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18:09
當夜幕降臨,吉利汽車西安製造基地的焊裝車間依舊「熱鬧」——585台機器人在微光中整齊舞動,機械臂末端的焊槍以毫米級精度焊接車身部件,火花在黑暗中劃出精準弧線。
在渭北工業園,隆基綠能12GW單晶電池項目建設正酣。項目總投資73.09億元,佔地20.82萬平方米,規劃建設23個建築單體,並配備大量先進生產設備。
這是上半年西安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段時間,全國主要城市上半年經濟成績單陸續揭曉。西安以GDP增長5.5%、增速高於全國0.5個百分點、增量位居北方城市第二的亮眼表現,在複雜經濟環境下交出了一份逆勢上揚的答卷。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工業經濟的強勢反彈:二產增加值1699億元,增長6.3%,增速在三次產業中最高。具體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重點行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51.1%,汽車製造業增長31.6%。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7.4%。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西安工業實力在同類城市中並不算最突出,如今卻能在複雜環境中實現「穿越周期」的增長。
這座千年古都,到底做對了什麼?
01
新舊動能齊發力,工業增長有「量」更有「質」
8月13日,西安經開區渭北工業園。
總投資10.7億元的美蘭德碳基複合材料研發生產項目工地上,辦公樓及三棟廠房主體巍然矗立,設備安裝與室外管道施工同步推進。該項目立足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鏈關鍵環節,致力於打造年產1500噸的複合材料研發生產基地。
同一時間,正在建設的德國依必安派特亞太研發中心及風機制造項目,主體工程已圓滿收官,預計10月份全面竣工。
西安工業的爆發並非偶然,其動能在根本上還是來源於傳統優勢產業的強勢升級與新興動能的加速培育。上半年,西安工業的企穩,也絕非簡單的數字攀升,而是呈現出既有支柱穩底盤、新興動能拓空間的高質量增長態勢。
從數據看,上半年西安工業經濟的「含金量」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的協同發力。
首先,是支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同並進。如作為近年來西安工業「壓艙石」的汽車產業依然維持領跑優勢。
在比亞迪、陝汽、吉利等龍頭企業帶動下,上半年西安汽車產業產值1585.85億元,同比增長26.0%,電動載人汽車出口更是激增1.1倍,成為「外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的核心增長極。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更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之勢:3D打印設備增長1.8倍,民用無人機增長62.3%,充電樁、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增速均超40%。同期,西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9.9%,高於全省平均增速2.4個百分點。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上半年實際完成投資158.78億元,佔年度投資的58.87%。
這種既有強項不弱、新興賽道突進的格局,打破了單一產業依賴的增長瓶頸,為上半年西安工業的整體突破奠定了多元支撐。
其次,現有高增長與未來增長潛力挖掘同步。上半年,西安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3.5%,工業企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52.7%,拉動工業投資增長18.7個百分點,增速遠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水平。
這是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數據,意味着與部分城市對房地產、基建等的舊有路徑依賴不同,西安的投資重心已明確轉向「產業築基」,在構建更具含金量和更可持續的發展新模式上走在了前列。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這種把錢投在生產線、投在技術改造、投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選擇,其實就是在為未來的產業增長積蓄勢能。
再者,「內外兼修」,開放型經濟特點更加突出。
上半年,西安全市進出口總值2300.00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出口總值1605.39億元,增長更是高達17.1%。這里面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的支撐功不可沒。
如同期全市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6.1%,「新三樣」出口增長38.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5.0%。在更多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也還有更多項目「引進來」。上半年,三星、採埃孚、美光科技等外資企業持續加碼西安,15個超億美元外資項目累計投資達18.05億美元。
越來越多的「西安造」工業產品走向全球,及重大外資項目的密集落地和高效建設,為西安持續提升開放發展水平,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提供着源頭助力。
02
從「科教重鎮」到「產業創新策源地」的轉化
一秒鍾,西安經發綠能建設的1MW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能夠產生約0.2778千瓦時的電能,供一個節能燈泡持續照明27小時。
一分鍾,西安吉利「黑燈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便能成功下線一輛汽車,展現出智能製造的高效與精準。
一小時,西安縱橫交錯的地鐵網絡里,西安中車永電捷通電氣有限公司提供牽引電機的地鐵8號線可以滿載2460人奔馳80公里……
西安市一處智能化科技生產線
作為全國科教重鎮和第四個「雙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城市,顯著的科創優勢是西安工業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內核動力。
