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京東外賣,燒掉140億

2025-08-15 14:47

外賣拖累,淨利潤腰斬。

京東,交出一份相當割裂的二季報。一方面,營收端依舊強勁。今年二季度,京東實現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具體來看,京東零售(包括京東健康及京東工業)、京東物流(內部及外部物流業務)均取得雙位數增長,基本盤算得上是穩紮穩打。另一方面,淨利潤端卻是一記重錘。經調整淨利潤僅74億元,同比大跌49%。外賣大戰的燒錢補貼在這一季度顯出代價,新業務(包括達達、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受到外賣拖累,當季虧損高達148億元,導致總體淨利潤腰斬。

儘管市場對於二季報的「變臉」早有預期,但這一虧損數字仍然超出投資者預期,也為后續走勢蒙上陰影。 財報發佈后,京東美股盤前一度漲超3%,隨后陷入微跌。截至發稿前,股價31.58美元,下跌2.86%,市值455.23億美元。 總體而言,二季度的財報一邊透着基本盤的「行穩致遠」,一邊彰顯新業務的「高舉高打」。如此割裂式的報表之下,透着京東的「不安分」。過去數月,從投資AI具身智能、加碼傳統零售硬折扣店,到佈局短劇業務、發力酒旅,京東的版圖不斷外擴,故事越來越多,代價也越來越大。 零售主業難止外賣失血 外賣大戰帶來的影響,在本季度徹底顯形。這也是投資者本季度最為關注的變化。 先看外賣業務所在的「新業務」分部數據:2025年Q2營收139億元(2024Q2為46億元),營業成本144億元(2024Q2為36億元),經營費用更是飆升至144億元(2024Q2為17億元)。最終,該分部經營虧損148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僅為7億元。 換句話説,新業務儘管營收增加了93億元,但在成本和費用雙增百億的投入下,反而比去年同期多虧了141億元。最直接的拖累,來自外賣業務上的高額補貼。
這一虧損的衝擊,直觀體現在京東本季度的盈利能力上:二季度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62億元,2024年同期為126億元,同比大跌51%;經調整后淨利潤為74億元,2024年同期為145億元,同樣也接近腰斬。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崔麗麗向「定焦One」解釋,在平臺對外賣大規模的補貼和優惠情況下,營銷成本、投入測試性成本會比較高,必然影響利潤表現。 其實,外賣的「高投入、高虧損」早有先兆。 今年2月以來,京東開始大力加碼外賣業務,3月1日正式上線外賣業務,從此前發佈的2025年一季報來看,對比2024年同期,新業務成本和費用分別增加6億元和10億元,虧損擴大6億元。 只是當時外賣業務放眼到整個京東業務來看盤子尚小,雖尚在爬坡期,但零售主業還能消化風險。到了二季度,受五月以來幾波「外賣大戰」影響,外賣業務仍在重投入階段,零售主業難以完全對衝外賣業務帶來的鉅額虧損,盈利回報尚且遙遠。 這場原本在京東與美團之間上演的較量,因阿里的殺入而更添變數。高盛預計,2025Q3至2026Q2的12個月內,阿里外賣虧損或高達410億元,京東虧損約260億元,美團息税前利潤同比減少250億元。三家都在不計成本地燒錢搶市場,誰都不敢率先收手,戰局仍在繼續。 雖然外賣業務成為本季度最大拖累,但仍有不少投資者和業內人士看漲京東未來。財報會上透露,外賣業務一定程度上拉高本季度活躍用户數(QAC)同比增速,超過40%,用户總數亦達到新高。此外,「618」期間外賣業務日單量突破2500萬單,全國已有350個城市的超150萬家品質餐飲門店入駐,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銷量破百萬。 再來看其余分部的表現。 京東零售營收3101億元,同比增長20.6%,佔該季度總營收的87%。從營收構成來看,京東零售業務一直扛大旗,受國補和618大促活動帶動,同比增速創近四年新高。 京東物流同樣增長穩健,營收516億元,同比增長16.6%,經營利潤率同比增長3.8%。 核心業務依舊強勁,卻擋不住新業務的「失血」。令投資者憂心的是,當國補與大促紅利褪去,外賣是否會加碼補貼、進一步衝擊利潤? 核心業務撐場,穩住老本行 和外賣業務鉅虧形成對比的,是京東基本盤的增長。核心品類重新提速,服務收入延續高增長。 從收入結構來看,京東分為商品收入和服務收入。 先來看前者,二季度商品收入為2824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帶電品類」收入1790億元,同比增長23.3%,日用百貨營收1034億元,同比增長16.4%。值得注意的是,兩大品類的同比增速均達到2022年以來最高點。
