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17:0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資市會
營銷天才竺兆江另闢蹊徑打造的「非洲手機之王」,正在遭遇各大科技巨擘的專利絞殺。隨着非洲藍海市場變紅海,一直「重銷售弱研發」,有着明顯的專利短板的傳音控股,如何自處?
「當所有人都在為你歡呼時,危機已悄然逼近。」
專利,常常是科技公司商戰的最鋒利武器。才達到巔峰的「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688036.SH),正在經歷成立近20年來的最大劫難。
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687.15億元、淨利潤55.97億元,創歷史最好業績。自2024年1月起,公司卻先后遭飛利浦、高通、日本電氣(NEC)、日本JVC、美國專利運營公司SunPatentTrust(SPT)、華為等國內外專利巨頭連環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索賠。
面對行業前輩巨擘們的專利圍剿,傳音控股招架得有點「慌張」。公司不得不與飛利浦、高通陸續達成和解,支付高昂的專利使用費。
主打低端市場且常年毛利率保持在20%左右的傳音控股,很快交出上市以來最差業績。
2025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25.45%、69.59%。主陣地非洲市場,傳音控股的市佔率下滑至47%,另外半壁江山被小米、OPPO、榮耀等蠶食。
有傳言稱傳音控股正在考慮赴港二次上市,計劃融資約10億美元。如此背景下,「非洲手機之王」還能受到投資者認可嗎?
01
「非洲手機之王」
寧波,曾誕生了中國最早期的手機品牌之一波導。
1996年,波導成立第五年,剛從南昌航空大學機械電子專業畢業的寧波奉化小夥竺兆江入職。他沒有選擇繼續搞技術研究,卻做起了銷售傳呼機的小業務員。
沒想到,竺兆江頗有銷售天分,一路晉升爲波導華北區首席代表,並於2003年被任命為波導銷售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在國產手機品牌遭國際品牌衝擊時,竺兆江提出開拓國際業務,帶着團隊走過9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5年前后,非洲地區的手機普及率不足10%,諾基亞、三星等國際品牌售價遠超當地人消費能力。這讓竺兆江在非洲發現了「新大路」。
「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大的藍海市場,感覺也是最后一個藍海市場。」
2006年,竺兆江從波導離職,帶着原波導手機事業部的老同事,開始創業。「手機是跟人口直接相關,東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人口基數相對較大。」
傳音控股最先登陸的是東非市場,然后擴展至中非、西非、北非和南非等整個非洲市場。
竺兆江深諳本地化的重要性。
「夜景」和「美黑」拍照功能,被傳音控股視為其手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其中,針對非洲用户設計的美顏和濾鏡功能,讓人像照片自然美觀。此外,該公司還針對性研製了低成本高壓快充技術、超長待機、環境温度檢測的電流控制技術和防汗液USB端口等技術。
銷售經驗豐富的竺兆江,迅速鋪設非洲銷售網:重點佈局二三線城市,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建立起銷售渠道網絡推動農村、城市地區銷售。
2007年,在2G通信網絡時代,傳音手機的廣告遍佈非洲路邊攤、手機店、雜貨鋪,其推出的非洲首款雙卡雙待手機TecnoT780迅速成為「爆款」。目前,傳音控股主要有三大品牌TECNO(中高端)、itel和Infinix(主要面向入門級市場)。
2018年,傳音控股在非洲市場佔有率高達48.71%,排名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非洲手機之王」。這一年,傳音控股手機出貨量1.24億部,根據IDC統計全球市場佔有率7.04%,在全球手機品牌廠商中排名第四。
擁有非洲手機市場「半壁江山」后,傳音控股開始衝刺資本市場。2019年9月30日,該公司登陸科創板,融資超28億元,上市首日股價漲超64%。
上市后,傳音控股繼續擴張。IDC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1.7億台,同比降低3.2%;而傳音控股手機出貨1.94億部,逆勢大增24%。
2024年,在非洲的市場佔有率升至52%時,傳音控股迎來了歷史最好業績:營收687.15億元,同比增長10.31%;淨利潤55.97億元,同比微增0.18%。
