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01:55
美國最大的科技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在納斯達克交易所公開交易。英偉達、微軟、亞馬遜、蘋果等公司在2010年代和2020年代的迅速崛起,為個人投資者帶來了數萬億美元的淨利潤。
非機構投資者可能會被未來的大盤股公司拒之門外。
在20世紀90年代,亞馬遜或eBay等科技公司可能會在成立四五年內上市,讓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其增長。如今,風險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私募股權公司正在向私營公司投入數百億美元,使它們能夠推迟IPO,直到達到鉅額估值。
OpenAI是GPT大語言模型的創建者,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但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公司避免了IPO,轉而接受微軟、軟銀集團和幾家著名投資經理等公司的大規模融資。OpenAI最近探索了二次股票出售,該公司估值超過5000億美元。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太空探索初創公司SpaceX也選擇依賴私人融資來代替IPO。7月份的一次內部出售對該公司的估值接近4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基於其衞星部門Starlink。
當這些公司在公開市場首次亮相時,如果有的話,大部分爆炸性增長可能已經被早期投資者捕捉到了。
近年來,公司經常推迟IPO以保持私有化。隨着最大的公司日益變得高度收購,合併也變得普遍。
雖然許多公司,例如Figma Inc.,儘管2025年成功IPO,但由於關税擔憂和經濟不確定性,公開募股總體上停滯不前。
20世紀90年代中期,近8,000家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根據塔克商學院的數據,如今,這一數字還不到4,000人。與此同時,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等私人資本來源變得更加普遍。
儘管如此,個人投資者可能不會被完全排除在外。
得益於與OpenAI的成功合作,微軟的股價在過去五年中飆升了150%以上。與此同時,Nvidia和Meta Platforms等其他Magnient Seven公司也因人工智能的發展而獲得了大幅收益。
不過,分析師指出,由於許多高增長公司保持私有化的時間較長,個人投資者參與早期增長的窗口可能正在縮小。
另請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