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0:46
7月29日,當貝正式揭開新一代「投影機皇」——年度旗艦當貝S7 Ultra Max的神祕面紗。這款被定義為「4K杜比電影機」的新品,憑藉ELRS日蝕光學引擎、偏振控光、杜比視界、光學變焦、液冷散熱、以及旗艦MT9681芯片等硬核配置,直指「影像之巔」。
海外reddit論壇當貝S7 Ultra Max和售價近4萬元的大牌產品的盲測中,超過60%的國外網友選擇了當貝(15%選擇大牌產品,25%保持中立/兩邊都不選)。
上市首周全渠道售罄的熱度,與海外市場的熱烈反響形成呼應。
在全球頂級投影論壇 AVS 上,其話題閲讀量超 20K、互動近 300 條,外國網友自發發起團購、計劃跨國購買的討論,讓這款定價 15999 元的國產高端投影成為焦點。
有國外網友問哪里能買到當貝S7 Ultra Max,更有網友正在發起團購,甚至有網友説10月份要來中國帶一臺。
耐人尋味的是,此時中國智能投影市場正處於調整期。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投影(不含激光電視)市場銷量為277.8萬台,同比下降3.9%;銷額為46.8億元,同比下降2.9%。洛圖科技預測,2025年全年中國智能投影市場銷量為572.8萬台,同比下降5.2%;銷額為95.4億元,同比下降4.6%。
從行業背景看,全球投影市場正經歷技術多元化與區域分化的雙重變革。在整體市場遇冷的背景下,5000元以上高端機型市場份額逆勢攀升至6.5%,其中萬元級超高端市場更是實現56%的同比暴漲,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表明消費升級趨勢下,高品質產品正獲得越來越多用户的認可。「向下扎到根」的技術創新造就的高亮度、高對比度和好色彩的高端投影儀,依舊存在巨大市場機會。
當貝 S7 Ultra Max恰在這一背景下展現出 「破局者」 的姿態,通過 「專業技術民用化」 的創新路徑,重新定義了高端家用投影的價值標準。其搭載的 ELRS 日蝕光學引擎,通過 48 顆激光器的分佈式設計與仿生三階光圈,實現 5800 CVIA 流明亮度與 8000:1 原生對比度,動態對比度高達65000:1。自研的影院級偏振合光技術,將擴散角從行業普遍的 15 度壓縮至 8 度,光效率提升 10%,光通量密度提升 250%,確保畫面亮度均勻度達 95% 以上。配合松林大師金圈鏡頭的 131LP/mm 解析力(較傳統鏡頭提升 40%),4K 影像的纖毫畢現程度甚至超越部分十萬元級影院設備,為長期陷入 「參數內卷」 的行業注入全新增長動能。
為何一款「高價」國產投影能逆勢突圍,既在國內引爆市場,又破圈兒火到海外讓國外消費者願意為 「中國創新」 買單?帶着諸多疑問,快科技獨家專訪了當貝投影產品總監越思文與當貝投影光學總監鄧登華,試圖解析國產高端投影從 「跟跑」「並跑」 到 「局部領跑」 的突破路徑。
快科技:當貝S7 Ultra Max上市不到一周就全渠道斷貨,這個火爆程度,在預料之中還是預料之外?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完全在預料之中。這款產品從研發初期就錨定了 「用中國創新打破行業瓶頸,挑戰DLP畫質極限」 的目標。斷貨本質是技術創新與用户需求的精準匹配,目前我們正加速產能爬坡,讓更多用户體驗到中國高端投影的技術實力。
快科技:當貝S7 Ultra Max發佈不到24小時,就激起了海外用户的極大關注。在海外最大的投影論壇AVS上,獲得了超20K的閲讀量和近300條評論互動,引起了外國網友的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表示看到中國公司真正嘗試創新真的太好了,正在向傳統三大巨頭發起挑戰。您認為當貝S7 Ultra Max這次能破圈在國外走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核心是 「用技術創新打破固有認知」DLP行業一直在亮度、對比度、畫質之間做妥協,而 S7 Ultra Max 通過三大突破擊中痛點:一是 5800 CVIA 流明亮度,比傳統旗艦高近一倍,徹底解決 「白天觀影需拉窗簾」 的問題;二是三階仿生光圈,實現8000:1 原生對比度的同時,打破亮度與對比度不可兼得的討論;三是專業級畫質調教,對好萊塢大片的色彩還原,甚至讓專業用户誤以為是十萬元級設備。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品牌首次在覈心光學技術上不跟隨、不妥協,這種 「真創新」 讓海外用户看到了 「打破巨頭壟斷」 的可能,自然引發共鳴。
