景提升至4次;小馬智行暴雨場景接管率為3次/萬公里,特大暴雨達30次。因此,國內L4級無人駕駛企業普遍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而非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以應對極端天氣下的感知異常。運營層面,企業以穩為主,實際惡劣天氣下Robotaxi運營概率較低,以規避潛在公關風險。

Q:國內智駕企業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的必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與特斯拉純視覺方案在接管率及惡劣天氣表現上有何差異?

A:國內智駕企業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複雜場景安全保障:極端惡劣天氣會顯著影響傳感器性能,多傳感器融合可有效規避純視覺方案在窄路掉頭、鬼探頭等場景下的安全隱患;同時中國部分城市交通素養較低,需雷達輔助識別潛在風險。與特斯拉純視覺方案對比,特斯拉方案成本優勢明顯,但當前公開的FSD12.5版本接管率較落后,雖有13.4、13.6等新版本但未大規模商用;國內企業在普通場景接管率表現較好,異常場景接管率顯著提升,綜合惡劣天氣及複雜路況表現優於特斯拉方案。

Q:Robotaxi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前提是否需要將單車成本降至15-20萬區間?該成本區間的合理性如何?

A: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需將單車成本降至15-20萬區間。以百度RT6為例,其對外報價20.47萬,因採用換電模式,單車實際成本約24萬。按五年折舊計算,每日折舊成本131元,疊加安全員、地形、電費、保潔、保險等運營成本,單車每日總成本約309-310元。以上海運營場景測算,若ASP為30元/單、24小時跑20單,日收入600元,扣除成本后日利潤約291元,但需通過規模化攤薄研發、服務器、帶寬、行政等成本。當前出租車和網約車主流車型單車成本在10-14萬,Robotaxi優勢在於無需向駕駛員分潤,因此單車成本需接近該水平。15-20萬為合理區間:若低於15萬可形成良性變現通道;若低於20萬可實現單車打平,覆蓋其他費用則需依賴規模。未來通過禾賽科技降價、自研智駕芯片等技術降本,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Q:從成本角度看,哪些零部件成本下降彈性最大?激光雷達、域控、毫米波雷達、線控底盤等零部件中,為實現15-20萬元成本目標,哪些環節可進一步優化?

A:成本優化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整車定製降本。現有車輛多為L2+/L3設計,70%成本用於前排,而robotaxi乘客多坐后排,可通過定製L4級專用車砍掉前排冗余成本;同時,優化外觀設計,降低維修保養成本。二是零部件降本。傳感器方面,當前主流4顆激光雷達存在降配空間,通過算法優化或可減少至1顆;芯片方面,智駕/智艙芯片可通過自研或倉架一體方案提升算力並降低單價,進一步降低成本。

Q:當前業界安全員與車輛的比例實際能達到什麼水平?未來預計能下降到什麼程度?

A:目前國家規定安全員與車輛比例為1:3,部分企業通過調整名稱突破該限制,例如小馬智行已實現1:20的比例。行業目標是進一步降低至1:21、1:30或1:n。未來遠程安全員角色將趨近於客服中心,僅在車輛異常時由系統自動分發至空閒人員處理,無異常時無需關聯。受限於法律差異,中國技術公司需攻克遠程控制合規性難題以降低人員比例,預計未來一至兩年可實現1:n的極低人車比。

Q:當前重資產自營、出租運營平臺、算法公司等幾種商業模式如何?未來哪類模式更具領先優勢或更易跑通?

A:當前各參與方商業模式存在差異。百度採用技術授權+運營分成雙盈利模式,將R76系統、調度系統、運營管理端等整套系統及車輛以單車30萬元價格一次性出售,由合作方承擔重資產並接入蘿卜快跑平臺運營,利潤歸合作方,已與哈羅等達成合作;小馬因美股及擬港股上市需求,在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城市以自建車隊為主;文遠則通過區域合夥人(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模式擴張規模,僅提供技術,在中東等地區與當地出行公司合作,計劃今年實現十國十城佈局;整車廠以賣車為核心,通過打造Robotaxi標杆后批量生產定製車和量產車,向平臺銷售車輛獲取利潤。

免責申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出現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