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大退市 被港證監會追責的普華永道卻還在A股「饕餮」

2025-08-14 10:49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評論員畢舸

  2025年8月12日,中國恆大正式被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這場始於2024年1月29日的停牌,終以摘牌落幕。

從巔峰時期市值超4000億港元,到退市時僅剩21.52億,蒸發逾99%,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

清盤人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到3500億港元債權申報,卻僅變現20億。

恆大在280多個城市擁有1300個開發項目、3000個物業項目及汽車業務,但因股權結構複雜、跨境糾紛頻發,資產處置舉步維艱。

  更令人唏噓的是,許家印前妻丁玉梅被曝在恆大違約后斥資數千萬英鎊購入倫敦豪宅,而普通股民連股票如何處置都茫然無措。

  這場資本崩塌,表面是房企失控,實則是制度失守。

而普華永道,作為恆大長達十余年的核數師,正是這場崩塌中無法迴避的「共謀者」。

  —

普華永道與恆大的關係,始於2009年恆大上市,終於2025年退市。

十六年間,普華永道不僅審計恆大地產,還覆蓋恆大物業、恆大汽車,服務整個「恆大系」。

  2009年至2020年,恆大地產向其支付審計及服務費約2.88億元,若計入物業與汽車板塊,總額高達3.8億元。

鉅額酬金,看似信任的象徵,其實是利益的枷鎖。

  2023年2月,香港證監會指控普華永道在2020年和2021年審計恆大物業時未遵守準則。

關鍵時間點浮現:2020年12月30日,普華永道收到管理層確認「所有銀行存款未被質押或限制使用」,卻未跟進覈實。

  2021年12月,收到中國銀行回函后,仍未追問管理層為何未提供回函。

更嚴重的是,審計報告中竟未披露恆大物業134億元與20億元存款質押的第三方擔保問題。

種種遺漏,絕對是系統性失職。

  2021年12月30日,普華永道在報告中保持「沉默」,將134億元質押問題徹底掩蓋,直至2023年才曝光。

此時,恆大已深陷債務泥潭,3500億港元債務壓頂,而普華永道的3.8億元審計費,早已落袋為安。

這筆錢,成了資本騙局的「保護費」。

當然,因果報應,2024年,隨着恆大事發,普華永道的客户流失潮席捲而來,A股上市公司客户流失率高達75%,審計費用損失超6.65億元。

中國石油、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重量級客户紛紛解約。

註冊會計師人數從1714人降至1150人,合夥人從291人減至229人。

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713.725億元下滑至2024年的631.899億元,審計收入與證券業務收入同步萎縮。

