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座新城背后的專項債:3年535億元撬動南沙大建設

2025-08-13 18:37

南方財經記者郭曉潔 呂澤強  廣州報道 

今年是國務院印發實施《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的第一階段目標收官之年,不少目標已基本完成。

「三年累計將南沙100個重大項目納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支持南沙32個重大項目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535億元。」前不久,廣東省大灣區辦專職副主任祝永輝在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三年成效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了一組數據。

《南沙方案》明確,中央財政對南沙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支持,同時要求廣東省在分配有關財政資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方面對南沙予以傾斜支持。三年,535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該組數據足見各級政府對南沙的財政傾斜程度,也折射了南沙建設發展的力度和速度。

根據廣州市財政局數據,2022年至2024年,廣州市本級發行的1331.00億元專項債中,僅南沙一級發行的專項債規模就佔了40.19%。如果從廣州各區的專項債限額看,2024年南沙區的專項債限額高達808.3億元,遠超第二名的526.87億元。

南方財經記者梳理近三年南沙專項債投向發現,在土地財政式微的當下,南沙通過摸索「以債促投、以投促產」的新路徑,利用政府專項債精準投向基礎設施、產業新空間及港澳協同開放等多個領域,推動深中通道南沙線、地鐵18號線建成通車,助力引進落地6所三甲醫院,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三個先行啟動區加速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專項債傾斜政策對南沙開發建設起到了關鍵的乘數效應:三年來,南沙開發開放蓬勃向上,創新動能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至37.8%和75.9%,與港澳合作更加緊密,服務雙循環作用顯著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彰顯。

在受訪專家看來,面對「新城」的大基建大開發,地方政府不僅要將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更要考慮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韌性。未來,南沙可進一步釋放財政工具的乘數效應,推動專項債從短期「輸血」工具向長期「造血」引擎轉變,使「穩增長工具」進化為「經濟放大器」。 

完善「硬件」:推動常住人口破百萬

《南沙方案》提出,要以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三個區塊作為先行啟動區,加快形成連片開發態勢和集聚發展效應,有力帶動南沙全域發展,逐步構建「樞紐帶動、多點支撐、整體協同」的發展態勢。

但實際情況是,南沙在建設初期一度面臨着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設施及民生設施薄弱的多重挑戰。僅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例,南沙與廣州中心城區的交通連接不足,與珠江口東岸城市的互聯互通也有待加強,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福強在此前接受南方財經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南沙方案》在起草之初就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提出要地方政府承擔起主體責任,國家、廣東支持南沙通過專項債額度傾斜的方式推動大開發。

南方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南沙近年來通過專項債投資廣州地鐵18號線,南沙站綜合交通樞紐地鐵預留工程,深圳至江門鐵路(廣州段)等地鐵、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關鍵交通項目,構建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南沙作為大灣區幾何中心區位優勢逐漸顯現。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級干部田碧峰在上述發佈會上表示,廣東通過完善南沙的綜合交通網絡頂層設計,增強承載能力、優化對外高快速路體系、提升通行效率,助力南沙更好地服務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聯通世界。

民生領域同樣受益於專項債支持。梳理南沙近三年專項債用途可見,其投資了包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沙院區)、中山大學附屬(南沙)口腔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等多個民生項目。

得益於交通升級與民生改善的雙重驅動,南沙人口實現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南沙全區實際人口從2023年底的96.79萬人增長到2025年4月底接近130萬人。

賦能產業:以投促產提升「造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通和民生項目外,南沙535億元專項債中,有超過350億元用於了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有超過50億元投向國家級產業園區。

分析具體項目可見,南沙專項債投向了包括南沙萬頃沙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園、南沙珠江創新谷(珠江工業園)和生物谷生物醫療產業園、南沙慧谷西傳統工業轉型新質生產力培育實踐示範區等。

此舉不難理解,在經歷了早期土地出讓收入為主要財政預算收入的階段后,南沙需從長遠考慮培育「造血」項目。數據顯示,2024年南沙全區實現政府性基金預算可支配財力出現同比下降,其中土地出讓收入同比降幅超過37%。