快科技:海外reddit論壇當貝S7 Ultra Max和售價近4萬元的大牌產品的盲測中,超過60%的國外網友選擇了當貝(15%選擇大牌產品,25%保持中立/兩邊都不選)。這是否意味着,國產高端投影在技術實力上,實現了對傳統大牌產品的趕超?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盲測結果印證了 「技術實力已實現局部超越」。在用户可感知的核心體驗上 —— 比如亮度、色彩、對比度、低噪音表現,S7 Ultra Max 確實更優。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傳統大牌在品牌積澱、影院級色彩調校經驗等方面仍有優勢。不過這一結果釋放了明確信號:中國品牌通過自研光機、液冷等核心技術,已能在高端市場與巨頭同台競技,甚至在用户高頻使用的場景中實現反超。
快科技:有國外網友問哪里能買到當貝S7 Ultra Max,還有網友正在發起當貝S7 Ultra Max的團購,甚至有網友説10月份要來中國帶一臺。當貝S7 Ultra Max是否會在海外市場銷售,您認為國產高端家用投影出海有機會嗎?海外市場是否會為國產技術創新買單?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S7 Ultra Max 的海外銷售計劃已在推進中,9 月IFA展將首次展出。海外市場的機會不僅存在,且潛力巨大 —— 從用户自發團購、跨國購買的熱情就能看出,全球用户對 「技術創新」 的認可不分國界。過去國產投影出海常被貼上 「性價比」 標籤,但這次 S7 Ultra Max 的 15999 元定價(約 2200 美元)仍引發追捧,證明只要技術夠硬、體驗夠好,海外用户願意為中國創新買單。
快科技: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投影(不含激光電視)市場銷量為277.8萬台,同比下降3.9%;銷額為46.8億元,同比下降2.9%。在市場銷量下行的情況下,為什麼當貝S7 Ultra Max 15999元的定價還能大爆發?當前國內高端DLP投影的價格上限在哪里?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市場下行期的爆發,恰恰説明 「高端化、技術化」 是破局關鍵。用户不是不願消費,而是不願為 「參數堆砌卻無體驗升級」 的產品買單。 「真創新」 讓用户願意為價值買單 —— 萬元級高端市場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 56%,就是明證。至於價格上限,目前已突破 2 萬元,隨着高刷、高分辨率等技術落地,3 萬元級產品或在 2026 年出現,核心還是看技術能否創造不可替代的體驗,而不是簡單堆疊參數。
快科技:有人認為,當貝這個價格定的貴,甚至質疑憑什麼國產這麼貴,為什麼不買國外品牌?您怎麼看?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這種質疑本質是對 「國產技術價值」 的認知滯后。S7 Ultra Max 的定價邏輯很清晰:日蝕光學引擎研發投入數千萬,48 顆激光器陣列 + 液冷系統+影院級鏡頭的硬件成本就佔整機 60%以上,而同類配置的國外品牌售價普遍超3萬元。更重要的是,國外品牌的溢價中,很大一部分是品牌歷史積澱,而非技術領先 —— 比如某日系品牌同亮度規格機型售價是當貝數倍,對比之下,當貝的定價恰恰體現了 「國產創新」 的性價比優勢。
快科技:同樣15999元的預算,當貝説服用户購買的高端投影,而不買電視的理由是什麼?
