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康迪科技的「三海突圍」:換電、機器人、全球化

2025-08-13 22:1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雷達財經)

雷達財經出品 文|佳淇 編|深海

8月12日,康迪科技(KNDI.US)股價盤中一度飆升21.7%,最終報收於1.31美元,漲幅達13.91%,成交量較8月11日上漲達7021.62%。這一異動源於當日早間的一則公告:子公司中換電與寧德時代正式簽署換電站設備供應合同,雙方首個重卡換電站訂單已啟動對接。

在經歷了過去一年虧損、淨利潤同比下滑的背后下,康迪車業正通過轉型成為「康迪科技」,憑藉從「製造出海」到「智造出海」,以及如今的「生態出海」的「三海戰略」,試圖撕掉過去傳統制造企業的標籤,向技術驅動型平臺躍遷。

換電業務:綁定寧德時代,切入千億賽道

康迪此次與寧德時代的合作,是其換電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協議,旗下子公司中換電(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將成為寧德時代換電站核心設備供應商,聚焦重卡換電站建設。

這一佈局直指兩大趨勢:1. 政策紅利: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本土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提供高額補貼,換電設備屬於重點支持領域;2. 市場需求:全球重卡電動化加速,2024年北美換電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億美元,而寧德時代佔據全球動力電池40%份額,綁定龍頭意味着穩定訂單。

康迪的換電技術積累可追溯至十年前,但其商業化長期滯后。此次合作將藉助寧德時代的渠道與品牌勢能,快速打開市場,併爲后續乘用車換電場景鋪路。

智能機器人:瞄準北美安防與高端消費場景

在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康迪宣佈了兩項關鍵佈局。

其一是與「杭州六小龍」之一的雲深處科技合作,聯合開發高爾夫智能裝備及北美安防巡檢四足機器人,后者針對工業安防巡檢場景;

其次是與浙江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聚焦環境感知與運動控制算法,推動機器人技術商業化落地。

康迪的機器人戰略高度垂直化,北美安防市場年規模超百億美元,因勞動力成本高昂,智能巡檢需求迫切;而高爾夫智能裝備則瞄準高端休閒消費市場,與其現有高爾夫球車業務形成協同。

全球化2.0:從「產品出海」到「生態賦能」

最近,康迪董事長董學勤在2025 DEMO WORLD大會上提出:「中國智造出海需完成三級跳——製造出海、智造出海、生態出海。」

康迪的實踐路徑清晰:

1. 供應鏈本土化:美國德州工廠已實現高爾夫球車本地化生產,規避關税形成壁壘;與中比新能源(CBAT)合資建設美國鋰電池工廠,首期電池包組裝項目2026年投產,滿足《通脹削減法案》補貼要求;

2.渠道多元化:目前康迪已成功入駐Lowe's、Costco等北美一千多家零售商超,同時具備豐富的經銷商網絡。

3. 品牌場景化:聯合家居零售巨頭Lowe's推出NFL主題高爾夫球車,覆蓋32支球隊粉絲羣體。

北美市場對康迪的戰略意義非凡,其佔全球非公路車市場80%以上的份額,預計2034年規模達68億美元,且電動化滲透率不足20%,遠未飽和。

財務壓力與轉型陣痛

儘管戰略佈局亮眼,康迪的財務數據仍顯嚴峻。2024年,康迪財報顯示其營收1.28億美元(同比+3.2%),淨虧損5095萬美元,主因一次性資產減值2413萬美元及管理投入激增。

通過財報我們可以發現,其最核心的問題是業務結構失衡。越野車及零部件貢獻91%收入,鋰電池、換電等新業務佔比不足5%。

對比行業,例如綠通科技(國內高爾夫球車龍頭)2024年營收14.7億美元,淨利率18%,主攻高端定製化車型;豐茂股份(橡膠傳動帶龍頭)借米其林品牌授權搶佔海外市場,海外毛利率達40%;濤濤車業,后來者居上以性價比優勢搶奪康迪北美市場。

康迪的挑戰在於,新業務需持續輸血,但核心業務盈利能力仍待加強。2024年其越野車毛利率雖提升至30.8%,但淨利率為-53.9%,銷售團隊業務能力明顯不足。好在如今新業務逐漸展開補齊短板,或有新的突破增長亮點。

未來展望:三大差異化壁壘優勢

如今,康迪的轉型升級已經步入「深水區」。其主要有三大優勢:

1. 換電+機器人雙技術協同:換電站的機械控制與機器人運動算法同源,研發資源可複用。例如換電機械臂的精度控制技術可遷移至安防機器人;

2. 北美渠道複用效應:現有高爾夫球車經銷商可快速導入換電設備及安防機器人,降低市場開拓成本;

3. 政策紅利:通過美國本地化生產獲取補貼,同時利用中國供應鏈降本。例如電池包工廠電芯初期由中比新能源東南亞基地供應,后期轉美國本土生產,實現關税與補貼最優解。

從「生存」到「增長」則需要關鍵一躍。

短期來看,寧德時代換電站訂單落地、美國電池工廠投產進度都會影響營收;而從長期來看,若換電設備與機器人業務營收佔比超30%,估值邏輯將從傳統制造切換至智能裝備,PE中樞有望從當前的5倍向行業均值15倍修復。

同時也需要注意風險:新業務研發投入導致現金流承壓;北美政策補貼變動;與雲深處、寧德時代的合作尚在初期。

結語:中概股轉型的微觀樣本

康迪科技的突圍,映射出中國製造業出海的範式遷移——從廉價代工到技術賦能,從單一產品到場景生態。

其戰略卡位的換電與機器人賽道,兼具政策紅利與市場增量,但能否將藍圖轉化為可持續盈利,仍需穿越財報的荊棘之地。

截至發稿,康迪市值僅1.2億美元,若新業務放量,這一被低估的「北美迷你電動車領導者」或迎來價值重估。

(注:數據來源,康迪財報、寧德時代公告、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實錄、DEMO WORLD論壇演講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