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胡賽雄:善於簡化現實的公司,都成功了

2025-08-13 10:41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在企業運營實踐中,我們時常觀察到以下現象:越是追求管理全面性與決策完備性的企業,組織執行力反而越弱,待辦事項無限羅列,會議流程過度繁瑣,管理制度疊牀架屋……導致行動迟緩與效率低下。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企業對現實複雜性的不當處理——當我們試圖窮盡所有細節、覆蓋所有可能時,我們反而陷入了繁瑣主義的陷阱。事實上,提升組織執行力的關鍵不在於企業如何應對現實的複雜性,而在於能否簡化現實:通過剝離表象、聚焦本質、優化管理,確保組織行動的清晰度和力量感。

01

哪些著名企業在簡化現實

1.X平臺(原Twitter

X平臺在馬斯克接手后,通過一系列管理實踐來簡化現實,並取得了顯著效果,具體如下:

  • 技術架構簡化平臺圍繞單一產品框架整合了For youFollowingSearch 等技術棧,還重構了技術棧內的 API 中間件層,通過刪除超 10 萬行代碼和數千個未實際使用的內部端點等方式完成了架構簡化。

  • 運營成本簡化平臺關閉了薩克拉門託數據中心,並重新配置了 5200 臺機架和 14.8 萬台服務器,每年節約超 1 億美元。同時,優化雲服務使用方式,將更多工作負載遷往本地基礎設施,使每月的雲成本降低了 60%,整體雲數據存儲量縮減了 60%,雲數據處理成本降低了 75%

  • 內容管理簡化平臺採用社區筆記模式進行內容管理,這種由用户社區共同參與內容審覈和補充背景信息的管理機制,相比傳統由平臺主導的複雜審覈流程,更加開放和去中心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偏見,提升信息透明度,也簡化了內容管理的流程。

2.奈飛

奈飛以自由與責任文化簡化管理體系,在管理實踐中實現了對傳統管理模式的簡化突破。奈飛認為,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同時讓他們承擔相應責任,能夠激發員工最大的創造力和工作熱情。在這種文化下,奈飛沒有傳統的休假政策,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休假時間,前提是保證工作不受影響。在決策流程上,奈飛也儘可能簡化,員工在面對業務問題時,無需層層匯報、等待宂長的審批流程,而是被鼓勵基於對業務的理解和公司整體目標,快速做出決策。同時,奈飛對員工的招聘極為嚴格,強調招聘到高度自律、有責任感的人才,因為只有這樣的員工,在高度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推動公司業務發展。這種管理模式摒棄了大量繁瑣的規則和流程,將管理的核心聚焦於人才本身,極大地簡化了管理體系,讓公司能夠在快速變化的流媒體市場中保持敏捷和創新。

3.字節跳動

字節跳動作為一家擁有 10 萬員工、業務遍佈全球 200 多個城市的大型企業,通過一系列創新的管理實踐來簡化組織運營。在文化建設方面,字節跳動強調 「Context, not Control(提供上下文,而非控制)」 的管理理念,不過度依賴細緻的規則和流程,而是通過提升人才密度,為員工提供充分的工作背景信息,讓他們能夠基於對業務的理解,主動、靈活地做出決策。在傳統企業中,員工往往需要等待上級的指令才能行動,而指令的依據是上級掌握的知識,但在字節跳動,公司通過構建開放的信息共享平臺,讓每個員工都能獲取決策所需的情境(即全面的信息與背景),並基於自身的認知做出判斷。這種模式下,員工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執行知識的熟練度,而取決於運用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開數據顯示,字節跳動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8歲,卻能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推出抖音、TikTok等現象級的產品,正是因為其組織機制釋放了年輕一代的認知潛力。