但包括西安在內,幾乎所有的創新資源優勢地區,在發展工業等產業經濟時都面臨的一個現實「煩惱」是,如何將創新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通道。
瞄準這一「痛點」,近年來西安持續推進將「實驗室里的成果」轉化為「生產線的產品」,逐步走出了一條「科教資源—創新平臺—產業集羣」的特色路徑。
2024年,西安投入研發經費667.94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5.56%,居全國第三位;在「2024全球科技集羣Top100」中,西安排名提升至第18位。更關鍵的是,通過構建貫通「科研—中試驗證—孵化—產業應用」鏈條的產業創新「小生態」,西安打通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任督二脈」。
目前,西安已有稀有金屬新材料等6家企業中試平臺入選國家重點培育名單,3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1.9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雁陣梯隊」,成為承接成果轉化的主力軍。
西安深知,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機制梗阻。為此,一系列體制機制「破冰之舉」陸續落地。
如編制光伏、半導體等重點產業與科教資源的「融合創新圖譜」,清晰標註高校實驗室、可轉化成果與企業需求的對應關係,實現精準「配對」;修訂「揭榜掛帥」制科技項目管理辦法,讓企業出題、科研人員答題;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項改革」(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探索「先使用后付費」「先確權后轉化」模式,讓科研人員從「論文作者」變身「創業者」……
這一系列的體制機制革新,讓西安科技成果轉化駛入快車道。一組有代表性的關鍵數據是,2024年,西安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500億元,同比增長15.3%;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00家。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西安仍在繼續加碼。
如就在日前,西安發佈了《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圍繞大飛機、光伏、半導體、智能網聯汽車等13個重大產業方向佈局創新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實驗室」,而是以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產業鏈羣為依託,以科教資源為支撐,支持建設集模式創新、技術攻關、人才集聚、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於一體的產業創新中心,致力於促進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適配對接,催生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孵化一批科創型成長型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產業集羣。
此外,圍繞持續構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反哺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西安也在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個維度的政策密集出臺。
今年5月,《西安市促進成果轉化優化創新生態若干措施(2025—2027年)》公佈,提出支持科技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圍繞全市現代產業體系細分領域建設中試驗證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提供概念驗證、技術優化、成果熟化、二次開發、小批量生產、性能測試等服務,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
同月,《西安市支持科技企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2025—2027年)》公佈,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企業成為組織科研、研發投入、成果轉化、技術創新、規模貢獻的中堅力量,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更好實現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目標。
從體制機制的革新,到具體配套政策、措施的完善,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上,西安開啟了加速度,讓突出的科創優勢對產業發展的賦能作用進一步釋放。
今年上半年工業經濟呈現的整體爆發之勢,也可以説正是這座「科創富礦」多年來潛心開採、系統暢通轉化通道后的厚積薄發,是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
在很大程度上來説,西安把創新這個牛鼻子,抓得更緊了。這帶來的溢出效應,也將不僅僅體現在工業經濟上。
03
鏈主引領+全鏈協同,構建產業「熱帶雨林」
近期,娃哈哈集團投資10億元打造的西安恆楓飲料公司宏勝飲品新基地項目正式通過審批,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在經開區刻下「飲品新高地」的鮮明座標。涇渭工業園內,總投資10億元的中糧可口可樂搬遷新建項目已進入投產倒計時。與此同時,渭北新城總投資約13億元的百事食品(陝西)生產基地項目建設開啟「極速模式」,已進入預生產階段,刷新了百事公司全球項目建設速度紀錄。
三大巨頭同頻共振,正合力將經開區健康食飲產業鏈推向新的高度。
西安恆楓飲料公司宏勝飲品新基地項目正式通過審批
西安工業的韌性,正是來自這種精心培育的「鏈式生態」。不同於「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粗放招商,近年來西安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構建起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
