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0:14
(來源:消費日報官方微博)
轉自:消費日報官方微博
大師簡介
李光華,首屆傳統工藝大國非遺工匠、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玻璃藝術大師、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品設計師(高級技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大連玻璃吹制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任大連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大連市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其作品《海幻》榮獲第二屆中國玻璃藝術名家作品展金獎、「中輕萬花杯」創新產品金獎;作品《和諧·龍》榮獲遼寧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同時入選北京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多年來,李光華大師不斷優化改良傳統玻璃吹制流程,成功研發玻璃鏤空工藝,設計改良車刻用具,攻克了多色套皮工藝的吹制與車刻難題,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在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為傳統玻璃藝術注入更多充滿時代的靈動感。他創立的大連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可自主獨立生產多色套皮鉛晶質水晶玻璃製品的企業,產品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李光華大師傳承創新基地獲評第二批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隨后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設計學院產學研合作基地也在此正式揭牌。2025年,李光華榮獲「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範」稱號。
「我這雙手跟玻璃打交道三十年了,它的性子早已讓我摸得透透的,想要把它整明白,既要順着它的脾氣來,手頭和心里還得憋着一股勁兒跟它較量。」初見李光華大師的時候,他剛從玻璃吹制車間「鑽」出來,藍色工裝后背洇出一片深深的汗漬,袖口沾着的玻璃粉末在光線下閃閃爍爍。他隨手拿起牆角一塊冷卻的玻璃料,粗糙的指尖在冰涼的表面摩挲着,那雙手指關節粗大,虎口處還留着幾道淺淺的疤痕——這是他三十年來在烈焰中與玻璃較量留下的「赫赫戰績」。
採訪中,李光華表示,「輕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使命,更肩負着傳承中華文化精髓、推動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任。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工藝美術匠人,身處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行業里,更應該用實際行動去詮釋什麼是匠心精神,更應該用不懈的創新的動力,去探索如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的發展之路。」
《瑞羽呈祥》吊燈
一聲囑託 延續百年榮光
「大連玻璃製品作為中國玻璃藝術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創立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產品曾一度用於接待國內外重要貴賓。在我們當地人的心中,大連玻璃曾經就是高端工藝品的代名詞。」採訪中,李光華隨手拿起一隻磨花玻璃杯,用手指輕輕叩擊,玻璃杯發出清脆的聲響。「老大連人一聽這聲兒,就知道是咱大連玻璃廠的物件。」他説。
談及與玻璃工藝的結緣,李光華的思緒彷彿回到了幾十年前。
「1917年誕生的大連玻璃製品廠,曾是這座城市的驕傲。我剛剛進廠工作的時候只有17歲,那會兒廠里的大窯24小時燒着,幾十號工人圍着熔爐轉,吹杆上的玻璃料燒得通紅,映得每個人臉上都亮堂堂的。看着老師傅們握着吹杆在熔爐前忙碌,我就覺得干這活兒既神奇,又神氣,更神祕。因此,我對玻璃工藝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憑藉着一股勤於鑽研的勁頭和出色的表現,很快就被選調到了廠新產品開發部,在這個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大廠里,我掌握了玻璃工藝的全部技術要領,也為這份熱愛的事業傾注了自己青春的智慧與汗水。」李光華雙臂緩緩抬起,邊説邊比劃着吹制玻璃的動作,彷彿他的手中操控着1.5米長的鐵吹杆。
然而,市場的風雲總是變幻莫測。1996年,隨着國企改制,曾經輝煌的大連玻璃製品廠迎來改制,往日的榮光暫時被塵封。
「1996年,廠子改制那天,老廠長把我拉到車間角落,用佈滿老繭的手緊緊攥着我的胳膊説,‘光華,這吹玻璃的手藝,可不能斷在咱手里。’這句話伴隨着師父掌心的温度,混合着車間里焦炭的氣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滾燙的印記。」追憶往昔,李光華的語氣里充滿感慨,「師父的囑託如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壓在我的心頭。2002年9月,我肩負着師父的殷殷期盼,帶領着80多位原大連玻璃製品廠的員工,懷揣着讓大連玻璃製品再創輝煌的決心踏上了創業之路,大連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就此應運而生。」
《冰藍鏤韻》套組
《緋璃雅集》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佈滿荊棘,通寶的起步階段也面臨着諸多困難。為此,李光華帶領團隊開啟了無數個日夜的不懈努力。他説:「當時條件有限,我們就用原始的煤爐試做水晶,爲了復原傳統工藝,大家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2005年,我們用傳統煤爐製作水晶取得了技術突破。當第一爐水晶成功出爐時,在場的每一位工匠的眼中都充滿了激動的淚水,廠里的老人不停地念叨着,‘回來了,終於回來了。’」