4.騰訊

騰訊的活水計劃允許員工在公司內部跨部門、跨業務線自由流動,就像活水一樣讓人才在組織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數據顯示,騰訊每年有超過20%的員工通過活水計劃調整崗位,許多核心業務的突破都來自於跨部門人才的碰撞——微信團隊的早期核心成員,就來自於QQ郵箱、遊戲等多個部門。這種機制打破了人才屬於某個部門的靜態思維,讓活的資產在流動中實現價值最大化。騰訊在發展歷程中,還通過多次關鍵的戰略梳理和組織變革,簡化複雜的業務局面,直擊發展本質

5.華為

華為通過羣體接班制度,降低用人門檻,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貢獻,避免了很多企業一直走在挖幾個「大神」「牛人」解決組織問題的迷思上。華為倡導任何人都可以在本職崗位上表現出英雄行為,英雄不是某些特殊人物的專屬稱謂,英雄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脫穎而出的機制。華為創始人反覆提到:「千千萬萬的員工都會成為各級崗位的接班人,羣體性接班是華為事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接班人是廣義的,不是高層領導下臺就產生個接班人,而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過程,每件事、每個崗位、每條流程都有這種交替行為,是不斷改進、改良、優化的行為」;「每個職業管理者都在一段流程上規範化的運作,就如一列火車從廣州開到北京,有數百人扳道岔,有數十個司機換班,不能説最后一個駕駛火車到達北京的司機就是英雄,即使需要一個人去接受鮮花,他也僅是一個代表,並不是真正的英雄」……華為羣體接班制度讓人才源源不斷地內生成為可能,從秀才到士兵,從士兵到士官、尉官、校官,最后成長為將軍,拾級而上。公司給員工實踐機會,打下五十萬的仗,再給你五百萬仗的機會,又打下來了,再給你另外的實踐機會。這里面誰是將軍,華為不搞唯心主義,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不是誰任命的,大家都去打天下,打到多大就是多大,就是説,人才是自己長出來的,不是伯樂「相」出來的。華為羣體接班制度同時還確保了能力建在組織上,用組織的結構力來彌補個人能力的不足,而不是用個人能力去彌補組織結構力的不足。由於每個人不再「獨一無二」和「不可或缺」,任何人離開了,都不會造成大的業務影響和組織震盪。

02

任何複雜系統必然有其固有的簡單性

之所以複雜系統必然有其固有的簡單性,是因為人的時間和認知資源有限,認識和駕馭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必須藉助抽象的理論模型。所謂簡單性,其實就是利用盡可能少的公理,通過邏輯演繹,解釋或解決儘可能多的現實問題,不是要消滅所有問題,而是把它們的影響控制到最小。當我們解決了方向性的統領性問題,其它衍生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很多問題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波動,會隨事物的發展自然癒合,企圖消滅波動,豈不是要消滅事物的運動?

人腦天生內存不足。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人類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存在明確的邊界,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George A. Miller(米勒)提出的「7±2法則」表明,成年人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效處理的信息單元,通常不超過9個。這意味着,當面臨超過認知負荷的複雜信息時,大腦會自動進入過載保護狀態,表現爲注意力分散、決策迟緩或判斷失誤。

在企業場景中,這種認知侷限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權威機構的數據,當員工每日接收的工作指令超過5項時,任務完成質量會下降30%以上;當會議議題超過3個時,達成共識的可能性會降低50%。這印證了一個結論:複雜信息會消耗認知資源,而簡化現實是降低認知負荷的前提。就像計算機運行程序需要預留內存,大腦也需要通過簡化信息來保障核心任務的處理效率。管理者不妨自我審視:你的時間是不是被工作任務全部佔用了?一般來説,時間被排得太滿的人,很難生長出智慧,因為智慧就像酒,是需要時間才能釀出來的。