02
專利絞殺
2024年,迎來巔峰時刻的傳音控股卻笑不出來。
公司最擔心的事,發生了。
去年1月,飛利浦在德里高等法院就多項統一語音和音頻編碼(USAC)和高級音頻編碼(AAC)標準必要專利(SEP)向傳音控股提起訴訟;並於7月申請資產凍結令,要求限制傳音控股的印度資產。
半年后(7月),高通在印度起訴傳音控股侵犯其4項專利,指責其「一直拒絕全面獲取高通公司的許可,絕大部分產品至今未獲許可」,要求公司及被訴子公司停止侵權、交付並銷燬包含涉訴專利的相關產品、賠償損失等。
傳音控股則認為,高通「索要天價許可費」。法律文件顯示,傳音控股在非洲、南亞銷售的70國中,超半數地區未與高通簽署專利協議。
另有消息稱,諾基亞也在對傳音控股施壓,要求其支付使用專利技術的費用。
直到2025年1月,傳音控股才與高通、諾基亞先后和解。7月,飛利浦和傳音宣佈,在傳音獲得相關SEP許可后,雙方已就USAC和AAC標準必要專利糾紛等音頻編解碼專利達成和解。
然而,這邊剛和解,傳音控股卻迎來更多專利侵權訴訟。
6月16日,日電NEC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德國分庭起訴傳音控股,訴其侵犯了兩項視頻編解碼專利(EP3057321、EP2645714)。
隨后6月17日,美國SPT也向歐洲統一專利法院曼海姆分庭提起訴訟,稱傳音控股侵犯了一項視頻編解碼技術相關專利(EP2903267)。
當月,仍因圖像解碼裝置等專利技術,傳音控股遭日本JVC公司提起訴訟。
除了國外巨頭外,在國內,與六年前就壁紙侵權糾紛不同,華為也瞄準了傳音控股在音視頻解碼方面的專利侵權行為。
6月20日,華為在德國起訴傳音控股侵犯其專利的案件,指控傳音控股及其關聯公司侵犯了其一項名為「偏移解碼裝置、偏移編碼裝置、圖像濾波裝置」的歐洲專利(EP2725797)。
7月25日,華為向UPC曼海姆地方分庭提交第二起訴訟,涉案專利為另一項高效視頻編碼(HEVC)關鍵技術EP3471419。
上述專利大佬的動作可謂是直擊傳音控股的「面門」。要知道,視頻編解碼技術直接關係到手機的影像處理能力,是智能手機體驗的核心環節。
比如,華為的兩項專利技術讓圖像處理更加高效,特別是在硬件資源有限的中低端手機上,能夠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這對傳音控股來説非常重要,其大部分手機是面向新興市場的中低端產品。
而視頻編解碼領域涉及大量標準和標準必要專利,企業只要用了就可能涉及侵權。據瞭解,標準必要專利指的是一個標準中的必要專利。競爭者製造遵守該標準的產品不可能不用到該專利技術。
上述傳音控股遭起訴的專利多屬於Access Advance管理的HEVCA dvance專利池。而華為、日電NEC、美國Sun Patent Trust等均為HEVC專利池成員。
手機作為移動智能終端,集合了通信技術、集成電路、硬件製造、信息服務等多項核心技術。在高度依賴標準化技術的通信行業,專利常常成為談判、市場封殺的工具。
高通、華為等選擇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起訴,也是傳音控股最擔憂的。這個新成立的歐洲專利法院,判決可直接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等17國生效。
也就是説,一旦上述訴訟被判決專利侵權,傳音控股的產品很可能遭禁售,其全球銷售佈局必將受到打擊。
03
研發短板
一系列專利侵權訴訟集中爆發,是傳音控股「市場先行」戰略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
招股書顯示,到2019年上市前,傳音控股及其子公司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中國境內擁有的專利共計630項,其中發明專利97項,佔比僅15.4%;另外是實用新型專利385項、外觀設計專利148項。
同時,公司向華為、酷派軟件等受讓取得合計94項專利。
關鍵性專利少,傳音控股的研發投入也有限。
上市前,傳音控股的研發費用投入就低於同行。於2016年至2018年的研發費用分別是3.85億元、5.98億元、7.12億元,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僅3%左右;同期對應銷售費用則分別是9.33億元、19.45億元、22.54億元,是研發費用的兩倍,甚至三倍。
上市以來,儘管研發費用持續增加,傳音控股並未改變「輕研發重銷售」的局面。
2019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是8.05億元、11.58億元、15.11億元、20.78億元、22.56億元、25.17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分別是3.18%、3.06%、3.08%、4.46%、3.62%、3.66%;同期對應的銷售費用分別是28.59億元、38.6億元、32.45億元、36.22億元、48.93億元、48.36億元,遠遠超過當期研發費用。
