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用生態之筆書寫南京農業「綠色答卷」

2025-08-15 07:27

「綠」動金陵沃野,「碳」索都市新農業

用生態之筆書寫南京農業「綠色答卷」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劉全民

生態農場遍地開花、綠色技術降本增效、「零碳田園」探索新路……在加快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強市進程中,我市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快培塑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綠色多元價值,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綠」意盎然。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南京田間地頭,探尋這座特大城市如何用生態之筆,寫下現代農業的「綠色答卷」。

生態農場「綠」出圈

「老周,藍莓園怎麼不拉防鳥網?鳥兒都要把果子吃光嘍!」溧水藍莓山農場每到盛果期,農場創始人周永平經常遇到這樣的問話。每次周永平都淡然一笑,「鳥能吃掉多少?絕大多數鳥是先吃蟲子再吃藍莓的,那些就當給小鳥發工資吧。」

藍莓山藍莓基地佔地約為500畝,是國內較早的「有機藍莓」基地。周永平告訴記者,在藍莓山,沒有殺蟲燈,沒有防鳥網,沒有地膜、地布,連有機規範允許使用的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也不用,完全靠自然和諧達到生態平衡。

持續的有機耕耘,讓農場土地生機盎然。監測數據顯示,農場內野生植被覆蓋良好,鳥類、昆蟲等生物種類與數量均優於周邊地區平均水平,形成了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諧共生的獨特生態羣落。不久前,該農場獲得由非營利機構Abovefarm首次發佈的全國首批「生物多樣性典範農場」稱號,全國僅3家獲此殊榮。現在藍莓山農場還有專門的觀鳥活動,兩三個小時能數出三四十種鳥。

位於六合區的南京秦邦吉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農場同樣以生態優良著稱。走進公司農場,樹木繁茂、滿目蒼翠,悠揚舒緩的音樂縈繞耳邊。秦邦吉品總經理俞萍説,這是放給農場里的雞聽的,這里的雞不僅有音樂聽,還可以在林中散步,吃的是農場自產的有機玉米、大豆等製成的飼料,喝的是地下180米處的水。

經過多年經營,秦邦吉品已成為一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利用的生物動力農場,獲得有機農業領域的最高標準「德米特」認證,產出的雞、雞蛋、水稻、蔬菜等均獲中國有機產品認證,一枚雞蛋售價高達5元,一隻生長600天左右的雞售價約200元。

生態農場是農業綠色發展、污染防治、減排固碳的基本單元,依據生態學原理,通過整體設計和合理建設,在獲得最大可持續產量的同時,實現資源匹配、環境友好和食品安全。我市高度重視生態農場建設和發展,通過培育引導、指導服務、跟蹤監測和科學評價等措施,計劃到2026年全市力爭評價命名100家左右的市級生態農場,目前已累計培育國家級生態農場9家、市級生態農場29家。

綠色技術助多贏

三伏進入尾聲,高淳區陳福明谷物種植家庭農場里,綠油油的水稻一望無際,長勢格外喜人。「這片屬於南京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共1000畝,採用了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目前進入分櫱拔節期,從長勢來看,是近幾年苗情最好的一年。」望着眼前的稻田,農場主人陳福明滿臉笑意。

在綠色防控示範區,稻田里整齊豎立着一個個白色「小燈籠」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綠色防控誘捕器,里面放置了雙性引誘劑,會釋放信號,引誘卷葉蟲、螟蟲等前來交配,只要進來了就逃不掉。」陳福明介紹,它能通過降低成蟲的自然交配率干擾害蟲產卵,從而達到減少次代幼蟲的蟲口密度,保護農作物免受危害。

綠色防控技術是指優先採用生物防治、物理誘控、農業生態等非化學防治技術措施,協調應用高效低風險生物農藥,集中連片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目標。

記者注意到,田埂上長着不少1米多高的「雜草」。「那可不是雜草,而是香根草,可大幅減少螟蟲危害。」陳福明解釋,這種草的香味能誘使螟蟲在草葉上產卵而不產在秧苗上,同時這種草有殺滅蟲卵的作用,可有效降低蟲害發生率,「有了這些綠色防控技術,稻田化學藥劑使用次數能減少三分之一左右。」

水稻生長中,不僅要防蟲,還要治草。在溧水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今年稻田大面積採用覆膜機插秧技術,可降解薄膜附着在泥土表面,隔離了空氣,可抑制雜草生長,相對於以往農藥除草和人工除草,能減少用藥、節約用工。

越來越多的「綠色」農業生產場景正在金陵大地上演。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建設沿江5公里區域化肥與化學農藥「兩減」示範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側深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技術和生產模式,全市化肥與化學農藥使用量分別較2020年減少4.4%、6.7%;統籌推進農業廢棄物科學處置和綜合利用,農藥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100%、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率超9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74%、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碳」索發展新路徑

一片片稻田如翡翠棋盤,一座座大棚碩果累累……夏日的溧水區芝山村曹莊富硒生態園,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卷。這幅畫卷的一個核心底色,是正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的「零碳田園」,為南京乃至全省的鄉村綠色低碳發展提供鮮活樣本。

農業活動是我國温室氣體排放的第三大來源。固碳減排,既是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還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

今年5月30日,市農業農村局在曹莊富硒生態園舉行「炭基健康 零碳田園」啟動儀式,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設「零碳田園」。「炭基有機肥具有土壤改良和土壤固碳作用,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有較好的提升作用。」項目技術團隊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潘根興介紹,「零碳田園」的原理就是「以廢制炭,以炭沃土,固碳減排,健康持效」,通過施用炭基有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提升土壤固碳減排效果,達到固碳和排放的平衡。

2019年以來,潘根興團隊在芝山村開展「炭基農業」實踐,形成「秸稈固碳—糞污還田—養分循環」的閉環鏈條。自該技術落地以來,實施區域內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增幅達36.6%,土壤固碳每公頃增加4.7噸,種出的炭基水稻富含硒、鐵、鋅等微量元素,營養品質和口感俱佳。

擦亮生態底色,推動農業「向綠而行」。採訪中,多位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表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能有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農業綠色轉型,有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生態農業,不是簡單的‘不用化肥農藥’,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科技、循環、品牌、價值的深度融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聚力生態農場培育,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生動的金陵註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