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3:51
(來源:企觀國資)
在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賽點上,「華為現象」正席捲中國車企高層。
上任僅11天的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親赴深圳,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展開了一場長達幾小時的戰略對話。朱華榮在社交平臺透露,雙方不僅深度研判了「未來汽車產業競爭格局」,任正非更對長安汽車、阿維塔品牌的發展「提出針對性、指導性意見」。會面過后,朱華榮用「視野、格局、睿智、激情」形容這位科技企業領軍者,透露出傳統車企對科技公司戰略思維的認同。
值得玩味的是,這已是第四家車企掌舵人主動向華為「取經」:從2024年廣州車展前夕上汽集團總裁賈建旭拜訪后催生鴻蒙智行「第五界」尚界品牌,到2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的「企業治理求教」,再到40天前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的「交流學習」,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智庫正以超預期速度釋放。
當車企掌門人不約而同將深圳設為「必修課打卡地」,折射出傳統汽車業怎樣的焦慮?當智能化成為決定車企生死的核心變量,頭部車企密集向華為靠攏的背后,是技術突圍的捷徑,還是產業話語權重構的開端?華為模式又能否真正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跨越轉型深溝的通用答案?
01
智能化生死局
中科創客數據顯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預計到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40%以上,到2030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市場主流;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5-2030年中國智能汽車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約2152億元,近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9%。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822億元。
在這場變革中,智能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發展前景,成為關乎車企生死存亡的核心命題。Canalys預測,2025年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將達9.3%,L3級達4.6%,技術迭代速度遠超預期。
從車企的財務數據來看,智能化轉型帶來的壓力與挑戰十分明顯。研發投入的持續攀升成為車企的沉重負擔,據不完全統計,主流車企在智能化研發方面的投入佔營收比例從2020年的平均5%左右,躍升至2024年的10%至15%。以比亞迪為例,2025年一季度,其研發費用達到142.23億元,甚至超出同期歸母淨利潤,累計研發總額已突破1900億元。
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車企在智能化賽道上不敢有絲毫懈怠。新勢力車企憑藉對智能化技術的率先佈局,迅速搶佔市場份額,對傳統車企形成巨大沖擊。但客觀來看,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賽道上並非一帆風順。尤為嚴峻的便是資金壓力,智能化研發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高額資金。但新勢力車企大多還處於虧損狀態,尚未實現盈利,資本市場在經過初期的狂熱后,對他們的估值也逐漸迴歸理性,投資變得更加謹慎。這使得新勢力車企在資金獲取上愈發艱難,而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智能化研發的進度必然會受到影響。
傳統車企轉型更為艱難,硬件思維與軟件敏捷開發存在本質衝突。一方面,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背景下,傳統車企長期積累的硬件製造優勢逐漸被削弱,而在軟件開發、算法優化等方面卻明顯滯后。另一方面,智能化轉型需要構建龐大的技術生態體系,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多個領域,這對車企的技術整合能力和跨領域協同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許多傳統車企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轉型所需的能力構建。
面對智能化生死局,車企急需找到技術突圍的有效路徑。上述拜訪華為的四家車企覆蓋國企、民營、傳統以及造車新勢力等中國汽車產業的主要市場主體類型,不僅反映了行業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技術認可度,更揭示了不同體制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差異化合作策略。這也正是眾多車企掌舵人紛紛向華為靠攏的重要原因。
02
華為如何賦能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在2024年迎來里程碑式突破,根據華為2024年年報,其全球銷售收入達8621億元,同比增長22.4%,淨利潤626億元,創史上第二高收入。其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以474.4%的收入增速成為最亮眼的增長極,全年營收達263.53億元。印證了其全棧自研技術路線的商業可行性。
這一成績背后是華為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和日趨完善的技術矩陣,4月發佈的乾崑智駕ADS 4.0系統採用創新的WEWA架構實現端雲協同,通過AI訓練AI的範式重構了傳統感知決策體系,配合CAS 4.0五維安全體系,構建了從L2到L3的完整技術閉環。同步推出的鴻蒙座艙HarmonySpace 5.0和乾崑車控XMC系統,進一步強化了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全棧能力。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迟林春在近期表態中揭示了車企選擇華為的核心邏輯。面對智能化轉型的緊迫性,車企既需要保持品牌自主性,又亟須突破技術瓶頸。華為多種合作模式,滿足了不同發展階段車企的差異化需求,便於客户選擇。全棧模式為轉型期的傳統車企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零部件模式幫助車企快速補強特定技術短板,模組模式則給予技術領先車企充分的定製化空間。
汽車行業分析師田里對記者表示:「選擇華為本質上是購買時間窗口。有一家車企的內部測算顯示,若要自主構建同等能力的智能駕駛團隊,至少需要投入50億元和3年周期,而華為方案可實現12個月內量產落地。」
