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3-15年牛市的原因、過程和結構

2025-08-15 16:39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樊繼拓;作者:樊繼拓 李暢 等

核心結論

宏觀背景:經濟增速下臺階后期,價格指標下行后期,股市出現了主要依賴流動性的牛市。2011-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較為嚴重的經濟增速下臺階和價格指標下行,實體經濟處於過去十年較弱水平。在經濟增速下臺階的前半段(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在經濟增速下臺階的后半段(2013-2015年),股市卻是較大的牛市,牛市期間價格指標下行和經濟增速下臺階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

背后原因:PPI下降后期,政策和流動性的影響大於盈利。PPI下降的初期,盈利的負面影響佔主導,但PPI下降到負值足夠長時間后,政策和流動性因素可能會持續改善,導致股市表現和盈利脱鈎。

居民資金流入方式:銀證轉賬、融資余額。2013年震盪市,兩融資金先流入,2014年Q2居民資金通過銀證轉賬、融資余額上升的方式更大幅度流入股市,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發行放量。2013-2015年牛市期間,公募主動型產品份額增長速度比市場表現弱很多。我們認為背后原因主要是05-07年公募規模成長過快后的影響,以及經濟增速下臺階后,公募基金之前配置的金融周期行業業績強的方向變少。

政策:股權融資規模低於分紅是牛市的發令槍。牛市啟動前,政策鼓勵兩融,暫停IPO,放松私募註冊備案,牛市中期可能放開IPO。歷史上大級別牛市啟動前股權融資規模往往小於分紅規模。

風格:整體是小盤成長。牛初TMT強、牛中金融周期強、牛末TMT再次走強。牛初小盤、牛中大盤強、牛末小盤強。2013-2015年表現最強的行業有三類。第一類是TMT,由於0-1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增長,TMT大部分公司的商業模式被改變,這和當下的AI有些類似。第二類是消費中的新消費,13-15年餐飲旅遊、輕工、紡織服裝等行業漲幅明顯強於食品飲料和家電。第三類是價值股中的主題,交運(港口)、建築等行業受到自貿區、一帶一路等主題催化,漲幅靠前。

2014年下半年周期金融大幅上漲。2014年Q3周期開始有較強的超額收益,我們認為直接原因是房地產政策拐點,內在本質原因可能是居民資金增多,周期股是當時市場中估值窪地,增量資金流入后有上漲的動力。2014年Q4金融表現領漲的原因:(1)公募低配;(2)政策變化(滬港通開通)+ 央行降息;(3)PB-ROE比價有較強的優勢。

正 文

13-15年宏觀背景:通縮壓力仍存,經濟增速下臺階,利率下降


1.1 2013-2015年牛市期間,價格指標下行和經濟增速下臺階並未完全解決

2013-2015年,宏觀經濟處於GDP增速下臺階后期,CPI、PPI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股市是牛市。2011-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經濟增速下臺階,CPI、PPI等價格指標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實體經濟處於過去十年偏弱的水平。但從股市表現來看,在經濟增速下臺階的前半段(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在下臺階的后半段(2013-2015年),股市卻是較大級別的牛市,牛市期間價格指標下行和經濟增速下臺階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

2012年對長期經濟前景存在較大擔心上一次對人口周期存在集中擔心的時間是2011-2014年,由此帶來了2011-2012年的熊市。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快速融入全球,各行業快速增長,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圖3中能看到1980-2010年,中國勞動力總數和佔比均持續走高。但是2010年之后勞動力優勢逐 漸走弱,由此導致投資者對製造業出現了系統性的擔心,伴隨着2011-2012年經濟的下降,這一擔心的證據越來越多,因為製造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第二產業(以製造業為主) 對GDP的貢獻也在2010年之后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13年還有經濟企穩的預期,但14-15年經濟增速下行速度加快。2012-2013年房地產和基建力量的階段性釋放,讓經濟有了年度反彈。2012年初開始基建投資就已經開始回升,房地產投資直到年底纔回升,兩者疊加形成了宏觀數據改善,並且2012年底又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股市在2013年出現了快速反轉。但由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弱,與此同時,2010年以來經濟最重要的動力是製造業投資,但2011-2015年製造業投資大幅下降,由此導致2013-2015年經濟增速下行速度加快。

1.2 2014-2015PPI持續下行,但牛市越來越強

2013年年中"錢荒":牛初的黑天鵝、指數快速下跌時間較短。2013年中,爲了限制地產過熱和防控非標融資風險,流動性政策持續收緊,短期利率持續大幅上行,由於上行速度過快,大部分投資者沒有預料到這一衝擊。后續對經濟確實產生了負面衝擊,2014年經濟和盈利明顯下臺階。但是由於這一利空出現在牛市初期,136月市場殺完估值后,等到2014年上半年真正盈利惡化的階段,股市反而只是橫盤震盪.