當貝投影產品總監 越思文:其實不能用「説服」來形容,本質上電視和投影並不衝突,兩者各有各的優勢,現在也有很多用户選擇「兩個都要」。
S7 Ultra Max的優勢是能夠輕松投出120寸以上的畫面,這種鋪滿視野的沉浸感,尤其是看電影、追劇集時,那種被畫面包圍的代入感,就像把影院搬回了家,細節豐富度和場景張力會特別突出。其次,配合投影儀漫反射成像和純三色激光投影不含有害藍光波段,比電視直射光更護眼,尤其適合有娃或長時間觀影的家庭。
快科技:當貝S7 Ultra Max在DLP家用投影上行業首發了液冷散熱系統,吸熱效率提升50%,同是把噪音控制到了低至24dB,解決了「高亮=高温噪音」的偏見。以往液冷散熱只有在工程級電影機上才能見到,成本頗高,當貝是如何做成本方面的平衡和考量的?這一技術未來會應用到更多產品上嗎?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對當貝來説,液冷散熱的研發核心從來不是成本,而是解決用户痛點 —— 比如白天看片的噪音干擾、長時間高亮度使用的畫面穩定性。用户要的是沉浸感、穩定感,爲了這些體驗,投入再多都值得。當貝始終將用户體驗放在第一位!至於未來,這套技術一定會走進更多產品里。對我們而言,技術的價值從來不在成本單上,而在用户説 「這機器用着真舒服」 的那一刻。
快科技:對於DLP家用投影來説,您認為DMD顯示芯片重要嗎?或者説,重要程度有多少?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DMD 芯片是基礎,但絕非唯一。它的重要性佔比約 30%,剩下 70% 取決於光學系統、算法調校等 「系統能力」,且0.47平臺是TI應用最廣泛的平臺,經過多代的迭代優化,其芯片製程,以及算法優化都是領先於那些大芯片平臺的,當下對於0.47的開發是不夠完善的。當貝 S7 Ultra Max 通過光路的優化,DynamicX 算法的加持,實測暗部細節明顯優於某品牌 0.65 英寸芯片機型。這説明,芯片尺寸只是參數之一,真正決定畫質的是 「芯片 + 光機 + 算法」 的協同 —— 就像好食材需要好廚師,DMD 芯片的潛力,需要強大的光學系統才能完全釋放。
快科技:這一次當貝自研了日蝕光學引擎(48顆激光器),它有哪些核心技術突破?對普通用户來説,最大的作用在哪兒?對於行業來説,它有何意義?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日蝕光學引擎的核心突破,恰如日蝕的明暗共生 ——48 顆激光器讓高亮度與高對比度得以共存,打破了 「亮暗不可兼得」 的局行業難題。
對用户而言,這是技術平權:普通家庭也能輕松擁有影院級的明暗細節,體驗到曾屬國外大牌的極致畫質。於行業,它重構了投影的底層邏輯,推動行業從參數內卷、價格內卷轉向對極致畫質體驗的追求。
快科技:當貝S7 Ultra Max這次首發上線了「杜比優化大師」,這是當貝投影儀品類第一次宣傳了該功能,當貝的杜比視界比起其他友商競品擁有更好的表現?為什麼是當貝上了該功能?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當貝S7 Ultra Max的杜比視界表現更優且首發「杜比優化大師」,核心是技術與體驗的雙重突破:
功能上,相比競品僅支持開關,其可按投射尺寸、幕布等環境參數定製調節杜比映射亮度,適配多樣場景;畫質上,依託日蝕引擎的高亮度與對比度,加影院級校色,更貼近創作原意。
當貝能率先落地,源於硬技術(自研引擎、散熱等)、細洞察(解決家庭環境適配痛點)和專業調校(逐台校色+官方認證),讓杜比從參數標籤變成實用的動態優化系統。
快科技:相比於國外品牌,國產家用高端投影現在整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距離國外品牌差距還大嗎?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整體已進入 「並跑階段,局部領跑」。在光學技術上,日蝕引擎、液冷散熱等創新讓國產機型在亮度、噪音、對比度等核心參數上全面超越同價位國外品牌;智能交互上,當貝 OS 的 AI 語音控制、自動場景適配,體驗優於國外品牌的傳統系統。但差距仍存在:一是國際認證體系(如 THX、ISF)的經驗積累,二是高端市場的品牌溢價能力,三是影院級色彩調校的長期數據沉澱。不過這些差距正快速縮小 —— 比如我們已聯合杜比實驗室進行色彩校準,未來 1-2 年就能實現全面追平。