以華為與廣汽的深度合作案例來看,華為盤古大模型和AI技術成功融合流程、數據與智能技術,為傳統汽車研發注入全新活力,構建起一個「數字原生+AI驅動」的高效智能化研發體系,顯著提升了研發效率、質量,並推動商業模式的升級。在產品設計中,生成式設計通過盤古大模型優化車身曲面,風阻係數優化至0.197,比傳統方式提升20%,開發周期縮短3個月。在自動駕駛研發領域,合成數據引擎每日生成100萬公里極端場景數據,長尾場景覆蓋率達99.9%;自動化標註效率提升50倍,L4泊車算法迭代壓縮至2周。AI顯著加速了複雜技術研發。
汽車行業分析師林述成認為,華為在年報中特別強調其「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定位,這種剋制的自我定義既規避了與車企的直接競爭,又凸顯了技術賦能的價值主張。
林述成向記者指出:「華為的目的在於通過開放共贏的商業模式,將自身技術優勢轉化為行業基礎設施,其既保持了在芯片、算法、雲服務等核心領域的領先性,又為車企在智能化浪潮中保留了關鍵的品牌自主權。在研發投入持續高企的行業背景下,華為模式為車企提供了一條兼顧效率與自主性的現實路徑。」
03
長安求技術,廣汽創高端
長安汽車與華為的合作已超越單一品牌範疇,進入戰略協同新階段。儘管阿維塔作為華為HI模式的標杆項目已運作四年,但其市場表現與智選車陣營仍存差距。這一現狀正在通過資本與技術雙輪驅動得以改變。2024年8月,長安旗下阿維塔科技戰略投資華為車BU獨立實體引望公司,持股10%,成為首家外部投資者,較賽力斯注資提前5日完成交割。
此次資本合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方面,長安升格央企后,其入股為引望搭建智能化開放平臺提供了關鍵背書;另一方面,雙方合作模式升級為HI Plus,華為已派駐近千名工程師進駐阿維塔重慶基地,共同開發2026年推出的首款共創車型。這種深度綁定既保留了長安的製造主導權,又實現了華為技術的全棧賦能。
朱華榮履新后首訪任正非的舉動,折射出雙方對智能汽車產業格局的共識:在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唯有通過資本紐帶+技術共享的深度協同,才能突破現有合作模式的邊際效益遞減。隨着央企資源的注入,阿維塔有望在華為技術體系與長安製造能力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這或將成為HI模式價值重估的關鍵轉折。
同樣履新不久的馮興亞也在6月底赴深圳拜訪任正非,核心議題直指雙方合資企業華望汽車的運營規劃。
今年3月,由廣汽集團投資設立的新公司華望汽車正式成立。新公司將作為「GH項目」的實體載體,全面集成華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及智能車控三大核心技術模塊。「華望作為廣汽與華為深化合作的關鍵落子,攜廣汽製造+華為智能優勢衝擊高端智能新能源車市場,是番禺行動改革的重要一環。」馮興亞如此強調。
與鴻蒙智行體系下的合作模式不同,華望汽車採用獨立品牌運營策略。其首款量產車型計劃於2025年年中上市,目前已在40個重點城市啟動代理制渠道佈局。廣汽集團告訴記者:「華望汽車將在智能化、生態和品牌協同等方面深度融合廣汽集團與華為各自優勢,並對標華為IPD(集成產品開發)、IPMS(集成產品營銷和銷售)體系經驗構建全新的流程,貫穿產品定義、營銷以及生態服務等環節。」這意味着華為不僅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更將輸出其成熟的爆品打造方法論。
8月13日,廣汽集團發佈公告,召開了第七屆董事會第8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廣汽埃安投資華望汽車的議案》,同意其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向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增資6億元人民幣。此次增資完成后,廣汽集團將直接持有華望汽車71.43%的股權,並通過廣汽埃安間接持有28.57%的股權。
廣汽集團通過資本紐帶強化與華為的技術協同,旨在重構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在當前產業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廣汽正以華望項目為支點,構建「製造基底+智能賦能」的新型產業聯盟,其本質是對下一代汽車產品標準制定權的戰略性爭奪。
04
小鵬補強,上汽搶中端
今年2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低調造訪華為總部,與任正非展開深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與多數車企不同,小鵬始終堅持全棧自研路線,這使得此次會面更具戰略意義。何小鵬將交流定位為「科技與企業治理層面的經驗探討」,而非單純的技術合作。
但在此會面結束3個多月后,小鵬汽車聯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發布了車載AR-HUD——「追光全景」抬頭顯示。官方介紹,這是小鵬全棧自研軟件與華為頂級硬件強勢聯動,交出的「AR-HUD 終極答卷」,優化了清晰度、對比度、顯示範圍等用户體驗,還解決了眼球頻繁變焦導致的眩暈問題,該技術將率先搭載於小鵬G7。此次技術合作雖未形成深度戰略綁定,但明顯受到雙方高層會談的直接影響,展現出技術路線趨同的企業仍能建立互補性協作關係。
更深層次看,這次合作揭示了智能汽車產業的新趨勢:在覈心賽道高度重疊的背景下,頭部企業正探索從競爭走向競合的新範式。正如任正非展現的開放姿態所示,在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期,技術共享與生態協同的價值已超越零和博弈。
2024年廣州車展前夕,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攜國內銷售負責人俞經民低調造訪華為總部。任正非親自接待,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陪同出席。有消息稱,在此次會談中任正非對余承東説:「上汽表現優異,我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
這次並沒有過多曝光的會晤為雙方后續合作奠定了基礎。當時華為鴻蒙智行已在20萬元以上市場完成四個品牌佈局,但余承東坦言成本控制難以覆蓋20萬元以下區間。賈健旭當即表態:「上汽具備成熟的成本管控體系,若能降低智能駕駛和座艙系統成本,我們可共同開拓這一細分市場。」
基於會談成果,雙方快速推進合作項目。依託上汽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首款合作車型「尚界」在供應商發包后僅15天即完成前期準備,預計9月30日正式上市。按照規劃,2025年還將有三款新車型陸續投放市場。這一合作模式有效填補了華為在中端市場的佈局空白,同時為上汽注入了智能化新動能。
任正非的會客廳正成為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策源地。無論下一位來訪者是誰,業界關注的焦點都已從「誰來拜訪」轉向「將達成何種戰略共識」。這家堅持「不造車」的科技企業,正通過一次次高層對話重塑行業規則。其影響力不再源於傳統意義上的產能或銷量,而在於對智能汽車產業底層邏輯的深刻把握。這揭示了一個產業變革的新範式:真正的行業顛覆者往往不是產品製造商,而是核心技術與生態標準的定義者。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