從長遠來看,財政如何賦能地方構建產業體系,特別是《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務涉及工程大、跨越周期長,尤其需要考慮打造「造血」引擎,大規模的產業園基礎設施投入,不僅將改善南沙的硬件條件,更將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南沙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產業轉型。

以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片區慶盛樞紐區塊綜合開發項目為例,該項目是南沙專項債項目中額度最大的一項,包含了佔地2.6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及配套工程。作為《南沙方案》三大先行啟動區之一,慶盛樞紐規劃了面積約8平方公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新能源等產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合作標杆。

越秀iPARK粵港智谷等園區是越秀集團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的科技產業園區,是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同的合作平臺。作為《南沙方案》發佈后慶盛樞紐片區率先建成的項目,園區開園第一年,入駐企業就超過220家,其中包含廣汽能源、龍沙製藥、三七互娛等眾多頭部企業,形成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服務業產業集聚。2024年,該園區整體營收超過120億元,税收超10億元。如今,在越秀iPARK粵港智谷等園區帶動下,慶盛片區已集聚超過300家企業。

除此之外,專項債投向的南沙新區南部片區(廣深「雙城聯動」發展承載區)基礎設施項目,未來將重點承接廣深高端創新要素,打造廣深聯動未來產業創新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明珠灣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商貿服務和科技創新等高端服務業。

南沙通過專項債對重大產業園區的大力投入,為南沙聯通粵港澳三地創新產業、高端服務業提供了產業載體和協同平臺,為南沙的「造血干細胞」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培養皿。2024年,南沙啟動區新增註冊企業約2200家,是2023年啟動區新增註冊企業數量的近5倍。

促進合作:精準撬動粵港澳協同

具體分析南沙535億元專項債不難發現,南沙專項債的「槓桿」作用明顯,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南沙開發建設、打造協同港澳的生態方面尤其突出的作用。

例如,南沙投入近百億元專項債建設的慶盛樞紐區塊綜合開發項目,是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示範區,匯聚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區及廣深港高鐵慶盛站等重要設施,如今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的「超級接口」。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首席規劃師馬向明向記者表示,事實上慶盛片區建設可以追溯到10年前,近年來因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投入使用,其樞紐作用開始明顯發揮,這也印證了基礎設施長效投資的價值。

2024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暨廣州南沙科學城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在越秀iPARK粵港智谷揭牌,提供總規模10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及14億元直投基金支持初創企業。

35分鍾直達香港西九龍、21分鍾通達深圳北站,慶盛這個曾以交通功能為主的區域,如今不僅擁有港科大的學術資源輻射,還擁有集商業廣場、智慧辦公樓宇及立體公交樞紐於一體的產城綜合體,加速蝶變為「港人熟悉、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區,成為大灣區規則銜接的試驗田與產業協同的孵化器。

港企新鴻基地產投資的慶盛樞紐超大型TOD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達32.7萬平方米,成為廣州首個嘗試「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的項目。從慶盛樞紐「校區—園區—社區」的協同生態成型,到港人港企持續來南沙創新創業,專項債進一步釋放財政工具的乘數效應,讓協同港澳有了可持續的商業邏輯,讓面向世界具備紮實產業根基。

目前,南沙全區港澳投資企業增加近千家,港澳居民個税優惠政策減免税額1.2億元、平均税負下降超五成,港澳青創團隊數量增長1.7倍、總數達798個,港澳居民在南沙看病可享受「港醫、港藥、港險」全流程服務,帶動港澳居民人數增長近6倍、總數達1.1萬人,展現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典範效應。

據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陳國煌透露,省財政廳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圍繞《南沙方案》提出的科技創新、創業就業、對外開放、規則銜接、城市發展等任務目標,繼續指導南沙做好項目謀劃儲備,把對南沙的財政資金和債券額度支持落實落具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