日用百貨方面,除了2023年受線下經濟復甦和京東內部商家格局震動(該年京東打通自營和第三方商家)影響,出現下跌趨勢,近兩年均保持穩健增長。 相比之下,帶電品類的回暖更具看點。有從業者分析,「國補」政策的拉動是重要變量。 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9月至今年上半年,以舊換新共帶動銷售額超2.9萬億元。財政部數據顯示,以舊換新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高於去年全年1.5個百分點。 這一政策的效果直接體現在京東帶電品類的表現上。2024年Q2,該品類收入曾同比下跌4.6%,首次出現負增長,與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攻入京東大本營不無聯繫。有消息稱,2024年美團閃購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四成。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京東CEO許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3C家電不僅要看單量,更要看GMV。目前閃購平臺帶電品類主要集中在數據線等臨時需求和低值產品,相比京東,閃購在3C家電領域的GMV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崔麗麗認為,即便總體規模未被超越,但在重點人羣、主流客羣以及主流市場上的份額流失,依舊會構成隱憂。 而國補政策給了京東緩衝時機,帶電品類在今年回暖。另一方面,前京東新通路戰略負責人孟奇此前告訴「定焦One」,這一增長還得益於消費趨勢轉的轉變,傳統家電品牌的線下市場萎縮和性價比風潮的推動,也給線上京東帶電品類的增長帶來了新機會。 再看服務收入,本季度實現營收742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平臺和廣告業務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21.8%;物流及其他收入457億元,同比增長34%。 外賣及零售業務拉動「物流服務」上漲,而「平臺和廣告業務」主要面向3P賣家(第三方賣家),可以看出該業務佈局成效漸顯。
不過,周期性風險仍需關注。有電商從業者告訴「定焦One」,POP商家在流量獲取方面不及自營店鋪,平臺資源傾斜對POP商家造成壓力。國補之后,3P業務能否保持長期增長,是個問題。 京東的增長曲線,誰能完成? 近兩個月以來,京東動作頻頻:除了重新發力酒旅,從投資具身智能、高薪招聘短劇人才,到加碼硬折扣、進攻線下零售,可謂「廣撒網」式尋找增長曲線。 只是,這套多點開花的打法,在市場上收穫了截然不同的解讀。有投資者認為京東是「行行試水」,也有內行人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分析其背后的邏輯與可能性。 外賣和酒旅,是業內普遍看好的兩條賽道。 對於外賣業務,崔麗麗認為,京東可以繼續參與,但市場格局比較清晰,目前只能屈居第三。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相比其他企圖進軍即時零售業務的大廠而言,京東有成熟的履約能力和配送網絡,入局外賣是必然,「京東要做不了,其他的大廠更沒可能。」 孟奇也稱,如今京東的打法和當年美團在百團大戰中的打法類似,在燒錢補貼最激烈的時候剋制,「等市場冷靜后再入場仍有很大可能。」 只是從近兩個季度的財報來看,京東外賣處於爬坡期,短期內難以建設完成,只能同步構建其他的增長曲線。 而對於酒旅,早在2011年,京東就曾上線過機票預定業務,2014年更是上線「京東旅行」頻道,遺憾的是,當時沒能激起水花。如今時隔多年,再次重啟該項業務,孟奇認為京東有一定機會。 他向「定焦One」分析,一是消費習慣的變化,過往平臺壟斷現象隨着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的出現被打破,如今消費者決策更偏向於營銷影響和低價決策,京東可以憑藉供應鏈優勢在這方面打出差異化;二是如今京東酒旅業務負責人有深厚的酒旅操盤經驗和能力。 不過這些業務也並非全然沒有隱憂。以酒旅為例,孟奇稱,京東toC業務並非強項,對於酒旅的宣傳營銷方面過於薄弱,加之對於許多企業而言,「高開低走」的魔咒亦是個威脅。 對於短劇業務,孟奇和崔麗麗都認同,京東做短劇能一定程度上給京東電商引流,並藉助短劇出海能擴大品牌聲量。不過崔麗麗也指出該業務存在的問題,如京東缺乏內容基因,積累薄弱,「而且從此前推行直播的經驗來看,可能對於主流客羣的影響力有限」。 至於具身智能方面,一位具身智能分析師對「定焦One」直言,京東做機器人研發,入局太早;做機器人投資,則入局太晚。「目前行業內面臨的不是缺乏供應鏈的問題,而是缺乏對供應商好壞的評判標準」,在這個背景之下,京東的供應鏈「優勢」難免和行業現實自相矛盾,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對於京東而言不會是一門好生意。 對於硬折扣業務,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如果能給京東線上業務帶來增量的確有看頭,京東的優勢在於供應鏈,但未來硬折扣之爭也不僅僅取決於此,隨着線下該業務逐漸飽和,往后比拼的也將會是店鋪選址、點位等,這些對於缺乏線下零售基因的京東而言無疑又是新的考驗。 外賣仍需要長中期建設,京東還未找到穩固的新業態增長曲線,市場上關於其「業務分散」質疑聲不斷。但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明星企業還願意折騰,就還沒到最壞的結果。畢竟,固守舊業而倒下的前車之鑑比比皆是,如果不去嘗試,或許還沒等到失敗,時代就已經將你拋棄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