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爆賣到被替代?禾賽Q2盈利背后的行業暗流

2025-08-15 14:53

經觀感知

2025年8月15日,禾賽科技(NASDAQ: HSAI)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

報告顯示,禾賽科技當季營收7.0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9%,淨利潤441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7210萬元。這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盈利主要得益於多款車型的量產落地,二季度激光雷達出貨量大幅攀升,總計35.21萬台,同比增長306.9%,其中ADAS激光雷達佔比超過八成,達到30.36萬台,同比增長275.8%。

盈利轉正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激光雷達大規模裝車潮正在形成,禾賽已在中國ADAS前裝市場站穩前列位置。公司毛利率為42.5%,雖然較去年同期的45.1%有所下滑,但在價格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仍屬高位水平。賬面現金及投資余額為28.49億元人民幣,顯示其資金狀況充裕。

然而,拆解財報后可以看到,本季度利潤的形成除了出貨量的高速增長,還受益於費用端的收緊,而毛利改善並非主要驅動。隨着新一輪產品迭代和海外業務拓展的推進,研發和市場投入或將重新推高費用率,對盈利的可持續性構成考驗。

在競爭層面,激光雷達市場價格下探趨勢明顯。國內的速騰聚創、北醒光子等廠商不斷壓低前裝報價,國際競爭對手也在加速佈局。禾賽的優勢來自技術積累和先發量產規模,但這類優勢在主機廠日益傾向多供應商策略甚至自研的情況下,並非不可撼動。

與此同時,行業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劇。

特斯拉在其FSD系統中堅持純視覺方案,早在2021年便取消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完全依賴攝像頭感知;小鵬汽車近期也在多款新車型中移除了激光雷達,推出基於純視覺的輔助駕駛路徑,如2024年的P7+、G6以及2025年更新的G9均改為純視覺方案,並明確否認恢復LiDAR的計劃。

如果這種路線在量產與安全表現上得到驗證,主機廠可能重新評估對激光雷達的依賴度。

與此同時,4D毫米波雷達的快速進化也在削弱激光雷達的「不可替代性」。相比傳統毫米波雷達,4D方案在測距精度、垂直分辨率和目標識別能力上顯著提升,能夠實現釐米級測距和三維成像,並在雨、雪、霧等複雜天氣條件下保持穩定性能。

其單機成本通常低於激光雷達,主流車規級產品的價格區間在數百元至千元級,而中低配激光雷達仍在數千元至上萬元。受成本與適用場景的雙重驅動,已有多個車企在部分車型上嘗試以4D毫米波雷達替代部分激光雷達功能,用於高速NOA(領航輔助)等場景。

如果這一趨勢在未來兩至三年內擴大,激光雷達在前裝市場的滲透率將可能受到雙重擠壓,既來自純視覺的技術路線轉向,也來自4D毫米波雷達在成本和性能上的替代。

區域結構同樣值得注意。雖然禾賽在財報中多次提到北美與東南亞市場機會,但截至二季度,海外收入佔比仍然有限,公司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考慮到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在今年下半年已出現增速放緩跡象,這一結構性集中風險可能會在明年更加凸顯。對於依賴ADAS業務驅動的禾賽而言,如何在非車載應用場景中培育新的增長點,將直接影響中長期估值空間。

資本市場的反應較為積極。財報公佈后,公司股價短線拉昇,投資者普遍認可其盈利拐點的出現。但值得注意的是,單一季度的盈利並不足以證明趨勢性改善,尤其是在行業競爭格局快速演變、技術路徑存在分歧的時期。

激光雷達行業正從技術突破階段進入價格與規模博弈的深水區,禾賽需要在控制成本、穩定毛利和擴展市場之間找到平衡,否則即便量產持續放量,也難以迴避利潤被價格戰侵蝕,以及潛在的技術替代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