快科技:您認為國產高端投影的市場機會大嗎,接下來的突破口和創新方向在哪里?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國產高端投影市場機會顯著,消費升級下用户對影院級體驗需求激增,而國產在激光光源、畫質算法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正打破國際品牌壟斷。
突破口與創新方向聚焦以下幾點:一是更高刷(如 4K120Hz + 低延迟),滿足遊戲等動態場景需求;二是 4K 普及與 8K 技術儲備,平衡清晰度與實用性;三是專業級畫質調教,還原導演原色。
快科技:國產投影長期陷入 「參數內卷」,「高亮必失畫質」 與 「外資技術壟斷」 就像兩座大山,當貝認為,國產投影應該如何翻越這座山,從跟跑到領跑?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要翻越這兩座大山,需以「技術攻堅+標準重構+體驗落地」三箭齊發:技術上,聯合高校與研究機構重構三色激光色彩標準;標準層面,以CIE2015校準體系實現三色激光首次無偏色突破;體驗端,經專業玩家深度測評打磨,讓「高亮度、高對比度、專業畫質」從參數表走進真實感知。當貝S7 Ultra Max的市場熱捧,正是這條創新之路的最佳印證。
快科技:能否透露一下,當貝目前還有哪些「祕密武器」沒有放出來?除了家用投影,未來還會在哪些賽道進行突破,接下來還會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品?
當貝投影光學總監 鄧登華:這次 S7 Ultra Max 的成功,驗證了我們頂級光機自研能力,這為多賽道拓展奠定了基礎。接下來我們不排除會在AI、AR和車載等不同領域推出新產品,讓不同羣體用户都能享受到頂尖成像技術帶來的影像魅力。
快科技總結:
在筆者看來,當貝S7 Ultra Max的一炮而紅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當貝S7 Ultra Max的市場表現,本質是技術創新與用户需求的精準共振。從ELRS日蝕光學引擎實現亮度與對比度的協同突破,到液冷散熱系統破解 「高亮必噪音」 的行業困局,再到 「杜比優化大師」 讓專業畫質適配家庭場景,其核心邏輯始終圍繞 「體驗落地」——將影院級光影從參數表變為可感知的沉浸感。
這一突破的意義遠超單一產品,在智能投影市場陷入 「參數內卷」 的當下,它證明了 「高端化」 的破局路徑,即不依賴品牌溢價,而是以自研技術重構用户體驗。在國產設備長期被貼上 「性價比」 標籤的海外市場,它用超2200美元的定價與盲測中超越大牌的優勢,驗證了 「中國創新」 的全球認可度。
如今,國產高端投影已進入 「並跑為主、局部領跑」 的階段:在光學技術、智能交互等領域,當貝等品牌已實現對同價位國際品牌的超越;而在影院級色彩調校經驗、國際認證積澱等方面,差距正加速縮小。未來,隨着高刷顯示、8K技術儲備等方向的突破,以及AI、AR、車載等場景的延伸,「中國造」 有望在更多領域定義行業標準。
當貝S7 Ultra Max的走紅,或許只是一個起點。唯有擺脫參數堆砌的內卷,深耕用户真實需求的技術攻堅,才能讓更多中國品牌,在全球高端科技市場贏得真正的話語權。正如鄧登華所言:「技術的價值不在成本單上,而在用户説‘這機器用着真舒服’的那一刻。」
展望未來,S7 Ultra Max的成功只是開始,在家用投影之外,當貝把目光放地更高更遠,AI、AR和車載等領域的技術突圍和體驗革命仍大有可為。
從 「中國製造」 到 「中國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跨越。想要真正實現全面對國際巨頭的趕超,還需要更多「當貝們」在覈心技術上的持續突破與產業鏈協同創新,以差異化體驗打破同質化競爭,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現中國智造的新高度。唯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站穩腳跟,開闢屬於中國品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