另外,資源聚焦是突破效能瓶頸的關鍵。資源的有限性是任何組織都無法迴避的現實,無論是資金、人力還是時間,其總量始終存在邊界,而分散使用資源必然導致效能的稀釋。物理學中的能量聚焦原理同樣適用於管理領域:資源集中於單一目標時,其產生的突破力遠大於分散投入的總和。商業史上,此類案例屢見不鮮。早期的蘋果公司曾因產品線過度擴張陷入危機,直至喬布斯迴歸后推行聚焦戰略,砍掉90%的非核心產品,集中資源打磨iPodiPhone等少數品類,才實現復興。反之,部分企業追求多元化佈局,在缺乏核心優勢的情況下涉足多個領域,最終因資源分散而在每個領域都難以形成競爭力。這揭示了一個規律:簡化業務佈局,本質上是通過資源聚焦實現效能最大化。

我們處在一個VUCA(易變形/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時代或BANI(脆弱性/焦慮感/非線性/難以理解)時代,在諸多不確定性中,組織活力是企業應對未來的唯一的確定性。為什麼地球上最后存活下來的,不是強大的恐龍,也不是聰明的博斯科普人,而是能時刻保持對無序的警惕並快速反應而生存下來的生命體?因為快速反應纔是適應環境變化的生存法則。簡化現實才能做到敏捷,簡化現實才能快速反應和不斷從舊規則和舊秩序中走出來,演進到新規則和新秩序。當技術迭代周期縮短、消費需求快速變遷時,組織的反應速度往往比決策的完美性更重要。複雜的決策流程與冗余的審批環節,會顯著迟滯反應時間,使組織錯失關鍵機遇。

非洲草原上,羚羊不需要知道獅子的捕獵策略有多複雜,它只需要在獅子撲過來時跑得足夠快;獅子也不需要分析羚羊每天吃什麼草,它只要看準機會發起攻擊就行。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往往簡單直接。

2020年疫情初期,餐飲行業的分化極具代表性。部分企業陷入是否關店和如何轉型的宂長討論,最終因現金流斷裂而倒閉;另一些企業則以快速決策和行動——關閉堂食、轉型外賣、開放中央廚房,反而在危機中開闢了新路徑。這種差異性,正好印證了「快魚吃慢魚」的商業規律,簡化決策鏈條,是提升環境適應性的核心手段。在變化加速的時代,100%正確的方案若失去時效性,其價值遠不及大致正確但能立即執行的方案。

03

聚焦本質才能簡化現實

你能想象嗎?有的企業一個部門的業績KPI可以多達二十幾個,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管理,也就是給了上級一個心理安慰,到了下面根本沒法執行。企業之所以這麼業績考覈,是因為他們根本分不清什麼是經營性指標,什麼是運營性指標。經營性指標以財務指標為主,衡量創造了多少價值,主要用於成果考覈;運營性指標是關鍵過程參數,重在全景掃描和尋找局部改善,主要用於過程管控。弄清楚了經營性指標和運營性指標,就自然知道了要考什麼和管什麼,眉毛胡子一把抓地進行業績考覈,就是以考代管。以上業績考覈簡化的依據是什麼?其實就是認清了業績的本質——有效產出!可見簡化現實並非盲目刪減,而是建立在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只有抓住了影響事物發展的核心因素,才能準確地解釋現象和剝離表象的干擾,找到高效執行的路徑。

顯而易見,KPI一多,資源必然就會分散,執行力自然也就變弱。資源就像手電筒,散光照不亮路。小時候玩過放大鏡點火的都知道,陽光散着的時候,照在紙上什麼反應都沒有;只要聚焦成一個小光點,很快就能把紙燒穿。資源這東西和陽光一樣,分散了就沒力量,集中起來才能辦大事。某手機品牌剛起步時,老闆在會上拍着桌子説,咱們就做一款手機,把所有錢砸在處理器和攝像頭這兩個點上。當時團隊里反對聲一片,説功能太少了擔心賣不動,結果呢?這款砍掉了一堆花哨功能的手機,靠極致的性價比,賣成了爆款。

