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0:52
(來源:醫趨勢)
5億美元債務壓頂,133年柯達只剩3個月?
聽上去,這特別像不靠譜的市場傳聞。不幸的是,這個消息來自老牌巨頭伊士曼柯達的2025年第二季財報電話會:「公司可能無法維持長期運營……我們正考慮所有選項,包括停止支付退休金。」話音未落,股價直線下挫26%。
01、財務惡化,現金流見底
8月11日,柯達公佈的最新財報:
二季度,柯達實現營收2.63億美元,同比下降1%;
毛利潤5100萬美元,下降12%;淨虧損2600萬美元。
公司多項財務指標惡化,去年同期柯達淨收入2600萬美元,由盈轉虧。
柯達核心業務主要涉及先進材料與化學品、以及製藥業務,還有部分品牌授權收入。曾在膠捲時代處於鼎盛期,醫學影像業務一度成為其潛在業務。但是由於業績承壓,柯達在2007年由於連年虧損分拆出售醫療成像業務。
但由於成本上升、運營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柯達上半年就支出了近4600萬美元。
本季度末,柯達所擁有現金及等價物僅為1.55億美元。
柯達在財報中警告,目前沒有可落實的融資渠道或可用流動資金,來償付約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9億元)的即將到期的債務,這些情況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構成了重大疑慮。
最終無奈,柯達計劃通過停止支付退休金計劃來籌集現金,來償還5億美元債務。
這些行為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不信任,隨后柯達股價遭遇斷崖式下跌,截至收盤跌19.91%。
作為曾經的百年影像巨頭,為何會走到盡頭這一步?
02、時代「囚徒」,三次轉型醫療
柯達公司成立於1892年,憑藉相機與膠捲業務,柯達在20世紀長盛不衰,成為影像巨頭。
柯達的落寞與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的崛起幾乎同步。1975年,柯達推出了全球第一臺數碼相機。然而柯達卻未能把握數字化浪潮的機遇,公司管理層因其在膠捲領域的統治地位和豐厚的利潤迟迟不願轉型,因此錯失了市場先機。
最終,2012年,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而索尼、佳能等日企已壟斷數碼市場。當時,柯達擁有10萬名債權人,總債務高達67.5億美元。
不過面對困境,柯達至少有3次朝醫療轉型。
第一次進軍醫療:1988年,柯達曾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藥企斯特林。斯特林是一家美國藥企,主要經營診斷顯像劑、激素產品和心血管產品。短短6年后,柯達就以折半的價格出售了這部分業務,給這次收購劃上了災難性的句號。
第二次進軍醫療:柯達打造醫療成像,但這部分業務同樣因為連年虧損,在2007年被分拆出售。
第三次進軍醫療:2020年開始,柯達對主營構成進行調整,將膠片業務納入「先進材料和化學品」板塊,並逐步推進製藥領域的佈局,不過主要針對的還是基礎原料藥。在柯達的最初的規劃中,原料藥生產最終將佔柯達業務的30%~40%。隨后,柯達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貸款,用於轉型生產仿製藥的「起始材料」和「活性藥物成分」。
在此次財報中,柯達表示推進擴大其特種化學品和製藥相關產品線的計劃,並稱正在投資「數千萬美元」開建新的實驗室和製造工廠。
但是考慮到柯達先前的失敗經歷,部分投資者對此持悲觀看法。
首先在於其財務狀況、現金流一直不佳,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次,相比其他仿製藥製造商如AMRX與邁蘭製藥,柯達並沒有豐富的仿製藥生產經驗,大舉投入原料藥生產並不妥當。
不過,目前柯達能否通過新業務成功轉型,市場也在拭目以待。
03、轉型之下的跨界密碼
柯達的故事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企業在面對技術顛覆和市場變遷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全球產業迭代的浪潮中,從影像、電子到化工,眾多曾經的行業巨頭都曾走過相似的轉型之路,奧林巴斯、佳能、富士膠片到飛利浦、拜耳、3M 的探索,都折射出傳統企業突破增長瓶頸的共性邏輯與差異化路徑。
不過,共性在於:這些企業的轉型軌跡的背后是在原有技術積累(光學、化學、精密製造),而非盲目跨界。
奧林巴斯在光學、電子成像和精密製造領域的積累,為其內窺鏡的光學設計、圖像傳感器應用和微型化製造提供了基礎。富士膠片與佳能在高分子化學、納米技術、以及成像質量的技術經驗,為其進入醫療影像設備提供了有力支持。
拜耳從化工巨頭轉型醫藥,一定程度是與其在染料研發中積累的化學合成、工藝優化等技術,為其進入醫藥領域提供了基礎。飛利浦儘管起源於燈泡,但其早期就投資醫療技術研發,為其后續轉型提供基礎。
不過,無論是影像巨頭向醫療的跨越,還是製造企業向生命科學的聚焦,本質都是用存量技術撬動增量市場。
這一過程從非易事,柯達的困境,恰是最好的例證。
當技術積累未能有效轉化、財務收緊、資金鍊斷裂,即便是百年巨頭,也難敵時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