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業航天IPO提速 一場比拼「誰能持續輸血」的資本耐力賽

2025-08-15 09:01

IPO參考

縱覽財經界

IPO參考為你指路

近段時間,孫宇晨「上天」事件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

8月3日晚,孫宇晨搭乘美國商業航天公司藍色起源的飛船,完成了亞軌道太空飛行任務。有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年輕華人商業宇航員」。

孫宇晨此次飛行前后,輕車熟路地對自己進行「炒作」。不光請媒體發通稿,也在社交平臺X上連發數條推文分享這趟「太空之旅」。

根據多方報道,孫宇晨的這張太空門票一共花去了2800萬美元,但整個太空飛行全程僅10分14秒。

這讓市場意識到,商業航天這門生意似乎並非遙不可及。

就在孫宇晨完成太空旅行的兩天前,國內部分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IPO開始提速,試圖開啟中國商業航天的資本化進程。

商業航天能賺到錢嗎?

近日,國內兩家民營商業航天公司藍箭航天、屹信航天均啟動上市輔導。

這場突然提速的IPO競賽,源於今年6月證監會的一紙新政,6月18日,證監會發布新一版《科創板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及支持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允許虧損且營收為0的企業上市,且搭載預先審閲機制)。這無疑為國內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開放了一條資本市場的「快車道」。

但話又說回來,允許虧損企業上市,不代表允許企業一直虧錢。在資本市場上,企業IPO的目的除了自身發展之外,還有回報投資者的責任,企業也需要有長期穩定的盈利預期纔會有長期投資價值。

在航天這門遙不可及的生意背后,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能賺到錢嗎?

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商業航天目前的核心商業模式——航天發射服務。

所謂發射服務,是指商業航天公司通過旗下火箭,為政府、企業或科研機構提供火箭發射服務,包括把衞星發射上太空、向太空運送物體(包括送人上天)或是執行其他複雜任務,再從中收取服務費。

總而言之,無論是生產製造飛船火箭,還是提供衞星通信、遙感等技術支持,亦或是賣太空旅行門票,這一切業務都是建立在發射火箭上面。沒有發射,這一系列業務都不能成立。所以商業航天公司乾的生意可以簡單理解為快遞公司,只不過不是送貨上門,而是「送貨上天」。

由於發射火箭成本高昂,民營航天公司要實現商業化盈利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火箭回收。

在2015年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用品」,發射成功后不會回來。然而,2015年,馬斯克的SpaceX研製的「獵鷹9號」成功實現回收,使得火箭可以重複使用,極大地降低了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射成本。

航天信息研究所統計,在火箭回收技術加持下,SpaceX獵鷹9號單次發射成本已由之前的5000萬美元降至最低2000萬美元,成本降低60%,單次利潤最高可達4000萬美元,利潤可謂是相當可觀,而SpaceX公司也於2024年正式實現盈利。

對我國的商業航天公司來説,目前已有6家企業先后實現入軌級火箭發射,這6家火箭公司分別是星際榮耀、星河動力、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和中科宇航。這些商業火箭公司都在研發可回收火箭。目前,只有藍箭航天和深藍航天宣佈實現了火箭回收,但兩家企業也暫未將回收火箭技術應用在商業化層面。

根據航天信息研究所測算,2024年,我國主流商業火箭成本仍徘徊於5000-8000美元/公斤區間。目前我國商業航天在成本控制上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還得繼續「燒錢」

如何才能快速彌補國際市場的差距呢?國內商業航天都只有一個答案「融資燒錢」。

《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顯示,2024年商業航天市場迅速升溫,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融資金額達202.39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衞星應用、火箭製造、衞星製造成為最熱門的融資領域。

據睿獸分析統計,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業航天中衞星應用、火箭製造、衞星製造領域分別完成融資事件50起、32起和29起,衞星運營和火箭製造融資金額較高,分別為87億元和67.1億元。

整體來看,商業航天領域已進入快速融資階段。

此次完成IPO輔導備案的藍箭航天,截至2024年底已融資數十億元。2024年12月,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對藍箭航天投資9億元,成為藍箭航天曆次融資中單筆投資金額最大的投資機構。此前的多輪融資中,其投資方包含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碧桂園創投、經緯中國、基石資本、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國資及明星機構。

在上述投資機構中,較早下重金投資的碧桂園卻在藍箭航天啟動IPO前夕徹底售出了所持股份。碧桂園自2019年開始參與藍箭航天的數輪增資,2019年投資5億元,2020年再次與其他投資機構共同領投,但並未披露投資金額。

在加速融資之后,商業航天公司們的財務表現如何呢?

IPO參考注意到,在此前碧桂園的公告中,透露了藍箭航天近年的財務數據,2024年、2023年,藍箭航天淨虧損分別為10.15億元和11.77億元,資產淨值分別為39.16億元和24.95億元。

要知道,藍箭航天曾被視為「科創板商業航天第一股」的有力角逐者。

如果后續藍箭航天不能在商業化領域實現突破,繼續以這個虧損幅度經營,很快就會將現有的融資額「燒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藍箭航天之前,已經有一些國內商業航天公司嘗試進行IPO。

2022年12月,主營衞星管理和遙感信息的長光衞星曾向上交所遞交過招股書,主營衞星組網業務的國星宇航也曾在今年初向港交所遞交過招股書。但這兩家企業均不涉及火箭發射業務。

這兩家企業雖不涉及衞星發射業務,但由於經營的衞星組網需要購買發射服務,相當於火箭發射企業下游客户,所以兩家企業經營情況也和當前火箭發射領域的環境息息相關。

具體來看,長光衞星2019-2022年上半年淨利潤分別為-3.92億元、-3.91億元、-2.2億元、-2.07億元,處於持續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火箭發射費是成本中絕對大頭,其2022年僅半年火箭發射費就高達1.86億元,佔當期總成本的50%。高昂火箭發射費也是長光衞星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來看國星宇航,2022-2024年,國星宇航淨虧損從9090萬元擴大至2.14億元,虧損處於持續放大態勢。國星宇航招股書顯示,其航天級元件採購和衞星發射費用佔總成本的70%以上。

可以看出,高昂的火箭發射費用成本已經成為商業航天企業當下的共同難題。以單顆基礎版衞星為例,製造成本約為200萬元,而國內發射成本可能高達千萬元。同時,衞星折舊周期短(通常5-8年),在軌損耗不可逆,過高的發射成本會進一步推高隱形成本。

目前,長光衞星的A股IPO已經終止,國星宇航的港股招股書也在近期失效。商業航天企業面臨虧損大、資產重、盈利周期長等特點,都可能成為監管關注點。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商業化航天這門生意,誰能持續地「燒錢」,誰就能活下去。要想持續性地「燒錢」,關鍵要將成本降下來。

短期內,商業航天的生存與發展,仍是一場比拼「誰能持續輸血」的資本耐力賽。但就長期而言,打破成本魔咒、實現火箭回收技術突圍,纔是支撐這場昂貴太空競賽的價值根基。誰能第一個在航天領域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落地,市場將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