天眼查顯示,傳音控股的專利申請數量自2019年纔開始迅速增加。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傳音控股專利申請總數6427項,獲得4514個,包含發明專利1201項、實用新型專利772項、外觀設計專利777項、軟件著作權1326項,分別佔比26.61%、17.1%、17.21%、29.38%。
相對而言,華為等公司則是研發導向性科技公司。
官網顯示,2024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為1797億元,約佔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2490億元;研發員工約11.3萬名,佔總員工數量的54.1%。
截至2024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其中90%為發明專利。
比不了華為的高強研發投入,與小米公司比也相形見絀。
截至2025年3月31日,小米的全球授權專利數量4.3萬件,研發人員2.17萬人;今年一季度研發支出67億元,同比增長30%。2024年,小米營收3659億元,研發投入241億元,佔比約6.6%,研發人員2.12萬人。
研發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專利,外界早就對傳音控股的專利侵權風險有所擔憂。
在IPO上市審覈期,公司就曾遭審覈人員追問:「按照規定生產經營中因使用標準必要專利、底層技術應簽署合同或繳納使用費的情形、報告期實際發生情況,若產生糾紛,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是否會導致公司停產或停止銷售等停止侵權行為后果發生,公司計提是否可以覆蓋?」
彼時傳音控股回覆稱,其目前與主要專利權人正在洽談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尚未簽署專利許可協議,公司根據未來可能向專利權人繳納的專利費進行了預計並計提了專利使用費。
傳音控股歷年財報將專利使用費納入預計負債,即「公司銷售的自有品牌手機,可能存在未獲授權情況下使用第三方標準專利,按照未來可能支付的金額計提的專利使用費」,具體方法為:本期應計提數=當期收入*預計費用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傳音控股涉及的期末專利使用費余額是14.68億元,期末售后質保費余額是4.81億元。
2022年開始,該公司將售后質保費、專利使用費和印度公司預計税款及罰金等合計計算。截至2022年、2023年年末,該數據分別是25.48億元、31.58億元。2024年,傳音控股將售后質保費、專利使用費列為其他流動負債,當年年末合計是14.3億元。
據此,即便考慮到2024年印度公司預計税款及罰金影響,傳音控股當年的售后質保費和專利使用費仍大幅減少。
顯然,傳音控股2024年付出的專利使用費已高達數億元。
2025年1月,傳音控股和高通及諾基亞和解。7月29日,高通披露,2025年Q3財季,得益於與傳音控股在4G和5G方面達成了全面的許可,其專利許可部門QTL的營收增長11%至13.18億美元。
據第一財經報道,高通的5G單模手機專利費按照手機銷售價格的2.275%收取,5G多模手機則按售價的3.25%收取。
公開數據顯示,傳音控股2024年發佈的TECNONote10售價約1157元,InfinixNote40X國內二手市場全新機售價約800元。據此估算,一部千元傳音手機需向高通支付相關專利費約30元。
科技企業之間的專利侵權糾紛常常以和解收場,遭起訴方需向起訴方支付高昂的專利使用費。
除了高通、諾基亞外,2025年以來,傳音控股還與飛利浦達成和解,並繼續與華為、日電NEC等公司談判。
無疑,它還將支付高額的專利使用費。
這將給毛利率本就不高的傳音控股帶來嚴峻的成本考驗。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傳音控股毛利率保持在21.28%至27.36%之間。2025年一季度,該公司毛利率跌破20%關口,降至19.27%。
隨着專利使用費的增加,傳音控股毛利率或將進一步下滑。
圖片:傳音控股近年來毛利率情況
04
融資解決不了問題
傳音控股正在遭遇上市以來的最大危機。
2025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為130.04億元,同比下降25.45%;淨利潤4.97億元,同比下降69.59%。至此,傳音控股已連續三個季度出現營收、淨利雙降的趨勢。
「受市場競爭以及供應鏈成本綜合影響。」傳音控股解釋稱。