  市場份額被安永、畢馬威、德勤蠶食,基金行業排名從第一跌至第七。

昔日「四大」之首,正經歷「至暗時刻」。

然而,騰訊與阿里巴巴仍維持合作,這兩大科技巨頭或成其最后的「壓艙石」。

  但監管調查未止,清算人訴訟在途,市場信任一旦崩塌,重建之路何其艱難。

  —

  普華永道為何被認定對恆大問題負有責任?責任不在結果,而在過程。

作為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看門人」,其核心職責是獨立、審慎、穿透覈查。

可面對恆大物業134億元存款質押,普華永道未追問管理層確認函的真實性,未覈實銀行回函的缺失,未在報告中披露擔保風險。

上述行為,違背了審計準則中最基本的職業懷疑原則。

審計不是「走過場」,「數豆子」,而是對財務真實性的終極守護。

  恆大通過離岸公司、多層股權結構藏匿資產,本就疑點重重,而普華永道選擇閉眼。

「沉默」不是中立,而是共謀。

  3.8億元的審計費,使其立場早已傾斜。

  利益捆綁之下,獨立性蕩然無存。

  2023年證監會立案,2024年客户大規模流失,2025年恆大退市,每一步都印證了公眾對其責任的認定。

普華永道不是恆大風暴的製造者,卻是風暴的放大器。

  它本可提前預警,卻選擇了掩蓋。

  它本該守護投資者,卻站到了造假者的同一邊。

  它的責任,是專業失守,道德淪陷,制度信任的崩塌。

  —

同爲全球審計領域的「四大行」,德勤的前車之鑑,與普華永道如出一轍。

  2024年,德勤因華融財務造假案被罰。

華融作為四大資管公司之一,通過虛假轉讓債權、低估風險權重等手段粉飾報表,2015至2017年年報存在重大錯報。

德勤作為審計方,未穿透覈查42億元債權轉讓至空殼公司的交易背景,未質疑資本充足率從12.6%提升至13.3%的計算合理性。

  2020年,財政部對其開出2.12億元罰單,暫停北京分所業務3個月,簽字會計師被吊銷證書。

  德勤的失守,在於未保持職業懷疑,關鍵證據流於形式。

  與普華永道相同,兩者均面對複雜交易結構,均未穿透覈查,均對異常數據視而不見。

  兩者均長期服務同一客户,形成利益共同體,獨立性受損。

  兩者均在問題爆發后才被處罰,監管滯后,代價沉重。

  德勤被罰,未能震懾普華永道;普華永道翻車,又重演德勤舊路。

審計行業的「形式化」傾向,風險日益擴散

「按流程辦事」取代「實質判斷」,「拿人手短」壓倒「職業操守」,審計便失去了靈魂。

  美國安然事件后,安達信倒閉,行業徹底整頓。

  而在中國,德勤被罰后仍在執業,普華永道被訴后客户尚存。

處罰的「軟弱性」與「滯后性」,讓違規成本遠低於收益,悲劇循環往復。

  —

更令人警覺的是,普華永道的審計「污點」遠不止恆大一例。

2023到2024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中,由普華永道擔任審計機構的名單觸目驚心。

  2023年,*ST泛海因面值退市,*ST金鈺因重大違法退市,*ST歐浦因財務類退市,審計方均為普華永道。

  2024年,這一名單進一步拉長:*ST新海、*ST博天、*ST三盛、*ST越博、*ST中期、*ST左江、*ST太安、*ST碳元、*ST園城、*ST同達,全部因重大違法或財務類問題被強制退市,而它們的審計機構,清一色寫着「普華永道」。

一家審計機構,服務多家最終被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其審計質量與獨立性不得不打上巨大問號。

這些公司或虛增收入,或隱瞞負債,或財務造假,而普華永道未能在年報中揭示風險,反而一次次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為問題企業「背書」。

  —

令人一哈的呢是,「四大」仍在中國市場佔據絕對份額截至2025年4月,四大所服務的上市公司數量佔已披露年報總數的91.3%,審計費用佔比超95%。

  即便普華永道遭遇信任危機,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仍未根本動搖。

  根源在於品牌積澱與市場慣性。

  2015年,「四大」在H股客户中佔比89.4%,審計收入佔比98.1%;2018年,雖僅審計6%的滬深公司,卻拿下35%的審計報酬。

  這説明市場長期認可其專業形象與國際標準。

即便出現醜聞,大型企業仍傾向於選擇「四大」,因其流程規範、跨境經驗足、報告國際認可度高。

  騰訊、阿里巴巴繼續合作,正是黏性的體現。

  此外,國內本土事務所雖數量眾多,但在複雜架構、跨境審計、國際準則對接上仍存差距。

企業上市、發債、海外融資,仍依賴「四大」的背書。

  信任一旦受損,恢復極難;但慣性一旦形成,顛覆更難。

在新秩序未立之前,舊巨頭即便傷痕累累,仍是多數企業的「安全選擇」。

然而,隨着A股監管趨嚴,退市制度常態化,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嚴格,審計機構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過去靠流程、靠品牌、靠客户黏性維持的「安全區」,正在被監管利劍和市場覺醒所瓦解。

「四大」不真正迴歸獨立、專業、審慎的本源,若監管不真正「長出牙齒」,那麼下一次崩塌,或許不再只是某一家房企,而是整個資本市場的信用根基。

  —

  山雨欲來,看門人豈能酣睡。

  3.8億元的審計費,買不來永久的平安;631億的年收入,擋不住信任的流失。

  恆大倒了,普華永道還能走多遠?德勤被罰,行業警鍾是否真正敲響?

「形式化」成為常態,「利益捆綁」成為潛規則,審計便不再是守護者,而是幫兇。

  中國資本市場需要的,不是完美的報表,是真實的數字;不是華麗的報告,而是敢説真話的審計師。

否則,下一個「恆大」,已在路上。

  而當那一天到來,誰來為崩塌買單?

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