正是李光華對於玻璃藝術的堅守與執着,才讓大連玻璃工藝得以延續,並煥發時代之光。2009年,爲了更好地發展,李光華將企業搬到了家鄉金普新區杏樹屯鎮,並決定在這里紮下根來,安心地投入到玻璃工藝的鑽研與生產中。
「光芒乍現真通寶,華彩橫空大匠人。」當記者念起刻在廠史牆上的這句詩,李光華大師黧黑的臉上忽然綻開靦腆的笑容,眼角的皺紋像被風吹皺的湖面。他説:「我哪算什麼大匠人,我就是個守着老窯的吹玻璃的人。」
持續創新 煉出一門新奇
玻璃工藝的製作過程複雜而精細,每一件精美的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工匠們的心血。目前,大連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產品結構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多色水晶產品,這類產品的生產,「通寶」是目前我國是唯一一家可自主、獨立、全流程生產的工廠;二是熱玻璃工藝品,主要包括自由造型、花瓶、人物、動物以及抽象造型等。爲了在這兩方面都能夠放射出光華,李光華既重視生產效益和質量,又不惜投入重金培養人才。
「做玻璃工藝品,沒有捷徑可走。燒熔、冷卻、吹塑、打磨,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得反覆調整、精進。」李光華對於工藝的嚴謹態度,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和諧·龍》
在李光華眾多的作品中,《和諧·龍》是極具代表性的創新之作。這件作品從設計到誕生,耗費了他整整三年的時間,期間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
李光華:「《和諧·龍》選用24PbO高含鉛水晶玻璃,需要純手工拉伸,在1000攝氏度左右高温下反覆多次熱塑成型,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這件作品不僅創意獨特,線條流暢,更兼具王者歸來的大氣恢弘和窈窕淑女的温婉秀氣,生動地傳遞出穩定、強盛、繁榮和浪漫的美好寓意。」
在李光華看來,大連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皆源於多年來的持續創新驅動。創作既要「練好內功」,將各項技藝應用到爐火純青,同時更要「邁開步子」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展會,展示中國玻璃藝術魅力的同時,汲取更多充滿時代性與國際化的創意靈感。
李光華向記者介紹:「在一件高600毫米、直徑300毫米的水晶器物表面裹上0.8毫米至1.5毫米厚度的彩色玻璃薄皮,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我和團隊不僅做到了,而且這項技術多年來保持穩定且遙遙領先。除了在傳統工藝上的創新,我們還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2012年,開始進行高品質窯玻璃製作,在高端玻璃市場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2015年,成功進入高端燈飾市場,產品品質實現了質的飛躍;2020年,搭載互聯網技術,涉足‘新興雲平臺’,把產品以全新的面貌推向大眾,進一步拓展了業務市場;2024年,與貴州茅臺成功簽約的龍年禮盒,更是將創新融入設計之中,五隻磨砂玻璃杯組成一條龍的圖形,配以福祿壽喜財五個杯墊,設計莊重又巧妙,50萬套產品推向市場后,備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如今,大連通寶工藝品有限公司創作的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切都離不開李光華對市場的深入研究和對新技術的創新運用。
匠心傳承 凝聚時代之光
在玻璃工藝領域深耕三十多年,李光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總結多年來的從業經歷,他説:「熱愛是從事這份事業的前提,我覺得我就是為玻璃而生的人,冥冥之中就有那麼一種堅持和韌勁兒。這份熱愛讓我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依然保持着前進的動力。」
《海幻》
《根深業茂》
對於工匠精神,李光華有着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一件優秀的玻璃工藝品,要經過諸多工序打磨。一個出衆的工匠,也要飽經坎坷,不斷學習、鑽研。」 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三十多年來,他始終站在中國玻璃藝術的前沿上下求索,不斷探索新的工藝和技法。同時,他又始終手握吹杆,與工人並肩揮汗忙碌在高温爐前,用實際行動詮釋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如今,李光華在專注於藝術創作和工藝提升的同時,也不忘傳承的責任。多年來,他一直為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玻璃工作室義務授課,在與年輕人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不僅傳授自己的經驗和技藝,也從他們身上汲取新的靈感。2024年7月,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主辦的第三屆「非遺少年説」演講大賽啟動,他立即響應,邀請少年選手去公司體驗玻璃工藝品的製作,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玻璃工藝的魅力。今年6月10日,李光華帶領大連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走進大連財經學院,共同舉辦了「手藝・守藝——矢志創新發展、鑄就文化強國」主題活動。此次活動以「參觀交流+基地共建」模式,搭建起傳統工藝與高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橋樑,為行業協會與高等學校正式開啟協同推進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生動實踐。
採訪中,李光華對記者説:「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玻璃藝術,讓這份珍貴的匠心得以延續和傳承。相信大連玻璃藝術事業在無數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下,一定會煥發出愈發耀眼的時代之光。」
文|記者 賈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