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果下科技IPO恐難樂觀:估值暴增14倍,造血能力趨近於零,淨利潤不到寧王的一半,治理結構存隱憂

2025-08-15 07:2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鷹眼財報

  2024年,港股新能源IPO通過率低於20%,監管趨嚴和投資人信心不足是主因。參考瑞浦蘭鈞(00666)上市后股價低迷、快狗打車破發,果下科技若不澄清控股關係、優化財務結構、提升技術實力,即便上市也難逃破發宿命。

  港交所近期對新能源企業的審覈愈發聚焦基本面,寧德時代港股IPO申請因財務透明度高而進展順利,果下科技卻在多方面存疑。風口之上,基本面纔是立足之本,果下科技的IPO前景恐難樂

財報上的營收曲線如火箭般躥升,現實中的現金流卻似風中殘燭。

2025年4月,江蘇無錫的儲能企業果下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宣告衝刺IPO。公司創始人馮立正、張晰、劉子葉三位江南大學校友,打出了「AI+儲能」的炫目旗號,三年營收從1.42億狂飆至10.26億的「神話」成為市場焦點。

資本盛宴的聚光燈下,投資人觥籌交錯,60億估值的故事在路演中不斷發酵。然而翻開招股書細看,這家公司的底色卻令人心驚——毛利率如自由落體般下墜,現金流長期告負,應收賬款堆積如山

當證監會的質詢函於7月11日送達,一連四問如冷水澆頭,揭開了這場資本盛宴的「貧血」真相。

01 「盈利性貧血」:營收神話下的失血體質

果下科技的招股書首頁,一串數字足以讓任何投資者心跳加速:2022至2024年,營收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68.9%,2024年單年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乍看之下,這彷彿是一臺開足馬力的印鈔機。

但翻開利潤表,真相令人愕然。2022年公司毛利率尚有25.1%,到2024年竟驟降至15.1%,單年跌幅就達11.6個百分點。更觸目驚心的是淨利率——從17.1%一路滑落至4.8%不及寧德時代儲能業務淨利率(10%)的一半

這種「量增價崩」的病態,在大型儲能業務上體現得尤為慘烈。2022年該業務毛利率31.4%,到2024年竟被腰斬至11.9%,兩年間蒸發近20個百分點。行業價格戰的血雨腥風中,公司毫無招架之力。

「價格戰是主因,2024年儲能電芯均價下跌29%」,招股書中輕描淡寫的解釋,暴露了其技術護城河的缺失。當行業龍頭靠專利壁壘穩坐釣魚臺,果下科技卻深陷同質化競爭的泥潭,增收不增利成為揮之不去的魔咒。

02 「現金流貧血」:賬上黃金都是畫餅充

如果説利潤表已顯病態,那麼現金流量表堪稱觸目驚心。2022至2024年間,公司經營現金流淨額連續兩年深陷負值泥潭(-3032萬元、-7291萬元),直到2024年才勉強轉正至373萬元。

這微薄的「造血」能力,在債務大山面前杯水車薪。截至2025年2月末,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剩2256萬元,而短期借款高達3.34億元,現金短債比低至0.07

更詭異的是應收賬款堆積如山。2024年末貿易應收款余額達5.2億元,佔營收比重50.7%,意味着公司每賺2元錢,就有1元是「白條」。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22年的56天,一路拉長至120天回款能力斷崖式下滑

當同行陽光電源將應收款佔比控制在30%以內時,果下科技的資金管理能力相形見絀。最令人瞠目的是,公司自身債臺高築,2024年末竟向「熟人」提供5775萬元非業務貸款,佔現金流四分之一。這種飲鴆止渴的資金騰挪,已經踩上關聯交易違規的紅線。

03 估值泡沫:14倍暴漲的資本秀

在基本面如此孱弱的情況下,果下科技的估值卻上演了驚天逆轉。2023年公司估值尚在4億元水平,到2025年3月,凱博鴻成以1億元注資將估值推至16億元;短短一個月后,深圳寧乾的3000萬元入局竟讓估值飆升至60億元

