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23:01
香港聯交所8月8日的一紙退市通知,為恆大16年的資本市場之旅畫上了句號。中國恆大(03333.HK)8月12日晚間發佈公告稱:"本公司於2025年8月8日收到聯交所發出的信函,基於公司未能滿足聯交所對其施加的復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暫停買賣並未於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復買賣,聯交所的上市委員會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已決定取消中國恆大的上市地位。"
這個曾經市值突破4000億港元、登頂全球房企榜首的"巨無霸",如今以負債2.4萬億的驚人數字黯然離場。恆大的故事,遠不止是一家企業的興衰史,更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的縮影與轉折點。
退市是清盤進程的關鍵節點
與普通企業退市不同,恆大退市與其清盤進程密切相關。香港法院已對恆大頒佈清盤令,退市后清盤人將全面接管公司資產處置權。這意味着恆大將進入"手術室",其龐雜的資產版圖將被逐一解剖。
值得注意的是,恆大在境內仍有大量在建項目。根據"保交樓"政策要求,這些項目的處置將優先保障購房者權益。但境外債權人可能面臨漫長而複雜的求償過程。恆大案例將成為檢驗跨境破產法律協作的重要樣本。
行業邏輯:從"規模崇拜"到"生存競賽"
恆大不是第一個退市的房企,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中指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此前,根據市場表現及相關規則規定,已經有藍光發展、新力控股、中天金融、泰禾集團、陽光城等10多家出險上市房企退市。此次恆大退市,在行業的預期之中,是房企風險出清的延續,未來仍不排除有其他出險上市房企退市。"
這種現象折射出行業底層邏輯的深刻變革:
金融去槓桿的必然結果:過去依賴"借新還舊"維持周轉的模式難以為繼,市場正在無情淘汰高負債企業。
監管邏輯的轉變:從"救企業"轉向"保項目",政策更注重系統性風險防範而非個體存亡。
行業估值體系重構:投資者不再為規模故事買單,現金流和資產質量成為核心考量。
恆大退市的三重隱喻
"大到不能倒"神話的破滅
恆大巔峰時總資產超2萬億,關聯企業上千家,直接就業人數超20萬。其倒下證明,在市場經濟規律面前,沒有真正的"巨無霸"。
香港資本市場治理邏輯的彰顯
聯交所嚴格執行18個月停牌退市規則,顯示香港市場"程序正義"重於"特殊處理"。這與A股市場對問題企業的容忍度形成有趣對比。
企業家個人崇拜的終結
許家印曾以"永遠冒險"著稱,其個人風格深刻塑造了恆大文化。而如今,這種激進風格正在被行業反思。
退市后的多米諾效應
恆大退市可能引發系列連鎖反應:
債權處置加速:境內金融機構或將加快對房企不良貸款的處置進度。
行業併購活躍:優質房企有望以折價獲取存量項目資源。
監管政策優化:預售資金監管、企業白名單等制度可能進一步完善。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指出:"中國恆大退市,向市場釋放出重要信號,即未來出險房企(尤其是停牌18個月以上的)更難通過時間換空間的方式來進行騰挪,此類企業退市與清盤可能會加速,以推動市場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説:"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可能比你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更長。"恆大故事恰印證了這一點——當潮水退去,裸泳者終將現形。但恆大的退市不應簡單理解為行業沒落,而應看作中國房地產走向成熟市場的必經陣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企業需要重生,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監管框架乃至社會認知,都在經歷深刻重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