2014-2015年,PPI持續下行,但牛市越來越強。去年9月以來,市場的表現和盈利越來越脱鈎,這一特徵和2013-2015年非常類似。2011-2015年,經濟從高點回落,PPI從通脹的狀態進入持續下行通道,各行業產能過剩較嚴重。PPI從高位回落到負值的初期(2011-2012年),股市是熊市,但是PPI下行后期(2014-2015年)股市是牛市。從當下的PPI數據也能看到,2021-2023年,伴隨PPI的下降,股市持續下跌,但2024年9月以來雖然PPI依然有下降的壓力,股市反而很強。

我們認為背后的原因是,在PPI下降的初期,盈利的負面影響佔主導,但PPI下降到負值足夠長時間后,政策和流動性因素可能會持續改善,導致股市表現和盈利脱鈎。去年9月以來,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經濟預期的下降、房地產數據和PPI數據的波動對股市影響越來越小,這可能意味着股市已經進入了類似2013-2015年的階段。

1.3 宏觀層面"資產荒"可能超過2014年,降息加速了2014年牛市主升浪

宏觀層面的"資產荒"可能超過2014年。如果是流動性和政策驅動的牛市,那麼"資產荒"的邏輯就會比盈利的邏輯更重要。如果對比各類利率,能夠看到,當下的10年期國債利率只有2014年的一半左右,而且過去2年下降的速度幅度也不弱於2014年。並且考慮到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弱於2014年,所以我們認為"資產荒"比2014年更嚴重

 2014年年底,市場關注最大的宏觀政策變化是降息。201411月中國央行時隔兩年后首次調整基準利率: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幅度(0.4個百分點)大於存款利率下調幅度(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6%降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3%降至2.75%。之后開啟了1年以上的降息周期。不過上證指數等大部分指數在20147-10月已經開啟了牛市主升浪的走勢,降息只是加速了牛市主升浪

2

13-15年市場表現:盈利弱,資金多,大牛市


2.1 2013盈利小反彈是結構牛,2014經濟更弱反而是全面牛

2013年盈利小反彈,利率高,是結構牛,而14年經濟更弱反而是全面牛。2013年的盈利小幅反彈,反彈的動力來自2012年穩增長后地產周期的回升,但由於大部分製造業產能過剩嚴重,盈利改善幅度很小,主要侷限在消費(地產后周期)和成長(TMT)板塊。宏觀政策偏緊縮,地產調控收緊、錢荒等衝擊,導致經濟展望比較悲觀。

13年錢荒和地產調控收緊等因素導致14-15年經濟明顯下臺階,但股市並沒有定價,只在14年上半年通過弱勢震盪消化了經濟增速下降,14年下半年經濟增速更快下降的時候,股市反而向上突破

14年7月指數向上突破附近,盈利還在下行。2014年7月突破后的牛市,事后來看並不是盈利的牛市,上市公司ROE從2014年Q2開始再次下降,並且持續到2016年初。但在指數剛突破的2014年7月,經濟指標出現了連續多個月的持續反彈,比如2014年4-7月的PMI持續反彈。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2014年Q2,房地產政策明顯轉向積極,全國各地放開限購。2025年7月以來投資者對房地產政策和反內卷政策關注度較高,這是樂觀的跡象,但政策變化力度相比2014年7月的房地產政策變化更弱

2.2 居民資金通過銀證轉賬、融資余額上升等方式大幅流入

歷史上牛市中,居民資金對牛熊市的影響遠超機構資金。我們認為背后的核心原因是,A股的投資者生態中居民資金影響大於機構。雖然公募、私募、保險、外資等機構資金最近10年持續成長,但公募和私募背后申購贖回的力量依然來自居民。我們把銀證轉賬+融資余額+公募份額變化等匯總起來,能夠看到,在2014-20152019-2021年的牛市中,均能達到連續2-3年萬億以上。但如果觀察保險和外資,匯總在一起,年度增加不會超過萬億,大部分時候年度增加只有3000-4000億左右。所以從2-3年來看,居民資金對牛熊市的影響遠超機構資金。我們認為隨着股市供需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居民熱情的回升,股市有望進入牛市。

公募基金放量滯后於市場向上突破。從資金流入節奏來看,2013年震盪市,兩融資金先流入,2014Q2居民資金更大幅度流入,1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發行放量。需要注意的是,2013-2015年牛市期間,公募主動型產品份額增長比市場表現弱很多。我們認為背后原因主要是05-07年公募規模成長過快的影響,以及經濟增速下臺階后,公募基金之前配置的金融周期等行業業績強的方向變少。

居民開户數14-15年快速增長: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發展和一人多户。2014-2015年銀證轉賬也是居民資金流入的主要途徑之一。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上證所A股新增開户數大幅增長。主要受益於兩點,第一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居民資金流入提供了更便捷的條件。第二是2015年4月取消了一人一户限制,允許自然人投資者根據實際需要開立多個賬户。

