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騰訊音樂越來越賺錢,3000億市值甩開百度

2025-08-13 23:25

(來源:達摩財經)

  8月13日,騰訊音樂(1698.HK)股價高開,盤中股價一度大漲超17%,突破100港元/股的關口,創下歷史新高。截至收盤,公司股價漲幅為15.63%,報收102.10港元/股,總市值達到3163億港元。

  此前一天,騰訊音樂公佈了2025年二季度業績情況,表現超出市場預期。今年二季度,騰訊音樂實現營業收入84.4億元,同比增長17.9%;權益持有人應占淨利潤24.1億元,同比增長43.2%;調整后淨利潤26.4億元,同比增長33.0%。

  在線音樂服務是推動騰訊音樂業績上漲的主要動力。今年二季度,該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26.4%至68.5億元。

  在線音樂服務收入的大頭來源於用户的會員費。今年二季度,騰訊音樂訂閲收入同比增長17.1%至43.8億元;在線音樂付費用户數達到1.24億,同比增長6.3%;ARPPU(單個付費用户月均收入)環比提升0.3元至11.7元。同期,公司非訂閲收入同比增幅達到46.9%,主要受線下演出、廣告模式創新等因素帶動。

  據巴克萊銀行研報,騰訊音樂已經形成了「用核心權益轉化用户,用生態權益留住用户」的增長策略。具體而言,公司通過高清音質服務吸引音樂愛好者成為SVIP,並通過藝人數字專輯優先購買權、線下演唱會門票搶先預訂權等權益轉化核心粉絲。目前,騰訊音樂SVIP訂閲用户已經突破1500萬,創下歷史新高。

  與在線音樂服務業務相比,騰訊音樂的另一項業務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服務收入有所下滑,今年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5%至15.9億元。

  將時間線拉長,近年來,騰訊音樂的盈利能力正在持續提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83.4億元、277.5億元、284.0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6.77億元、49.20億元、66.44億元,持續快速提升。

  與此同時,騰訊音樂的股價也在持續上漲。年初至今,騰訊音樂的股價累計漲幅達133.67%,總市值漲超1600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騰訊音樂股價攀升,其市值已反超了昔日的頭部互聯網大廠百度(9888.HK)。目前,百度的港股市值約為2424億港元,已被騰訊音樂甩開超700億港元。

持續擴張業務版圖

  騰訊音樂業績持續增長的同時,公司正通過併購擴張資本版圖。

  今年6月,騰訊音樂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全資收購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為完成此次收購,騰訊音樂將支付12.60億美元現金併發行股份,總對價約為28.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7億元。

  作為國內長音頻行業「一哥」,喜馬拉雅在所處的細分賽道上優勢明顯。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國內音頻APP用户中,有45.52%使用喜馬拉雅,遠高於第二名懶人聽書的29.76%。

  雖然市佔率較高,但喜馬拉雅的盈利能力並不算強。2018年至2022年期間,喜馬拉雅經調整淨利潤連續五年為負,累計虧損額超30億元。直到2023年,公司經調整淨利潤才由負轉正,達到2.24億元。

  此外,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長也陷入瓶頸。2018年至2021年期間,喜馬拉雅的營收快速增長,由14.76億元增至58.57億元。但此后,公司的增速卻大幅放緩,2022年及2023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60.61億元、61.63億元。

  在此背景下,騰訊音樂之所以還要斥巨資收購喜馬拉雅,也是爲了構築更完整的在線音頻業務生態,為該業態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據喜馬拉雅招股書,截至2023年底,在線音頻行業覆蓋的有聲書、泛娛樂音頻、播客、知識付費課程等幾個主要內容分支里,喜馬拉雅都擁有業內最大規模的資源庫。

  對於騰訊音樂而言,通過收併購拓展業務邊界的動作時有發生。

  早在2016年,騰訊就以QQ音樂業務為主入股中國音樂集團,獲得該公司61.64%的股權,並將其改名為騰訊音樂。通過此次併購,騰訊音樂取得了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的控制權。2022年,騰訊音樂又參與收購了法國傳媒巨頭維旺迪旗下環球音樂集團的10%股份。

  通過兩次資本運作,騰訊音樂在音樂版權上積累下大量資源。以音樂版權核心資源佔有率計算,QQ音樂和中國音樂集團的曲庫和獨家資源的市場佔有率超過80%,而環球音樂集團則是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之一,掌控着全球熱門音樂版權的半壁江山。正是通過對音樂版權的控制,騰訊音樂得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騰訊音樂將喜馬拉雅收入囊中,公司或在車載音頻領域擴張版圖。此前喜馬拉雅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武冰冰曾表示,喜馬拉雅已與超80家車企達成合作,覆蓋98%的網聯車型,活躍用户日均收聽時長達到95分鍾。

  目前,騰訊音樂也在加碼車載音頻業務。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與頭部車企和眾多車型緊密合作,打造優質的車載音樂體驗。例如與吉利集團深度合作,接入小米首款SUV,小米YU7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