14個月14倍!資本魔術師的手速令市場瞠目。這種「估值飛天」與「盈利墜地」的背離,構成IPO史上最刺眼的悖論。

更值得玩味的是突擊入股者的身份。凱博鴻成作為最大金主,背后閃現中創新航的身影——這家動力電池巨頭通過凱博資本持有該基金近50%份額。而中創新航恰好是果下科技的大客户兼供應商,2023年貢獻了22.7%的營收

產業資本、估值操縱、關聯交易在此形成完美閉環。當資本玩家通過上市前突擊入股拉高估值,二級市場投資者註定要接最后一棒。

04 治理缺陷:江南系校友的利益圍城

招股書披露的股權結構圖,勾勒出一張盤根錯節的「江南系」關係網。三位創始股東馮立正、劉子葉、張晰合計持股58.54%,卻未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控股權認定模糊不清。這種「似合實分」的股權設計,為上市后的控制權爭奪埋下伏筆。

最戲劇性的是陳俊德的暴富神話。作為馮立正在無錫特鋼的老領導,這位江南大學83級校友在2019年公司初創期以500萬元低價入股,如今持股市值竟達9.29億元。六年185倍的回報率,遠超任何產業投資的合理範疇。

管理層構成更顯單薄。核心高管多為80、90后,2022年后才匆匆升任;財務總監王振淋出身房地產行業,在技術密集的儲能領域堪稱「外行掌舵」。2025年2月五名執行董事突擊上任,管理層穩定性形同虛設。

當公司向「熟人」提供近6000萬貸款時,當老領導享受超常規投資回報時,內部人控制的風險已昭然若揭。治理結構的不規範,讓這場資本盛宴瀰漫着利益輸送的異味。

05 業務根基:轉型如走鋼絲的致命遊戲

果下科技的業務轉型堪稱一場豪賭。2022年公司72.1%收入依賴歐洲户儲市場,到2024年竟急轉至79.9%靠國內大型儲能。這種「船小急掉頭」的激進策略,將公司推入更血腥的戰場。

大型儲能市場看似廣闊,實則暗礁密佈:政策依賴性強、回款周期漫長、毛利率薄如刀片。當果下科技的大儲銷量從2022年的58MWh暴增至2024年的1653.7MWh時,毛利率卻被壓縮至11.9%的生死線

南都電源(300068)2024年因行業價格戰、地方補貼暫緩等因素,營收驟降45.56%,虧損14.97億元,即為前車之鑑。南都電源前五大客户佔比37.81%,第一大客户佔比12.53%,果下科技客户集中度遠超南都電源,最新淨利率4.80%,處於較低水平,可能面臨同樣的行業風險。

客户集中度居高不下。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雖降至66.5%,但最大客户仍佔27.9%。2023年四家核心客户系當年新籤,2024年佔27.9%份額的中機國際一旦抽單,公司營收將遭滅頂之災。

吹噓的「AI+儲能」概念同樣難掩尷尬。2024年研發投入佔比僅3.08%,不到行業技術型企業平均水平的一半。對比寧德時代在AI調度算法上的數百項專利,果下科技的「AI賦能」更像是包裝招股書的營銷噱頭。

更令人憂慮的是產品保修期僅2至5年遠低於行業15年的通行標準。這種「寅吃卯糧」的質量承諾,為未來埋下鉅額賠付的隱患。

證監會質詢函的四連追問,像一束強光刺破迷霧。新增股東入股價格合理性存疑?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股權權利是否完整? 每個問題都直指這場資本遊戲的要害。

當儲能行業洗牌加速,當300家集成商爭奪10%的市場縫隙,果下科技「以規模換市場」的賭命式擴張已顯露疲態。60億估值大廈下,5.2億應收賬款如定時炸彈,0.07的現金短債比更似死刑判決。

  2024年,港股新能源IPO通過率低於20%,監管趨嚴和投資人信心不足是主因。參考瑞浦蘭鈞(00666)上市后股價低迷、快狗打車破發,果下科技若不澄清控股關係、優化財務結構、提升技術實力,即便上市也破發與低迷概率大。

  港交所近期對新能源企業的審覈愈發聚焦基本面,寧德時代港股IPO申請因財務透明度高而進展順利,果下科技卻在多方面存疑。風口之上,基本面纔是立足之本,果下科技的IPO前景恐難樂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