2.3 驅動牛市的本質原因:股市供需結構改善

牛市啟動前暫停IPO,牛市中期放開IPO。政策層面不斷託底,IPO規模下降,存量小市值公司不會受到太多新股和融資的負面影響。而且兩融業務放開、私募成立和註冊難度下降,大量居民資金通過新的產品渠道流入股市,共同促成了新、小、快的投資風格。

牛市啟動前:股權融資規模小於分紅規模。歷史上大部分時候,A股都是融資市(融資規模大於分紅),但少部分時候,也出現過股權融資規模低於上市公司分紅的情況。分別是1995年、2005年、2013年,這幾次過后,無論經濟是否改善,股市大多情況下會出現較大級別的牛市。

3

13-15年市場風格:TMT→金融周期→TMT,小盤→大盤→小盤


3.1 13-15年整體風格:產業新、標的小、輪動快

2013-2015年表現最強的行業有三類。第一類是TMT,由於0-1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增長,TMT大部分公司的商業模式被改變,這和當下的AI有些類似。第二類是消費中的新消費,13-15年餐飲旅遊、輕工、紡織服裝等行業漲幅明顯強於食品飲料和家電。第三類是價值股中的主題,交運(港口)、建築等行業受到自貿區、一帶一路等主題催化,漲幅靠前。

13-15年市場風格類似的第二個特點是小盤活躍。近期市場震盪期間微盤股指數明顯更強,同樣2013-2015年期間,小盤股也很強,特別是2013-2014Q1的市場震盪期,小盤股超額收益更明顯。

去年9月以來,行情的另一個特點是輪動快去年Q4和今年Q1,超額收益最強的是AI和機器人,但今年Q2反而最弱。Q3以來前期持續弱的周期板塊開始有所表現。2013-2015TMT雖然是最強的產業方向,但波動性是很大的,2013TMT超額收益明顯,但2014TMT明顯跑輸市場。

13-15年的TMT也不是業績一直上行的。2013TMT業績兑現較好,超額收益快速穩定上行。2013TMT板塊受益於產業景氣上行+併購重組活躍,盈利兑現較好。2013Q1全部A股(非金融兩油)歸母淨利潤增速為8.7%,而TMT板塊(傳媒、計算機、通信、電子)整體歸母淨利潤增速大幅上升至86.4%。其中電子行業歸母淨利潤增速大幅回升至40%,傳媒、通信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回升至20.9%44.2%TMT行業業績驗證較強,2013年全年來看,TMT板塊歸母淨利潤增速持續上行,且增速快於全A(非金融兩油)。

ROE來看,2014-2015年Q2,TMT板塊的ROE從2013年Q4的6.26%進一步提升到2015年Q2的7.05%,提升了0.79個百分點,但提升速度沒有2013年快。計算機、傳媒ROE在2014年有小幅提升,但2015年又有所下滑。電子ROE則有所下滑。

從板塊輪動來看,2013年Q2-2014年Q2指數震盪,成長持續偏強。2014年Q2-Q3擴散到順周期,Q4擴散到金融, 2015年再次迴歸成長。

3.2 周期股異動是牛市主升浪的信號

我們以最近的兩次級別較大的牛市(2013-2015和2019-2021)為例,研究一下周期股在這兩次牛市的表現。這兩次牛市均是成長股牛市,而且是有居民增量資金的牛市。在牛市初期 ( 2013-2014年初、2019年-2020年初),周期股均明顯跑輸市場,不過到了牛市中后期,周期股明顯開始活躍。2014年Q2-15年Q2的牛市中后期,經濟依然很弱,商品價格依然下跌,但周期股在併購重組、國企改革、一帶一路等主題的催化下持續表現,小幅跑贏市場。2020年7月- 2021年9月的牛市中后期,經濟企穩回升,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周期股依靠業績改善,大幅跑贏市場。

我們認為最有代表性的板塊是鋼鐵。因為鋼鐵行業細分行業較少,整體需求和國內宏觀相關性較高,也較少受到部分成長性行業需求的影響,所以最能代表周期股整體的Beta屬性。2013-2015年牛市中,鋼鐵股在2013-2014年中大幅跑輸市場,而牛市中后期的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中,鋼鐵股大幅跑贏指數。2019-2021年牛市中,鋼鐵股在2019年-2020年Q2大幅跑輸市場,而牛市中后期的2020年下半年-2021年,鋼鐵股大幅跑贏指數。

