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2:13
(來源:信報手筆)
內地房企華南城(01668)正式被高院頒令清盤,成為繼恆大(03333)后又一家「失救」的內房股,令商界中人甚感唏噓。該房企其實頗具特色,是由5名本港商人北上創辦,堪稱為第一代「大灣區概念」公司。此外,在華南城陷困過程中,多個「白武士」嘗試出手打救,包括騰訊(00700)、中洲(000042.SZ)、深圳市政府等,可惜全皆無效。講到底,華南城本身一大價值是在廣東省擁有大量工業園及倉庫,具條件改建為住宅樓盤,但隨着整體樓市低迷,最終「上帝都救唔到」。
01
港廠佬五虎 千禧后創辦
事實上,華南城可説是「非一般」內房股,至少具備三大特色。首先,相較於恆大、萬科(02202)、碧桂園(02007)等房企早在九十年代創辦,華南城則於2002年才成立,在行業中可算是「后輩」。其次,華南城並非由內地梟雄「白手興家」創辦,是由本港5名事業有成的工業家(又稱為「廠佬」)聯手成立。最后,華南城不是一家住宅型發展商,而是主打展覽中心、物流倉庫、工業園等業務,住宅某程度上只是「附屬品」。
在此需要略述歷史,話説中國在2001年「入世」(加入WTO世貿組織)之后,經濟前景一片亮麗;鄭松興、梁滿林、馬介璋、孫啟烈、馬偉武等5位本港工業家乘勢北上「掘金」,於2002年在深圳聯手創辦華南城。不過,當時恆大、萬科、碧桂園等粵省「地頭蛇」房企已經非常強勢,來自香港的新晉「過江龍」不容易直攖其鋒。
與此同時,鑑於華南城5名創辦人皆具「廠佬」及外貿背景,他們遂另闢蹊徑,選擇專攻展覽中心、物流倉庫、工業園等項目發展。「華南城五虎」的如意算盤建基於中國「入世」后,「世界工廠」地位勢必更上臺階,而粵省身為工業重鎮擁有巨大發展空間,故此為工商業活動提供地產配套大有可為。再者,當時各地官員皆須大力「招商引資」,華南城在粵省發展工商業地產有助於促進此番目標,可望達致「雙贏」。此外,打造工商業地產的同時,華南城亦可向地方政府要求,以低價取得周邊地皮以興建住宅樓盤,實行「一雞兩味」。
上述方程式證實奏效,華南城自2002年成立后發展順風順水,一路高歌猛進。及至2009年,該公司在港股IPO上市,集資約32億元。及后隨着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華南城的業績及股價亦節節上漲,其市值在高峰期接近500億元。
可是,華南城的發展也伴隨暗涌,廣東省政府自2008年起奉行「騰籠換鳥」政策,推動勞動密集的相對低端產業遷出省外,務求騰出空間孕育中高端產業。這股趨勢令粵省工業活動放緩,對華南城的物流倉庫、工業園等業務構成衝擊。該房企嘗試轉型謀出路,包括在2014年引入騰訊為第二大股東,后者斥15億元獲得9.9%股權,雙方擬攜手推動「實體 + 網絡」O2O模式變革;然而,正如那些年各大小企業之大量O2O嘗試,這趟合作最終未取得顯著成效。
隨着主營業務放緩,華南城的定位日益尷尬。該房企在2017年再次嘗試轉型,當時的聯席主席兼大股東鄭松興擬以38億元,出售華南城23.2%股權予深圳老牌地產商中洲控股,后者將成為第一大股東。此舉相當於華南城「賣身」予中洲,亦可説是「泊得好碼頭」。然而,恰逢內地當局在2017年嚴控外匯流失,大力限制「買買買」對外併購行為,這宗交易未獲得中證監批准,在最后一刻告吹。
02
反映廣東廿年經濟變遷
屋漏逢夜雨,華南城的工商業地產業務走下坡之余,內地住宅市場亦自2021年起「爆煲」,導致該房企深陷困境。華南城的最后一個「白武士」是深圳市政府,前者於2021年12月以每股0.57元發行33.5億股新股,予深圳市政府旗下特區建發集團,讓后者獲得29.28%股權,成為控股股東。此舉意味着華南城由民企變成國企背景,獲得市政府「大水喉」支持,理論上有助其經營起死回生。
可惜,內房市場之下行速度超乎估計,再加上深圳市政府須力保其「親生仔」萬科,沒太多余力兼顧華南城。值得留意的是,華南城本身一大潛在價值是在粵省擁有大量工業園及倉庫,具條件採用「和黃模式」,將之改建為住宅樓盤以實現「增值」。但因為整體住宅市道蕭條,這方面的價值現在也如鏡花水月。
截至去年底,華南城總債務超過600億元,當中411億元在12個月內到期,而該房企手持現金僅約7億元,同時全年淨虧損額達90億元。華南城自去年2月開始爆發債務違約,經過連串債務重組努力后,最終宣告「冇得救」,本周三(13日)被香港高等法院勒令清盤。換言之,由騰訊、中洲到深圳市政府,三任「白武士」皆未能扭轉華南城命運。
某程度上,華南城在20多年間興起與衰落,亦反映着廣東省工商業以至整體中國經濟之變遷。江山代有才人出,現今港人若擬北上大灣區「掘金」,相信不會再染指工業及房地產,卻更可能押注於AI和FinTech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