的確,在遭遇全球專利侵權圍剿的同時,該公司在非洲大本營、印度等市場的優勢也正被蠶食。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統計,2025年一季度,傳音智能手機仍穩居非洲市場第一,但其市場佔有率已從2024年一季度的52%降至47%,是前五名中手機出貨量唯一下滑的公司。
這期間,小米智能手機在非洲的出貨量是260萬部,同比增長32%,市場份額從去年一季度的11%增至13%。榮耀雖出貨量不足百萬,但實現了同比283%的增長,市場佔有率提升了兩個百分點。
非洲大本營早已難守。2024年,傳音控股來自非洲市場的收入為227.19億元,同比增長2.97%,增速同比下滑3.77個百分點,毛利率也下滑1.46個百分點。
非洲之外,傳音控股的表現也不樂觀。
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印度的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38%,排名滑落至第五位。2024年,公司在印度智能機市場的佔有率為5.7%,排名第八。2023年在印度的市場份額是8.6%。
目前,傳音控股仍難以阻攔下滑趨勢。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至2.889億部;這是該行業連續六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下跌。其中,傳音控股出貨2460萬部,排名全球第五,但同比下滑3%。
傳音控股並非毫無準備。
以低價手機發家的傳音控股,一直想發力中高端市場。近期,傳音控股推出三摺疊概念機TECNOPHANTOMUltimateGFold,並稱該機型為全球最薄三摺疊手機。
不過,由於銷量預期難以覆蓋高研發成本,主流廠商並未將三摺疊手機作為重點佈局的產品形態。
在業內看來,技術不是問題,三摺疊手機面臨的是市場需求不足、研發投入高、軟件適配複雜等難點。
傳音控股稱,三摺疊概念機目前暫無正式量產計劃,公司主要爲了展示其在摺疊手機領域的技術探索能力、工藝創新實力,以及持續推陳出新的研發能力。
不容忽視的是,傳音控股向中高端市場發力,和高通等在專利領域的交集將越來越多。這就極可能讓該公司面臨更多專利索賠糾紛,更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
傳音控股也想擺脫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據悉,基於手機產品在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影響力,該公司已經延展出數碼配件(Oraimo)、家用電器(Syinix)和售后服務(Carlcare)業務,以及提供軟件和互聯網產品及服務,其中包括公司自研的HiOS、itelOS和XOS智能終端操作系統。
公司還與其他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了Vskit、Boomplay、Ficool和PalmPay等手機APP,覆蓋短視頻、音樂播放、電子小説、移動支付等領域。
當前,傳音控股正嘗試開闢兩輪電動車、太陽能儲能等新「賽道」。
據悉,該公司推出的電動車品牌「Revoo」「TankVolt」已登陸尼日利亞、肯尼亞,專攻非洲5000萬輛摩托車的電動替代市場;儲能品牌itelEnergy也正聯手伊拉克經銷商ZMCSolar,在巴格達街頭推銷太陽能充電樁。
「公司‘手機+移動互聯網服務+家電、數碼配件’的商業生態模式已初步成型。」不過,傳音控股的各新業務仍難堪大任。2024年,公司來自家電、數碼配件等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42.59億元,佔營收比重僅約6%。
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傳音控股。8月12日,該公司股價報收85.01元/股,已較2021年2月最高股價261元跌去近七成,市值也從最高的2000億元跌至如今不足千億。
近日,有消息稱,傳音控股正在考慮前往香港二次上市,計劃籌集資金約10億美元(約合71.85億元人民幣)。
從已披露財務數據看,傳音控股資金不算緊張。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貨幣資金有145.62億元,總負債226.08億元,其中流動負債219.06億元、短期借款22.07億元,公司資產負債率約51.98%。
Wind數據顯示,傳音控股自2019年上市以來實現淨利潤合計224.49億元,累計實施8次現金分紅總計123.18億元,平均分紅率54.87%。
技術是靠錢買不來的,「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差的不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