背后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業績的變化,因為兩次牛市中后期,周期股基本面差別很大。2014年下半年-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周期股業績較差,2020年下半年-2021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周期股業績很好,所以用業績解釋不了這一現象。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來自估值,牛市初期,股市增量資金較少,漲幅慢,此時能夠上漲的板塊主要是少部分有產業邏輯有業績的方向(比如13年的TMT、19年的半導體白酒、過去1年的AI和新消費),但進入牛市中后期,居民資金會增多,大部分行業估值均能有不錯的抬升。周期股因為在牛市初期估值幾乎沒有抬升,所以牛市中期,周期股的估值優勢較突出,如果有政策催化或基本面改善,股價較容易跑贏指數。

4

金融為何2014年Q4漲幅大


4.1 2014年下半年公募基金大幅增配金融

歷史上公募基金超配金融主要出現在06-10年,之后一直都是低配(相比其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佔比)。2014年Q2-Q4,2010-2014年初,由於GDP增速下臺階和股市連續多年偏弱,公募基金連續多年減配金融,在2014年Q1,公募基金低配非銀7.91%、低配銀行13.85%。在隨后的2014年下半年,GDP雖然依然偏弱,但金融股領漲市場,公募基金大幅增配金融。

4.2 滬港通開通后,A股金融股估值修復

2014年下半年滬港通正式開通,AH股正式接軌,而接軌之前A股相對於H股持續折價,銀行股是主要代表性板塊。金融股超額收益的起點和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時間點比較一致,開通后,AH股溢價指數快速上漲,到15年初,A股相對於H股有較高溢價,之后金融股超額收益結束。隨着11月22日的降息,國內整體流動性環境進一步寬松。

4.3PB-ROE看2024年以來銀行股的估值修復

我們以銀行股的PB-ROE為例,2010-2013年,由於經濟下降,投資者擔心銀行盈利下降,事后來看ROE趨勢是下降的,但由於投資者過於擔心,導致銀行PB下降速度遠快於ROE。從圖45中能夠看到2013年底PB-ROE散點過度偏離長期趨勢,由此導致14年銀行股的修復性上漲。這一次由於投資者對房地產風險的擔心,銀行的PB-ROE散點2023年底又一次極度偏離長期趨勢,2024年開始,銀行正在開啟又一次估值修復。

5

13-15年成長股牛市的基本面和基金持倉變化


5.1 2013-2015年成長股基本面: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

2013-2015年成長股牛市中,中長期基本面有移動互聯網浪潮的驅動。半導體銷售額在經歷了2012年的低迷之后於年底轉正。傳統的消費電子如電視、PC銷量回升,新興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相關的面板、攝像頭、光模塊等消費電子及零部件需求也快速增長。2013年費城半導體指數全年上漲35.6%。

2013年底智能手機滲透率已經達到75%,下游出現了很多爆款應用,成為本輪科技產業周期的重要特徵。2013年是手機遊戲元年,《憤怒的小鳥》被《新聞周刊》評為全球首款取得真正主流成功的手機遊戲。2013年手遊用户規模大幅上漲54%,達到2.15億人次

影視領域也伴隨着《泰囧》、《致青春》等國產影片的成功而受到廣泛關注2013年全國總票房達到217.3億元,同比增長28.9%。全年上映國產片數量佔比首次達到78%,國產片票房收入佔比達到59%。2013年也是視頻付費元年,網絡視頻付費的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5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109億元,年複合增速179%。這一階段,產業的重心由硬件向應用領域轉變,TMT行業成為成長股行情的主導。

5.2 2013-2015公募基金增倉順序:電子-傳媒-計算機-軍工

公募基金大幅增倉TMT,主要是在2013年。2014-2015年H1指數大幅上漲期間,公募基金增配TMT比例反而在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Q2有所下降,市場更多由增量資金主導。2013-2015年公募基金增倉順序為:電子(2012-2013年)-傳媒(2013年)-計算機(13-15年)-軍工(14年)。

由於TMT估值快速擴張,很多公司通過併購重組快速切入新興行業,由此獲得估值溢價從而進一步推高市值,成爲了成長牛市的加速器。2013年定增重組的交易總價值達到2434億元,同比增長57%,並在2014-2015年繼續高增。另外一個證明是頻繁併購推升市值的同時形成了大量的商譽,2013年創業板商譽佔全部A股的比重從2012年的3.7%大幅提高到2013年的7.1%,並於2015年達到18%的高點。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下行風險:受國內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以及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嚴峻的影響,宏觀經濟存在超預期下行風險。

房地產市場下行風險:房地產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續推出強度可能不及預期、外部環境變化、房企信用風險事件可能出現超預期衝擊,房地產市場基本面存在超預期下行風險。

穩增長政策不及預期風險: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需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動態調整,可能存在穩增長政策落地不及預期的風險。

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報告結論基於歷史規律總結的部分,歷史經驗可能失效。

注:本文源自信達證券2025年8月14日研究報告:《13-15年牛市的原因、過程和結構》,分析師:樊繼拓 S1500521060001,李暢 S150052307000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