業績考覈是管理工具,管理工具的本質是輔助,而非替代我們思考。近年來,各類管理工具層出不窮:SWOT分析、OKR、平衡計分卡等被廣泛應用,使得部分企業陷入了工具依賴的誤區:將工具使用等同於管理本身,用模型框架替代深度思考,最終導致工具失效。

工具的價值在於簡化思考過程,而非簡單地替代對業務本質的理解。某公司曾經引入OKR體系,要求所有部門按模板制定目標,每周提交進度報告。然而,由於忽視了不同業務的特性,譬如:研發部門的周期性與銷售部門的即時性,這套體系反而成為負擔,員工花30%的時間填寫表格,目標與實際工作脱節。這揭示了一個關鍵認知:管理工具是柺杖,而非雙腿,脱離了具體場景的工具簡單套用,只會增加管理複雜度,與簡化現實的理念背道而馳。

不要想當然地以為遵從了規律,就一定會獲得理想的結果,脱離事物本質的規律,同樣會加劇組織的能耗,脱離本質的規律,都是耗電的擺設。企業經常存在一種傾向,將局部經驗或表面現象提煉為規律,並以此指導企業決策。但如果規律脱離了本質,企業不僅無法提升效率,反而會導致資源錯配與行動偏差。例如部分企業看到同行通過直播帶貨提升銷量,便盲目跟風組建直播團隊,卻忽視了直播的本質是通過實時互動降低信任成本,若自身產品缺乏差異化、價格不具備競爭力,直播只會成為額外成本項。類似地,一些企業模仿私域流量運營,卻未理解其核心是用户關係的長期沉澱,最終淪為羣內刷屏的無效動作。這些案例表明,只有觸及本質的規律才具有指導意義,脱離本質的模仿只會增加組織的無效能耗。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其中必然存在一個本質因素——影響事物發展進程的唯一決定性力量——它纔是決定事物走向的關鍵變量(主要矛盾),其他因素僅起輔助作用。抓住了本質因素,才能簡化現實,聚焦行動。以餐飲行業為例,其本質是通過菜品滿足用户的味覺與場景需求,部分網紅餐廳過度追求環境設計與營銷噱頭,卻忽視菜品質量,最終因復購率低下而倒閉;反之,一些「蒼蠅館子」雖然環境簡陋,但憑藉穩定的口味,能長期佔據市場。本質決定成敗,企業若能識別並聚焦本質,就能過濾次要信息,將資源集中於核心環節,實現高效突破。

複雜問題的本質往往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於其所處的系統。侷限於局部分析,只會陷入頭痛醫頭的困境,唯有跳出小系統,在更大的框架中審視問題,才能找到更為本質的本質。世間萬物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如同一張無形大網上的節點,彼此牽連、相互作用,唯有跳出局部視角,才能看清那些決定事物性質與發展的核心邏輯。本質,往往隱藏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而想要撥開迷霧觸碰到它,最有效的路徑,莫過於將對象置於更大的系統中審視,從更廣域的關聯中解鎖事物真相。

在自然界中,這種系統思維的價值早已被無數現象印證。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並未侷限於某一物種的個體變異,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整個生物羣落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系統。他觀察到加拉帕戈斯羣島上的地雀,因不同島嶼的食物資源差異,進化出了形態各異的喙部。這種局部特徵的本質,實則是生物種羣在生態系統中適應環境、爭奪資源的必然結果。倘若僅聚焦於某一隻地雀的喙部形態,無論如何細緻觀察,都無法揭開生物進化的宏大奧祕。

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規律。當我們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的成因時,若只關注事件本身的細節或少數關鍵人物的行為,很容易陷入片面解讀的誤區。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表面上看與路易十六的統治失誤、三級會議的矛盾激化等直接因素相關,但將其置於 18 世紀歐洲社會的大系統中審視便會發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的衝突、啓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民眾對平等權利的迫切追求等深層因素,纔是推動這場革命的本質動力。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而革命正是這個系統內部矛盾激化到臨界點的必然產物。