觀察西安的產業生態,不難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幾乎每個支柱產業都有一個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都相當能「打」的龍頭企業。
汽車領域有比亞迪、吉利;電子信息領域有三星、中興、華為;新材料新能源製造領域有隆基;高端裝備領域有西電;航空航天領域有西飛、西航……這些鏈主企業不僅自身規模龐大,更能以「磁吸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在整個產業生態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精準服務比亞迪、隆基、陝汽、三星、吉利、中興、西電、法士特等百億企業穩產增產,增強龍頭企業支撐帶動能力。
從具體做法看,圍繞「鏈主」企業的發展需要,西安提供的是堪稱「量體裁衣」式的營商服務。
典型如為保障比亞迪龐大的零部件進出和整車運輸需求,專門規劃並開工建設草堂工業區鐵路貨運專用線,助力實現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針對三星的高標準生產環境要求,在基礎設施配套、通關便利化等方面給予特殊保障……這種「一鏈一策」、「一企一策」的精細化服務舉措,讓產業鏈韌性更強、活力更足。
此外,西安還專門制定出台了大飛機、商用車、光伏、半導體及光子、能源(油氣)、輸配電、乘用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互聯網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等9個重點產業鏈能力提升方案,明確產業鏈全景圖、技術路線圖、招商目標圖,實行「掛圖作戰」。
如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西安充分發揮比亞迪、法士特等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作用,聚焦汽車核心零部件和關鍵增量部件兩大重點領域,實施「一企帶一鏈」工程,圍繞鏈主龍頭企業開展鏈式招商,使得比亞迪新能源整車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不斷提升,形成涵蓋整車製造、電池材料、汽車零部件、服務體系的本地化供應鏈。
針對光伏產業鏈能力提升,西安市制定產業鏈招商圖譜和招商目標企業清單,招引硅片環節金剛線,電池環節漿料、網板,組件環節焊帶、背板,逆變器環節IGBT、MOSFET等配套企業,實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當然,西安既重視「頂天立地」的鏈主企業,也在着重培育「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
如西安經開區作為工業主陣地,創新推出重大項目「首席服務官」制度。由管委會領導或部門負責人擔任「首席服務官」,對重大項目從簽約、落地、建設到投產運營提供「一對一」、全流程、穿透式服務。
他們手握協調權限,能快速調度資源,解決企業遇到的規劃、土地、環評、用工、融資等各類難題,確保項目「無障礙」推進。同時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覆蓋企業設立、成長、成熟、轉型等各個階段。
在龍騰戰略發展中心總經理常甲輝看來,西安經開區政務服務的高效與貼心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舉例説到,在經開區「三十六條」等政策的支持下,每年都能領到一些補助,雖然數額不算特別大,但這份穩定的支持,也讓他們能夠更踏實地穩研發、擴產能。
就在近日,天大釩業高純度中間合金研發生產項目在涇渭工業園正式開工。一般情況下,企業摘地至開工需要至少6個月,但在經開區各部門通力合作下,該項目僅用短短70天便走完了摘地到開工的全流程,成為西安「經開速度」的又一力證。
天大釩業董事長王志軍介紹,對經開區的這種產業集聚效應、專業配套服務能力和高效營商環境給予充分肯定,表示將緊密結合經開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產業資源、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優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天大釩業高純度中間合金研發生產項目落地西安經開區涇渭工業園
在打造「耐心資本」上,西安經開區還設立了全省首支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AIC股權投資基金,主要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已儲備20余個零部件、新材料領域優質項目。
雁塔區則堅持「盯着項目干」,優化「雲上雁塔」招商功能,建立「項目謀劃專員」三級體系,上半年共簽約落地項目14個。並創新用地預審容缺受理,明確實行「多測合一」標準,全面推行聯合驗收,驗收時效壓減超50%,項目審批效率明顯提升。
這種「鏈主牽引、中小協同、政府託底」的生態,讓西安工業抗風險能力和集羣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如截至目前,僅西安經開區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就達50余家,累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共同編織了一張緊密協作、互為支撐的產業網絡。
再比如,在光子產業領域,通過「追光計劃」集聚300余家企業,形成從材料到製造的完整鏈條,2025年預計規模超280億元;在空天動力領域,依託航天六院的技術積累,孵化出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推動「西安造」火箭發動機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西安還專門在政府採購領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利用為中小企業預留採購份額、評審中給予中小企業不低於10%的價格優惠扣除等方式,提升中小企業參與政府採購活動的競爭力,確保各類企業在市場中能公平競爭。
西安市雁塔區則堅持「盯着項目干」,優化「雲上雁塔」招商功能
可以説,通過以企業為中心,以政策為牽引,聚焦「小切口」精準發力,以更小顆粒度協同服務好大中小企業的發展,西安正在多個重點產業鏈羣構建起「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熱帶雨林」,為工業經濟的企穩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持續夯實環境支撐。
拼產業,歸根結底是拼營商環境。但營商環境絕不是一種抽象敍事。
西安在企業服務上的一系列「小切口」、「小顆粒度」做法,正在讓營商環境的優化變得具象化,成為不同類型企業都能看得見、摸得着、能直接受益的「實招」。這或是重點產業鏈羣能級不斷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
