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08:32
2025年8月12日晚間,惠譽發佈評級更新報告,將協合新能源(00182.HK)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及高級無擔保評級從「BB-」下調至「B+」,展望維持穩定,同時因商業原因撤銷所有評級。此次評級調整雖反映行業逆風下的短期壓力,但報告中暗藏的韌性信號值得細品研讀。
一、惠譽報告中的 "韌性密碼":三大正面支撐未被市場充分認知
每次當市場聚焦在評級下調事件時,往往會忽視惠譽對公司基本面的結構性肯定,這些支撐因素或構成協合2026年轉機的基礎:
首先,利息覆蓋能力具備穩定性。報告中,惠譽預測未來協合EBITDA利息覆蓋倍數在融資成本下降的情況下將維持在3.0倍以上,我們亦將其與惠譽提到的印度同行ReNew Energy進行比較,發現協合的EBITDA利息覆蓋倍數甚至比惠譽評級高一檔的ReNew Energy更具優勢,即使該公司槓桿率仍相對高企,正如惠譽對協合新能源中期EBITDA淨槓桿率的預測為 7.3-8.2倍,高於ReNew Energy的6.5-6.7倍,但實際上公司是有能力確保債務的安全邊際,另一方面也説明融資成本的持續優化給該公司帶來了財務韌性。
同時,惠譽基於協合2025年上半年持有的20億元可隨時動用的賬面現金、21億元短期債務等財務數據,強調了公司在手資金與流動負債規模適配,進一步印證了協合流動性風險較小等類似的觀點。
其次,項目出售模式的可持續性獲得認可。惠譽在報告中強調了協合新能源「開發-出售」(英文縮寫BT)的業務模式未受此次評級調整影響。鑑於協合新能源良好的項目質量與處置記錄,惠譽已將其每年處置200-300MW資產的情況納入考量,這也意味着在行業估值下行周期,公司仍具備實現資產變現的能力。當前,公司正加速剝離低效資產,隨着其資產結構持續獲得優化,預期公司整體度電成本可下降,毛利率從而獲得提升機會,幫助公司業績改善。
再者,公司資本開支收縮的戰略價值亦被低估。惠譽在評級報告指出,公司2025-2027年資本開支或會壓縮至32-38億元,對比2024年53億元的資本支出,其戰略收縮意圖開始逐漸顯現,未來偏向聚焦風電項目,從而規避光伏發電項目因棄光與分時電價而受到的更大沖擊。由此可進一步推導出,公司未來主動收縮與精準聚集策略雖短期內或影響規模增速,但是卻能有效的幫助緩解槓桿壓力,與惠譽提倡「減少資本消耗」評級邏輯形成共振。
二、2026年破局點:行業與公司的雙重變量共振
從周期維度看,2026年或將成為行業供需格局與公司財務指標的拐點,多重積極變量值得關注。
(1)多條特高壓線路即將投運破局「消納困境」。根據國家電網規劃,2025-2026年投運的12條特高壓線路將新增8000萬千瓦輸電能力,這一佈局可精準緩解「三北」地區棄風棄光問題。協合新能源在該區域主要佈局的風電資產有望直接受益——假設「三北」地區當前平均棄風率為15%或以上,而特高壓線路投運后每年可輸送3600億千瓦時電量(按新增輸電能力中50%用於綠電輸送測算),再結合2026年底「三北」地區風電總裝機量(假設)約500GW、該地區風電平均理論滿發小時數2400小時/年(光伏平均理論滿發小時數為1600小時/年)以及風光累計裝機量以1:1.2的比例去推導,可得到「三北」區域風電棄用率將有望大幅改善的結論。
(2)發電利用小時數逐漸企穩回升的「預期一致」。對於行業短期趨勢,惠譽的判斷相對謹慎,其認為2025-2026年風電和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將呈下降趨勢,但也在報告中提及2027年有望趨於穩定;而國內多數熟悉政策動態的券商研究所則指出,隨着經濟温和復甦,中國發電量或於2025年底企穩,電價受供需關係改善等因素影響,最快可能在2026年二季度止跌。由此可見,無論是惠譽的階段性謹慎預期,還是券商基於政策與經濟復甦的判斷,均指向一個共識:發電利用小時數的企穩回升將是大概率事件。
(3)電價機制從「無序下跌」進入「穩態區間」。正如惠譽所觀察到2025年市場化交易電價跌幅已然收窄,隨着2026年煤電容量電價全面落地后,新能源電價錨定效應將增強。協合當前75%電量享受固定電價或年度長協保護,新增項目雖無保底電價,但仍可受益於整體市場的逐步企穩,該公司的度電收入降幅有望跟隨行業變動而收窄,而換成另外一種表述則是,與行業相關的負面因素將被逐漸消弭。
三、風險與機遇的再平衡:當前估值已反映多少悲觀預期?
市場對協合的擔憂雖集中在槓桿率攀升與資產出售節奏,但風險已在其當前估值中得到充分釋放。更關鍵的是,公司主席劉順興近期連續增持及獨立董事的增持,均以行動印證對估值底部的認可及對長遠發展的信心,這一「內部人」表態為市場注入積極信號。當前動態市盈率約5.12倍、市淨率約0.35倍,均處近10年低分位,疊加管理層增持背書,凸顯估值窪地特徵,為長期投資提供紮實安全邊際。
惠譽最新評級報告明確的上調條件——EBITDA淨槓桿率持續低於7.5倍且利息覆蓋率超3.0倍,為公司勾勒出清晰的改善路徑,這並非遙不可及。2026年特高壓投運有望帶動新能源發電利用率提升10%,而BT業務作為核心戰略將持續推進,若全年實現300MW及以上規模的資產處置,槓桿率有望回落至8.0倍以內,公司正逐步向觸發評級上調的關鍵節點靠近。
綜合而言,2026年行業供需格局改善與公司戰略聚集的「共振」,疊加管理層增持彰顯的信心,不僅將緩解短期壓力,更有望推動風險收益比再平衡,為公司價值重估奠定基礎。
當前新能源發電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競爭」,其在惠譽報告中展現的韌性(如融資成本優勢、利息覆蓋能力),疊加2026年特高壓落地、資產處置加速及管理層增持傳遞的信心,箇中實質暗藏重估的機遇。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協合當前估值窪地或正是把握行業轉型紅利的戰略佈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