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19:00
在希臘北部色雷斯,風從愛琴海吹來,穿過山脊。入夜時分,希臘每330盞燈中,就有一盞由這股風點亮。
由中國企業主導的風電項目,已在色雷斯建成四座風電場。年均發電量可覆蓋3萬余户家庭,減少的碳排放,相當於種下了36萬棵樹。
這只是中歐綠色合作的一個縮影。
還有更多類似項目正在歐洲大陸鋪開——從南歐的光伏矩陣,到北歐港口的環保運輸船,再到中歐班列沿線的綠色中轉站,中歐能源合作已遍佈能源、交通、製造等領域,不受「脱鈎斷鏈」雜音干擾,越來越多的務實探索正在展開。
這種合作的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
首先是技術共進與互補創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設備製造國,具備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協同能力;歐洲則在可再生能源研發、標準制定等方面領先全球。中歐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共享技術進步。
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中核牽頭組建中法企業聯合體,承擔「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組裝起吊任務。在葡萄牙市場,約85%的太陽能電池板來自中國,並獲得本地頂級質量認證。工程、標準、質量,在現實中一步步打磨出合作的邊界與厚度。
今年4月,中歐雙方簽署《綠色科技合作備忘錄》,三年內計劃在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六大領域共同投資150億歐元,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國綠色技術研發聯盟,預示將勾勒出一張長期合作的網絡圖。
雙方產業發展進程也深度耦合。
過去二十年,中歐在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從最初的「買賣關係」逐步延展為「共建體系」。
比亞迪選擇在匈牙利設立整車工廠、研發中心及區域總部,背后是整條新能源鏈條在當地的重組與升級。遠景科技則在西班牙參與零碳氫能產業園共建,相關成果將被用於工業、航海和航空等多個領域。
在共建模式下,綠色製造不再只是市場佈局,更成為中歐工業體系的再連接,還延伸至社會層面。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歐洲家庭能源開支大幅上升。一批來自中國的小型風機與儲能產品快速進入當地市場,解民眾燃眉之急時,也有力回擊了部分西方政客大肆炒作的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和「不公平競爭」論調。
與此同時,當地對中國企業的認知在悄然變化。
在匈牙利,寧德時代、比亞迪、蔚來等企業共計提供了約3萬個就業崗位,不少項目還配套設立培訓中心或與當地高校建立合作機制。這種「軟連接」,不只是就業和技術交流,更逐步塑造着中企「共建者」的形象。
近日,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雙方發表了《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着眼《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后的前進方向,釋放出穩固氣候合作、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積極信號。
從共建綠色產能、共促綠色轉型,到共謀綠色治理,中歐的綠色合作,不僅關乎雙方發展,也為世界提供了實踐範式。
「歐洲的零碳夢想,需要中國的智慧。」全球可持續發展賦能倡議組織(GeSI)首席執行官路易斯·內維斯(Luis Neves)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