在科學研究領域,系統思維更是破解難題的關鍵。20 世紀初,物理學家們在研究黑體輻射現象時,經典電磁理論始終無法解釋實驗數據所呈現的規律。直到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説,將研究視角從宏觀的電磁波傳播拓展到微觀的能量量子化系統,才終於觸及了這一現象的本質。量子力學的誕生,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物理學的認知,而這一突破的核心,正是源於對研究系統的重新定義,從孤立的宏觀現象轉向微觀粒子與能量相互作用的整體系統。

企業管理中,這種思維方式同樣具有重要價值。許多企業在面臨發展困境時,往往會將問題歸咎於某一部門的失誤或某一決策的不當。然而,真正的本質原因往往隱藏在企業的整個運營系統中,錯誤的戰略方向、部門之間的溝通壁壘、績效考覈機制與企業戰略脱節、組織文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等。只有將企業視為一個由各個要素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進行全面診斷和系統優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本質上來説,任何事物都是更大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性質和行為不僅由自身的內在因素決定,更受到系統中其他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想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打破線性思維的侷限,用系統的、聯繫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運行規律,更能為我們解決問題、推動創新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在這個日益複雜的時代,培養系統思維,學會在更大的系統中探尋本質,無疑是我們應對挑戰、把握機遇的重要能力。例如某連鎖超市長期受生鮮損耗率高的困擾,內部嘗試過諸如優化倉儲、加強員工培訓等多種措施,效果均不明顯。后來通過供應鏈系統分析發現,損耗的根源在於上游農户的採收與運輸環節——缺乏標準化導致生鮮在送達超市前已損耗15%。找到問題本質后,超市聯合同行與大型農業基地合作,從源頭建立標準化流程,最終將整體損耗率從20% 降至8%。這一案例説明小系統的問題,往往需要在更大的系統中尋找答案。具備系統觀,才能避免局部優化而整體惡化的陷阱,找到真正的本質解。

除了聚焦本質,還要聚焦信號。收音機里總有雜音,你要是總想着把雜音消除乾淨,可能就錯過了想聽的節目。商業世界里,噪聲同樣無處不在:偶爾的客户投訴、短期的市場波動、競爭對手的小動作、員工的小情緒……這些東西就像收音機里的雜音,你越在意,越容易被干擾。現實中大量信息屬於噪聲,它們看似相關,卻不影響事物的發展;只有少數信息是信號,即決定事物走向的關鍵變量。簡化現實的重要環節,就是識別並過濾噪聲,聚焦信號。

某自媒體團隊曾因數據波動焦慮,單日閲讀量下降、偶發負面評論等,都會引發團隊的激烈討論。這種對噪聲的過度關注,導致內容質量下滑。后來團隊調整策略,忽略短期數據波動,聚焦用户長期價值這一核心信號,通過調研明確用户對深度內容的需求,每周能穩定產出2篇優質文章。半年后粉絲留存率提升了40%,長期增長反而加速。這表明噪聲會分散注意力,只有聚焦信號才能保證行動的有效性。對企業而言,需明確自身的核心信號,譬如:價值用户、核心技術突破等,並建立機制過濾噪聲干擾。

04

重新理解管理漏洞:組織活力的隱性來源

傳統管理觀念追求無死角覆蓋,試圖消除一切漏洞,但實踐表明,絕對的嚴謹往往導致組織僵化和管理成本攀升。那些被視為漏洞的灰色地帶,實則為組織適應環境、自我更新提供了接口。

企業運行中,灰色地帶普遍存在:部門職責的交叉區域、制度未覆蓋的邊緣場景、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理等,這些區域常被視為管理漏洞,但實際上,它們是組織保持靈活性的緩衝空間。

