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07:38
2025年6 月 30 日,專注於輕工業全品類機器人領域的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翼菲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回溯今年 2 月,該公司還曾作為濟南三家代表企業之一,參與山東省的高規格會議。
會后,翼菲科技董事長張賽表示,公司將堅守創新導向,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致力於讓工業機器人技術在山東企業智能化改造進程中發揮更大效能,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同時朝着世界級機器人企業的目標穩步邁進。
老家: 山東濟南起家 (2012年),但IPO前剛把註冊地和總部搬到了浙江台州(玉環市),名字也從「濟南翼菲」改成了「浙江翼菲」。
關鍵原因: 錢!浙江玉環市的國有資本 (玉環國投 和 玉環投資) 在公司上市前投了錢,成了重要股東 (合計持股超15%)。玉環政府爲了引進他們,跟蹤服務了一年多。
河北嘗試了!
名字: 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翼菲科技)
老家: 山東濟南起家 (2012年),但IPO前剛把註冊地和總部搬到了浙江台州(玉環市),名字也從「濟南翼菲」改成了「浙江翼菲」。
干啥的: 做工業機器人的,特別專注於輕工業(比如食品、電子、日用品、醫藥包裝這些行業)。
產品:
賣機器人本體: 有幾種主要類型:速度快抓小東西的「蝙蝠」(並聯機器人)、能搬貨走路的「駱駝」(移動機器人)、手臂靈活的「蟒蛇」(SCARA機器人)、專門搬精密芯片的「龍蝦」(晶圓機器人)、更通用的「螳螂」(六軸機器人)。
賣解決方案: 不光賣單個機器人,還幫客户設計一整套自動化生產線,解決上下料、分揀、包裝、檢測、組裝等問題。
核心技術: 自己研發機器人的「大腦」(控制系統) 和「眼睛」(視覺系統)。
地位: 按2024年的收入算,在中國輕工業機器人這個細分領域,是國內企業里的第五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創始人: 張賽 (張博士)。
背景: 濟南人,清華本科,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2012年放棄香港高薪工作回濟南創業。
股權: 張博士是公司最大的老闆,通過自己和其他他控制的公司,總共控制了公司25.07%的投票權 (上市后會稀釋到更低比例,但仍是最大股東團體)。
公司發展咋樣?
里程碑:
2012年成立。
2013年做出第一臺樣機。
2014年賣出第一臺機器人。
2016年首次年訂單過億。
2018年並聯機器人出貨量全國第一。
2020年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2023年公司改製爲股份公司。
2024年開始研發更智能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2025年6月遞交港股上市申請。
財務 (2022-2024年):
收入: 1.62億 -> 2.01億 -> 2.68億 (人民幣) 持續增長,勢頭不錯。
利潤:-5755萬 -> -1.11億 -> -7149萬 (人民幣) 還在虧錢,但2024年虧損收窄了。 (搞研發、擴市場很燒錢)
客户: 比亞迪、寧德時代、富士康、華熙生物、東阿阿膠、三隻松鼠等大公司都用他們的機器人和方案。產品賣到全國28個省市,還出口20多個國家。
訂單: 截至2025年6月,手里有超過4億人民幣的訂單沒做完,生意挺好。
為啥要去香港上市?(IPO)
目的: 主要是要錢!
要錢干啥?
繼續研發更厲害的機器人技術 (尤其是具身智能機器人)。
建新工廠、買設備,擴大生產規模。
開拓海外市場,賣更多機器人到國外。
投資上下游供應鏈,讓自己更強。
補充運營資金,保證公司正常運轉。
上市板塊: 香港交易所主板,走的是給特專科技公司(比如先進硬件、AI等) 開的特殊通道 (18C章)。
估值: IPO前最后一輪融資,公司估值36億人民幣左右。
保薦人: 農銀國際 (農業銀行旗下的投行)。
行業前景如何?
市場很大,增長很快: 中國製造業在拼命搞自動化升級,機器人需求暴漲。特別是輕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會達到438億規模,年增速超過16%。整個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更大,到2029年能到1710億。
競爭也很激烈:
很多公司在做類似產品 (並聯、SCARA等),價格戰厲害。
客户(大工廠)討價還價能力強。
光賣硬件不夠,需要有厲害的軟件、AI和數據分析能力。
機器賣出去還要維護服務,成本不低。
為啥從濟南搬到浙江?
關鍵原因: 錢!浙江玉環市的國有資本 (玉環國投 和 玉環投資) 在公司上市前投了錢,成了重要股東 (合計持股超15%)。玉環政府爲了引進他們,跟蹤服務了一年多。
產業環境: 浙江玉環有較好的機器人產業鏈基礎 (2024年相關產值77.9億),供應鏈配套更成熟。
新項目落地: 翼菲在浙江紹興上虞區投資5.2億建新基地 (生產製造+研發中心)。
簡單總結一下:
翼菲科技是一家從濟南起家、專注輕工業機器人的「小巨人」企業,老闆張賽很牛。公司發展不錯,收入在漲,客户都是大牌,手里訂單充足,但還在投入期所以虧錢。他們看中浙江玉環政府給的錢和產業環境,把公司搬過去準備在香港上市(走高科技公司特殊通道)。上市主要是爲了融一大筆錢,用來研發更智能的機器人、建新廠、開拓海外市場,想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尤其是輕工業領域)搶到更大蛋糕。雖然市場機會大,但競爭也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