這一點也得到了市場主體的高度認可。
今年3月,世界500強韓國LG電子、西安泰德與經開區共同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將在經開區投資建設LG中央空調西北中心,重點佈局綠色建築、智慧城市等領域,聚焦高端商用及工業場景,提供定製化空氣解決方案。
LG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法人長李相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企業與西安的合作由來已久,經開區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便利的營商環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LG電子對落户經開區發展充滿信心,將加力推動項目早見成效。
04
多年磨一劍,產業強市的「長期主義」
中車永濟電機公司從全球最大功率20MW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的成功下線,到國內首臺大功率純電動改造機車的上線運行,不斷擦亮「中國智造」的國家名片。
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背接觸晶硅異質結太陽電池(HBC),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7.30%,再次刷新了單結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
龍騰半導體作為國內較早量產超結MOSFET並將超結技術應用於中低壓MOSFET產品的企業之一,產品技術水平居國內前列......
在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西安的企業成績同樣頻頻引發關注。
西安某製造業企業員工操作機器
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上半年西安工業的爆發,更不是偶然的「曇花一現」,而是多年堅持「產業強市」戰略所結出的碩果。
事實上,近年來西安篤定產業強市戰略,深入實施工業倍增及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工業經濟的崛起之勢,早已有跡可循。
2023、2024年連續位列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11位,較2022年提升1位;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692.78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增速比全國高0.7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6位,併成功獲批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這背后,既有難以複製的資源稟賦的有效激發,也離不開持之以恆的戰略定力。
受內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都提出了「工業立市」、「製造強市」目標,產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但在產業方向上,西安並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充分立足自身最突出的科教、軍工底藴和區位優勢,精準選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優勢賽道持續發力。這種基於比較優勢,着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務實的發展導向。
如早在2014年,西安就出台了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比全國大規模佈局早5年;依託西飛、一飛院等的技術積累,西安構建了從飛機設計到總裝的完整產業鏈,大飛機產業規模穩居全國前列;利用第四軍醫大學科研優勢,培育出康拓醫療、鉅子生物等生物醫藥細分龍頭。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定力,使西安能夠在多個產業賽道脫穎而出,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羣的發展路徑優勢。
另外,西安工業經濟的發展雖然也經歷了起伏和不同階段的挑戰,但西安對製造業的重視一直在線。
一個重要細節是,即便在房地產熱度較高的時期,西安也未動搖工業投資重心。特別是今年上半年,西安工業投資增長33.5%,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1.3%,較上年同期提高5.1個百分點。這種尊重產業規律、堅持產業強市的長期主義觀念,讓西安工業在經歷周期波動后,終於迎來厚積薄發的時刻。
西安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開放之路愈加精彩。
這種堅持,也體現在西安多年來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完善,不斷提升工業發展上限的持續努力上。對內陸城市而言,發展現代製造業,一個不容迴避的挑戰便是交通和地理限制。
為此,西安在補齊物流、交通短板等方面堪稱「勵志」代表。
西安國際港務區成為全國首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歐班列「長安號」常態化開通至中亞、歐洲的17條國際干線,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全國領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后,可滿足年貨郵吞吐量100萬噸的需求,將有力支撐「國際運輸走廊」「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為高端製造提供全球速達通道。同時,西安持續完善「雙中心」建設,加快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將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硬核支撐」。
以有效發揮科創優勢破解產業創新瓶頸,以鏈式生態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以戰略定力穿越「經濟周期波動」。
西安的實踐證明:產業強市沒有捷徑,唯有立足自身優勢,深耕細作、久久為功,才能在複雜環境中走出屬於自己的突圍之路。這對更多城市而言,無疑是重要啟示——產業競爭的關鍵,不在於起點高低,而在於是否有清晰規劃、務實行動,以及堅守長期主義的耐心。
西安,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