某軟件開發公司曾試圖通過崗位職責説明書明確所有工作的邊界,結果導致跨部門協作效率低下,當出現新問題時,各部門均以不在職責範圍內為由推諉。后來公司適度保留灰色地帶,允許員工在緊急情況下突破職責限制,反而激發了協作活力,測試人員主動協助開發排查bug,產品經理參與客服工作收集需求,問題解決效率反而提升60%。可見灰色地帶是組織新陳代謝的接口,為信息流動與資源調配提供了通道,過度消除灰色地帶,會導致組織窒息。

對待灰色地帶,傳統思路是消除,而更優的策略是引導。灰色地帶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影響取決於組織能否為其注入正向發展的動力,管理的使命,是引導灰色地帶的發展方向。

某連鎖酒店曾嚴格禁止員工收受小費,認為這會損害公司的品牌形象,但員工與客人的隱性博弈反而導致服務功利化。后來酒店調整策略,允許收受小費,但要求將其用於團隊建設,如購買下午茶、組織技能競賽等。這一改變既保留了灰色地帶的激勵作用,又引導其向團隊協作方向發展,最終使客户滿意度提升25%。這再一次説明,管理的核心不是消滅灰色地帶,而是通過規則設計引導其服務於組織目標,讓靈活性與規範性形成平衡。

灰色地帶中的建設性鬥爭是高效協作的前提。灰色地帶常伴隨觀點衝突,譬如:不同部門對同一問題的認知差異、應急處理中的方案分歧等。這種鬥爭若引導得當,會成為優化決策的重要途徑。

某互聯網企業產品部與技術部常因功能上線時間爭論:產品方強調市場窗口期,技術方堅持質量優先。看似對立的衝突,實則推動了更優方案的形成——通過數據論證,譬如用户需求緊迫性、技術實現難度,雙方逐漸建立共識:核心功能優先上線,次要功能后續迭代。這種建設性鬥爭使產品迭代速度提升30%,同時質量問題減少20%。灰色地帶的鬥爭並非內耗,而是不同視角的碰撞,敢於在原則問題上爭論、在具體執行中妥協,才能形成真正的團結,這種團結不是表面一致,而是基於共識的高效協作。

管理體系化重要還是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有效的管理體系必須經歷一個實踐沉澱的過程。按照人工智能的流行説法,無論知識還是智能,都遵從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生成過程,是積累到一定規模后的自然涌現。管理體系建設也一樣,必須是一個認知模糊到認知清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是持續不斷地實踐。傳統觀念認為,管理體系應先設計、后執行,追求初始的完美性,但實踐表明,有效的管理體系往往是先行動、后優化的產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沉澱,而非憑空設計。

某餐飲連鎖品牌的擴張歷程頗具代表性。初期未制定標準化管理制度,而是鼓勵各門店根據當地市場自主探索。第一家店總結出社區店需強化外帶服務,第二家店發現寫字樓店需優化出餐速度,第三家店驗證了商場店需注重場景體驗。總部將這些實踐經驗匯總提煉,最終形成一套「基礎標準+區域適配」的管理體系,比同行通過諮詢公司設計的體系更具落地性。這就是典型的先開槍再瞄準的邏輯: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源於實踐,而非理論完美。過度追求初始設計的完備性,只會導致體系與現實脱節,反而增加執行成本。複雜的管理體系和決策流程,就像給汽車裝了太多剎車片,想加速時總被各種顧慮拖着。市場變化快的時候,你不需要100%正確的方案,你只需要一個能快速執行的方案。就像打仗時,敵人都快衝到陣地前了,你還在研究用哪種姿勢開槍,那不是嚴謹,是送死。

總之,簡化現實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簡化現實並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在複雜中把握本質的能力;接納灰色地帶並非放任無序,而是理解組織活力來源后的智慧。對企業而言,提升執行力的關鍵,在於以認知規律為基礎簡化信息,以本質聚焦為核心優化行動,以靈活包容為原則激活組織。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那些能剝離表象、抓住核心、保持靈活的組織,才能在不確定中保持高效執行,最終實現持續成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